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七年战争 Northern Seven Year'War
1563—1570年丹麦为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同瑞典进行的长达七年之久的战争。16世纪中叶瑞典在瓦萨王朝统治下,逐渐变为北欧的新兴强国,力图对外扩张控制整个波罗的海。为此,瑞典将昔日的宗主国丹麦视为最大的障碍和对手。1560年国王古斯塔夫一世.瓦萨(1523—1560在位)去世,其子埃里克十四世(1560—1568在位)继位,他使用“三顶王冠”作盾徽,以表示瑞典有权要求统治已不复存在的斯堪的纳维亚联盟,并成为丹麦、挪威的宗主国。瑞典和西班牙结盟,两国就征服和瓜分丹麦问题达成了秘密协议。丹麦在伯爵之战结束后的复兴时期实力有了恢复,力图夺回在波罗的海霸主地位和恢复昔日的斯堪的纳维亚联盟,并觊觎瑞典控制的波罗的海东部和通向俄罗斯的贸易路线。因而,丹麦联合了在这一地区有重大贸易利益的汉萨同盟盟主吕贝克和与瑞典有领土争执的波兰向瑞典发动进攻。
战争一开始丹麦及其盟国就对瑞典进行海上封锁,并于1563年攻克瑞典要塞埃耳夫斯堡,切断了瑞典通往北海的出路。但是,瑞典新建的舰队在1565年打破了丹麦的封锁,夺得了制海权。陆战方面丹麦曾向斯德哥尔摩进军。1568年瑞典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埃里克十四世被推翻。但是丹麦未能利用有利时机取得决定旧性胜利。经至过两年多艰苦的谈判,双方缔结了《什切青和约》,瑞典向丹麦付出巨额赔偿赎回埃耳夫斯堡,它向北海扩展和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企图也受到遏制。战争虽以丹麦取得优势而结束,但它已没有能力恢复其在波罗的海霸权。
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即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中,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病死,其外甥彼得三世继位。他继位后,俄国立即退出战争,将所占土地归还普鲁士,并转向同普鲁士结盟。战争结果:普鲁士巩固了它对西里西亚的占有权;英国取得了加拿大和法国割让的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所有领土,并且用梅诺卡岛换取了塞内加尔,用古巴换取了佛罗里达的一部分;奥地利放弃了收复西里西亚的要求;法国丧失了北美和南亚的大部分殖民地,但重新获得英国归还的贝尔岛、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圣路西亚、加利,以及北大西洋的密克隆和圣皮埃尔岛;西班牙在付出代价后,重新获得古巴和菲律宾。
详细介绍
到1756年,欧洲已享有8年的和平,但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并没有解决任何争执;仅仅造成奥地利在波西米亚和意大利的地位不稳;普鲁士在西里西亚的不稳;英国在汉诺威的不稳;而法国在印度,美洲及在莱茵河的地位不稳。《亚琛条约》的稳定性是比不上一个世纪前的《威斯特利亚条约》所达到的程度。昔日权利均衡的局面,已被普鲁士陆军和英国海军的兴起而扰乱。与日俱增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英国是由于在望的商业利益和远景,在普鲁士是因为打胜仗,在法国是因为文化优越感。
奥地利准备带头掷下第一把命运的骰子。39岁的玛丽娅·特蕾莎仍旧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后,具备了哈布斯堡家族祖先所有的骄傲,她不能容忍西里西亚从她祖传的领土上分割出去,上一次战争她答应割让西里西亚,以作为和平的代价,但她却使和平成为一项停战,并全神贯注进行改革,赢得强有力的同盟以及恢复近于解体的军队,她时常巡视军队营地,旅行到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奥尔米茨;她用报酬、官阶,甚至更多时候用皇家,用女性现身于人前,鼓励军队的士气,将军们勿需向她宣布效忠,因为这是他们血液中,以及骑士精神中,原本就有的;因此列支敦士登亲王花费20万的财产,无偿为她组建一支装备齐全的炮兵部队。她在维也纳近郊设立以她名字命名的战争学院,用以训练年轻的贵族,并为她的参谋准备有关几何、地理、防御工事和历史的最佳老师。
