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大金背啄木鸟
拉丁学名: Chrysocolaptes lucid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鴷形目
科: 啄木鸟科
种: 大金背啄木鸟
亚种: 13种
命名时间: Scopoli, 1796
英文名称: Greater Flameback
英文名称: Greater Goldenback
大金背啄木鸟(学名:Chrysocolaptes lucidus)是鴷形目啄木鸟科的鸟类。嘴长而直,鼻孔长且扩张。脚格外强壮,大趾发达,爪长而强。外侧尾羽较尾上覆羽略长。是一种色彩艳丽的啄木鸟。非常似金背三趾啄木鸟,但体型略大,具两条黑色颊纹至颈侧相连,具四趾而非三趾。雌鸟顶冠黑色具白色点斑。
大金背啄木鸟身长约31厘米。头顶及冠羽深红色,后颈白色;背、肩及翅(除初级飞羽及外侧覆羽暗褐色而有白点斑外)全橄榄色;腰深红色;尾上覆羽及尾黑色。有一道白眉纹并一宽黑的眼后纹延至颈侧。颊、颏、喉白,有5道狭形黑横斑;下体余部暗白色,各羽有黑色边缘(在胸处较宽,腹处最细)。
雌鸟全头顶及羽冠黑色缀以白点,其余同雄鸟。
幼鸟头色似雌鸟。雄者头顶红色很快出现,渐至羽冠。
虹膜红黄色;嘴石板灰色;跗蹠和趾淡绿褐色。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大金背啄木鸟(分布图)
大金背啄木鸟喜欢较开阔的林地及林缘。成对活动,有时錾木声很大。 叫声响亮刺耳,具爆破音的尖叫声,似特大蝉鸣。
(13种)
1. Chrysocolaptes lucidus socialis(Koelz,1939)分布于印度西海岸。
2. Chrysocolaptes lucidus guttacristatus(Tickell, 1833)分布于印度西北部,尼泊尔,中国云南,泰国和印度支那。
3. Chrysocolaptes lucidus stricklandi(E. L. Layard, 1854,)分布于斯里兰卡。
4. Chrysocolaptes lucidus chersonesus(Kloss, 1918)分布于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西部。
5. Chrysocolaptes lucidus andrewsi(Amadon, 1943)分布于婆罗洲东北部。
6. Chrysocolaptes lucidus strictus(Horsfield, 1821)分布于爪哇东部。
7. Chrysocolaptes lucidus kangeanensis(Hoogerwerf, 1963)分布于爪哇东部沿海,巴厘鸟和康厄安岛。
8. Chrysocolaptes lucidus haematribon(Wagler, 182)分布于菲律宾北部(吕宋岛,波利洛,马林杜克和卡坦端内斯)。
9. Chrysocolaptes lucidus erythrocephalus(Sharpe, 1877)分布于巴拉巴克,巴拉望和卡拉群岛。
10. Chrysocolaptes lucidus xanthocephalus(Walden & E. L. Layard, 1872)分布于蒂考岛,马斯巴特,帕奈,基马拉斯和内格罗斯。
11. Chrysocolaptes lucidus rufopunctatus(Hargitt, 1889)分布于萨马尔,比利兰海峡,莱特,卡利科安,保和岛和帕纳翁。
12. Chrysocolaptes lucidus lucidus(Scopoli, 1786)分布于巴西兰和棉兰老岛西部(三宝颜半岛)。
13. Chrysocolaptes lucidus montanus(Ogilvie-Grant, 1905)分布于棉兰老岛(除西部)和西莫尔。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看好动物,爱护动物和树木是人类对地球的爱护。
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如天牛幼虫等以外,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因而被称为森林医生。除了现实中的啄木鸟,在动漫方面也有关于啄木鸟的卡通形象以及同名电影《啄木鸟》。
啄木鸟的别称是“森林医生”,雅号“志木”(江西赣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办公楼名“志木营”,即有为国家清除蛀虫之意),它是常见的留鸟,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种类有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它们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蛾、蠢虫等有害虫,每天能吃掉大约1500条。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3公顷的森林中,若有一对啄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90%以上,啄食天牛80%以上。
鴷形目啄木鸟科和啄木鸟亚科( 真啄木鸟),约180种,以在树皮中探寻昆虫和在枯木中凿洞为巢而著称。除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南极,几乎遍布全世界,以南美洲和东南亚数量最多。多数啄木鸟为留鸟,但少数温带种如北美的黄腹吸汁啄木鸟及扑动鴷(扑动鴷属)有迁徙习性。
大多数啄木鸟终生在树林中度过,在树干上螺旋式地攀缘搜寻昆虫;只有少数地上觅食的种类能像雀形目鸟类一样栖息在横枝上。多数啄木鸟以昆虫为食,但有些种(尤其是Melanerpes属)吃水果和浆果,吸汁啄木鸟一般在特定季节吸食某些树的汁液。春天,啄木鸟的响亮叫声,是雄性占领地盘的表示,加以常常啄击空树,或偶尔敲击金属而使声响扩大;在其他季节中,啄木鸟则通常无声。啄木鸟多无社群性,往往独栖或成双活动。
橡树啄木鸟长约20公分(8英寸),分布于北美洲西部、南到哥伦比亚的落叶林中。以橡树果作为冬天的食物,在树皮上钻洞储存食物。红头啄木鸟体型与橡树啄木鸟相似(19~23公分〔7.5~9英寸〕),稀疏地分布于洛矶山脉以东的北美洲温带开阔林地、农地和果园。
啄木鸟属的著名种类有绒啄木鸟(D. pubescens),约仅15公分(6英寸)长,栖息于北美洲温带林地或果园;大斑啄木鸟(D. major),长约23公分(9英寸),分布于欧亚大陆西部温带,南到北非森林和果园;柔毛啄木鸟(D. villosus),长20~25公分(8~9.8英寸),分布于北美洲温带。
黑啄木鸟属(Dryocopus)包括两个著名的种:黑啄木鸟(D. martius),长约46公分(18吋),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的针叶林和山毛榉林,北美黑啄木鸟(D. pileatus),长约40~47公分(15.5~18.25吋),分布于北美洲温带大部分的成熟林中。
两种三趾啄木鸟构成了三趾啄木鸟属:北三趾啄木鸟(P. tridactylus),分布范围从北半球的亚北极区,南至某些山区;黑背三趾啄木鸟(P. arcticus),分布于加拿大中部的森林。
绯红背啄木鸟分布于从印度到菲律宾岛的开阔林。绿啄木鸟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向南到北非的林地。红腹啄木鸟分布于美国东南部的落叶林。
象牙嘴啄木鸟,以其体型(长45公分)和漂亮著称,曾见于古巴和美国南部。虽列为濒危物种,据信已灭绝。然而在2005年,有研究者声称在阿肯色州东部见到此鸟。这种鸟的一个亚种,古巴象牙喙啄木鸟(C. principalis bairdii),据信已灭绝,另一个亲缘种,墨西哥的帝王啄木鸟(C. imperialis)为极度濒危种,甚至可能已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