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11月。其前身为创办于1924年的国立广东大学化学系,是中山大学最早成立的学系之一。学院现设有4个系(化学系、应用化学系、高分子与材料科学系、化工系)、7个研究所(无机化学与材料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科学研究所、高分子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3个中心(石化产品与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1. 院徽以汉字“化”构形,同时有机地融入学院英文简称“CHEM”,体现了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鲜明特色。
2. 院徽汉字形象的纳入,体现了学院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和民族特色,同时也表达了学习现代化工先进科学知识振兴民族化学工业的育人宗旨。
3. 图案线条幻化成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充满向上的动力和气势,象征学习的不断进步和人才的成长过程。图案同时也似翻动的书本,体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4. 圆球形似地球,也代表化学分子,其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构成形式体现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哲学内涵,绿色代表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表现了其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发展潜力。[3]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79人,专任教师118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人,教育部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博士生导师 50人,教授 50人,副教授49人[4]。
苏锵,陈小明,计亮年
苏成勇
许家瑞,陈小明,章明秋,苏成勇,童明良,鲁统部,毛宗万,陈永明,张杰鹏,帅心涛,欧阳钢锋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拥有"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个国家重点学科;化学一级学科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化学生物学"两个交叉学科的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工艺"工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化学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695人、硕士生249人、博士生241人。
化学学科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从2011年开始,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化学类包括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生物学6个本科专业,2010年开始招收化学2+2专业(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其中化学专业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化学专业和材料化学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中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综合化学实验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外著名高校的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机会到国内外院校学习。学院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化学系联合开展本科生2+2培养项目,与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共同开展本科生3+1联合培养项目。学生还可参加校级的交换生、海外学习、短期交流等交流合作项目,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等学校签订了交换生计划。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与功能材料"和"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新型聚合物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和“环境与能源化学”两个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学院长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课题,并取得显著的科技成果。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省、市有关单位委托项目等250多项。
2007年以来,有15项科技教学成果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博士学位论文2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600多篇,其中近1300篇被SCI或EI收录,截止2013年8月,化学学科ESI总引用次数入列全球前0.1%,排名世界86位。出版论著、教材48部,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0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