外交是这一计划的另外一面,她派遣密使,远赴各地,以激起对腓特烈的敌意,并为奥地利争取盟友。她注意到俄罗斯日渐壮大的力量,这力量是由彼得大帝缔造,而现在由伊丽萨白统帅;她已看出,腓特烈对这位女沙皇的恋情所做出的尖刻品论;她内心也乐意重新与英国结盟,但这个协议已受到英国片面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所有而遭到破坏。英国为了取得波罗的海的木材,还和俄国签订一项补助协议,要求俄国在立沃尼亚保留5.5万的驻军,以阻止腓特烈采取任何向西的冒险行动。
英国几百年来和法国一向是敌人,三番两次的,法国鼓动并且支持苏格兰与英国对立,不断准备侵入英国本土,如今,法国是唯一能在海上,在殖民地世界向英国挑战的国家了。决定性的击败法国,赢得其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英国将成为世界的霸主,所以老皮特天天在议会发表演说,鼓吹战争,当时英国和奥地利、俄国是盟友,皮特的说法是只要把法国的同盟者普鲁士拉过来,组成英、奥、普、俄对法大同盟,英国就可以赢得半个世界了。英国议会被他说服,遂向普鲁士提出共同防御的建议。
腓特烈非接受这项建议不可,因为形式的发展,已经使他的胜利显得黯淡无光了。面临奥地利的威胁,更坏的是,俄普联盟,他是招架不住的;面对如此困境,只有英国,可以施以援手,如果他在英国所提出的盟约上签字,那他就可以利用英国来阻止俄国对他的攻击;而一旦俄国退缩了,那奥地利也不会贸然挑起战争。1756年1月16日,他和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协定》,规定英国和普鲁士将共同抗击入侵德国的外国军队,他希望这协定将可防止俄国攻击普鲁士,英国却希望这协定能保护汉诺威。
法国、奥地利和俄国无不觉得这条约的签订,等于被他们的盟国给出卖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英奥同盟和法普同盟并没有被正式废止。玛利亚·特蕾莎通知英国大使,说他获知英国竟然与“我个人及我家族永久的敌人”签订协定,深为震惊。路易十五抱怨普鲁士欺骗了他;而腓特烈辩解说,这条约完全是防御性的。蓬巴杜夫人想起腓特烈曾戏称她为裙子陛下,路易想起腓特烈曾嘲弄法国国王的道德。当时法国国库空虚,陆军疲惫,海军能在大洋上航线的船只只有45艘,而英国却有130艘。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法国却为盟国所抛弃,如今,法国找哪一个结盟好呢,找俄国吗?英国已经用金钱将其摆平,找奥地利吗?那也是法国几百年的世仇了,就在不远以前,法国还违背誓言,加入普鲁士一方对他进行攻击。
正好在这时,奥地利不失时机的向法国提出了 “逆转联盟”,这个天才的设想出自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的心中,他是十八世纪欧洲所产生的一位最能干、最深入和最坚决的外交家。七年战争将是一场腓特烈大帝与道恩元帅间的军事决斗,也是一场考尼茨和老皮特之间的智力较量。腓特烈说:“考尼茨有一颗全欧洲最聪明的脑袋。”当1749年,他将与法国联盟的计划呈献给女王的时候,女王以她的睿智理解了这一和她家族几百年敌人和解的谋略。女王的心思是放在收复西里西亚上面,考尼茨认为和英国结盟,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英国的力量是在海上;至于和法国和俄国联手则是必须的,因为他们的力量是在陆上。一旦和这些国家联手,则击溃腓特烈并非不可能。他分析法国和普鲁士联盟将会有什么结果,结论是一个新的陆上强权将会挑战法国的陆上霸权,腓特烈不是常常在只顾自己的情况下,出尔反尔的出卖盟友吗?
