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棕啄木鸟

白眉棕啄木鸟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外文名 White-browedPiculet
动物界
白眉棕啄木鸟
中文学名 白眉棕啄木鸟
命名人及年代 Hodgson,1836
啄木鸟科
亚纲 今鸟亚纲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白眉棕啄木鸟白眉棕啄木鸟(12)雄鸟额金黄色,前头棕栗色,头顶和枕橄榄绿色而沾棕褐色。眉纹白色,宽而短,从眼上到耳羽。眼先暗灰色,脸部刚毛黑色。头侧后颈至上背棕栗色,背、肩和两翅表面橄榄绿色。背、肩微沾棕色,腰纯棕色。尾上覆羽和尾黑色,翅上覆羽橄榄绿色,翼缘棕白色。初级飞羽褐色,外缘缀有白色,次级飞羽亦为褐色,羽缘橄榄黄色,内侧次级飞羽棕橄榄色。下体从颏至尾下覆羽全为深棕色,有时颏部较淡。[1]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额和前头不为金黄色而为棕色。

虹膜红色,眼周裸露部分暗红色。嘴淡黑色,先端较淡。跗蹠与趾红色,爪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11克,♀12克;体长♂80.5毫米,♀90毫米;嘴峰♂13毫米,♀12毫米;翅♂52毫米,♀54毫米;尾21毫米;跗蹠11~13毫米。[1](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阔叶林、竹林、林缘疏林、灌丛及河滩芦苇丛中。[1]

生活习性

白眉棕啄木鸟白眉棕啄木鸟(15)常单个活动。多栖于小树和灌木上,也能沿树干攀爬觅食,有时也到地上觅食。[1]

迁徙:留鸟。

食性:以蚂蚁和各种昆虫为食,也吃蠕虫等其他小型动物。[1]

发声:单一的尖叫声“tsit”重复数次;告警时发出快速而连续的kih-kih-kih-kih-kih叫声。[2]

分布范围

白眉棕啄木鸟地理分布白眉棕啄木鸟地理分布原生种分布:孟加拉、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贵州榕江、新华和广西瑶山。[1]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椭圆形,大小为14~17毫米×12~13毫米。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1]

亚种分化

白眉棕啄木鸟(3亚种)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白眉棕啄木鸟指名亚种 Sasia ochracea ochracea Hodgson,1836
02 白眉棕啄木鸟广西亚种 Sasia ochracea kinneari Stresemann,1929
03 白眉棕啄木鸟云南亚种 Sasia ochracea reichenowi Hesse,1911

注:表格信息来源参考。

保护现状

白眉棕啄木鸟(3亚种)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白眉棕啄木鸟指名亚种 Sasia ochracea ochracea Hodgson,1836
02 白眉棕啄木鸟广西亚种 Sasia ochracea kinneari Stresemann,1929
03 白眉棕啄木鸟云南亚种 Sasia ochracea reichenowi Hesse,1911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289项 白眉棕啄木鸟)[3]

词条图册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属稀有或常见物种。中国种群数量极为稀少。[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