书名:岑参集校注
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作者:[唐]岑参
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
ISBN:978-7-5325-3729-7(平装)/978-7-5325-3730-3(精装)
页数:594页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定价:48元(平装)/54元(精装)
前言
修订说明
卷一 编年诗起玄宗开元十七年,讫天宝八载秋
丘中春卧寄王子
南溪别业
寻巩县南李处士别居
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寻少室张山人闻与偃师周明府同入都
宿东溪怀王屋李隐者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缑山西峯草堂作
还东山洛上作
东归晚次潼板怀古
戏题关门
渡水东店送唐于归嵩阳
夜过盘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
题永乐韦少府厅壁
函谷板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
春寻河阳闻处士别业
登古邺城
邯郸客舍歌
韩员外夫人清河县君崔氏挽歌二首
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
岑参集校注
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居
暮秋山行
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
题新乡王釜厅壁
送郭父杂言
送王大吕龄赴江宁
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
送蒲秀才擢第归蜀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
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征
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
郊行寄杜位
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秋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
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
题楼观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
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
题云际南峯眼上人读经堂
澧头送蒋侯
渔父
仆射裴公挽歌三首
携琴酒寻阎防崇济寺所居僧院
杨固店
晒姬墓下作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
卷二 编年诗
卷三 编年诗
卷四 编年诗
卷五 编年诗、赋、文、铭
在空前繁荣的盛唐诗坛中,岑参以擅长边塞诗著称。边塞诗不始于盛唐,但到盛唐时期才大量涌现。这有它的社会原因。开元、天宝年间,唐对边境地区不断用兵;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唐的侵扰也日益增多;频繁的征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诗歌表现征戍的主题,便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盛唐时文人出塞的现象比较普遍,也为边塞诗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所谓「文人出塞气应包括文人入幕、游边、使边(包括内地的州县官吏赴边地送兵、送衣粮等)三个方面。尤其是入幕,已成为当时文人选身的途径之一。
岑参(cén shēn)(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唐朝南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江陵(今
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
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5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平装本封面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1]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等,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岑参集校注》: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作者:(唐代)岑参 注释 解说词:侯忠义 合著者:陈铁民
在空前繁荣的盛唐诗坛中,岑参以擅长边塞诗著称。边塞诗不始于盛唐,但到盛唐时期纔大量涌现。这有它的社会原因。开元、天宝年间,唐对边境地区不断用兵;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唐的侵扰也日益增多;频繁的征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诗歌表现征戍的主题,便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盛唐时文人出塞的现象比较普遍,也为边塞诗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所谓「文人出塞气应包括文人入幕、游边、使边《包括内地的州县官吏赴边地送兵、送衣粮等》三个方面。尤其是入幕,已成为当时文人选身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