当玛利亚·特蕾莎1753年任命考尼茨为首相时,他依靠女王的支持,说服了维也纳宫廷那些德高望重的反对派,1755年8月21日终于使联和法国的提议成为国策,他给驻法大使下达正式指令,要求他运用一切力量争取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路易十五指定首相贝尔尼主教和蓬巴杜夫人全权负责秘密谈判。奥地利大使以女王的名义提出建议,认为法国应该放弃和普鲁士的盟约,而且和奥地利结盟并在战争中资助它,他辩称腓特烈二世是一个不可靠的盟国;路易注意到这样的协定,可能使他卷入奥地利挑起的对普鲁士的战争,但是不能保证奥地利在对抗英国的战争中有所帮助;而且,明显看出普鲁士的军队要比奥地利更善战。他指示首相贝尔尼主教回复奥地利大使,说法国没有明显证据证实腓特烈和英国有勾结,所以暂时不打算改变法国和普鲁士的联盟关系。考尼茨就在等待,等他得到英普签订防御同盟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计划已经实现了。无论腓特烈怎么解释,路易十五已经不大相信他的诚意。作为对应,1756年5月1日《凡尔赛协定》签署,法奥形成防御同盟,欧洲传统的联盟关系完美逆转。签约国声称,他们只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奥地利没有承诺反英,法国也没有答应反普,除非普鲁士有明显的侵略行为。路易十五认为普鲁士除非疯了,才会打第一枪,所以他心安理得的认为他签这个条约是百分百的和平行为。
考尼茨的目的还没有完全达成,因为法国现在还没有同意参加对普战争。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腓特烈自己跳出来进攻奥地利。同时,他轻而易举说服俄国的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参加这个新的联盟,她早就想除去普鲁士这个西进陆上的绊脚石了。另一方面,考尼茨又不得不避免她热情过火,因为奥地利的军队在1757年之前还没有完全准备妥当从事大规模战争。
当时,英国自信她和腓特烈签署的同盟,足以保卫汉诺威,于是放任一群好战之徒在大洋上四处搜捕法国船只,但没有宣战的表示。法国也准备攻击英伦三岛作为报复,并派遣一支包括15艘战舰的舰队,由路易·弗朗索瓦·阿尔芒·黎塞留公爵元帅率领下,攻打地中海的梅诺卡岛。这个岛是英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取得的。为了增援岛上薄弱的驻军,英国派出海军上将宾率领的十条战船赴援,在直布罗陀又有三条英舰加入,1756年5月20日,双方在梅诺卡岛附近相遇,梅诺卡岛之战法军被击退,但英舰受损较大,以至宾海军上将放弃援救梅诺卡岛的行动,率队退回直布罗陀,岛上守军因孤立无援而投降。法国获得在地中海的一个战略据点,黎塞留公爵在巴黎被视为英雄人物而受到欢呼致敬,而宾海军上将则在朴茨茅次基地他的旗舰上被吊死示众,因为他被不公正的指责为玩忽职守。1756年5月17日,英国对法宣战,但是找那个是启动七年战争序幕的人,自然是腓特烈二世莫属了。
腓特烈知道自己夺取西里西亚,便成为报复的对象;而一旦玛利亚·特蕾莎找到新的资源和同盟之后,便是自己受苦之日。他的王国是有碎片组合而成的,东部的东普鲁士为波兰王国所切断,西部的威斯伐利亚行省中间隔着许多独立的日耳曼王国,而勃兰登堡和西里西亚与这许多碎片在1756年一共只有450万人,而英国是800万, 法国1800万,普鲁士人口最密集的西里西亚有半数是天主教徒,并且亲近奥地利,自柏林到萨克森边界仅仅只有10公里,而萨克森选侯是天主教的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将腓特烈看成是一个打家劫舍的土匪。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他如何有生存的机会呢?
唯有依赖机智、经济、一支优良的军队和一群卓越的将领。腓特烈二世自己的机智、敏锐的程度不逊于他人;他是当代最有教养的统治者;但他的舌头太毒了,他讽刺俄国女沙皇,匈牙利女王和法国蓬巴杜夫人是三条衬裙,他没想到这样会给他带来多大的灾难。他把经济置于国家控制之下,以应战时之需。他还不敢贸然改动普鲁士的封建结构,唯恐这样做,会打乱军队的组织形式。这支军队是他的救世主,是他的一切。他的收入,75%以上花在维持这支军队上。他称这支军队为双肩负天的巨人。他使父亲1740年留下的8万军队到1756年扩充为15万人。他用严酷的惩罚训练军队,以求养成士兵无条件服从的习惯,并使他们在火网下,能不发一弹地,坚定的向对方阵地推进,直到命令下达,方能集体行动,改变方向。这支军队在战争初期,拥有包括腓特烈二世本人在内欧洲最优秀的将领。
与他的将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是他在敌国内部派出的不计其数的间谍。这使他获知匈牙利女王周围形成了一个对抗他的国家联盟体系。他在华沙和德累斯顿的间谍,获得了萨克森和奥地利内阁的通信副本,这使他坚信,他们正在阴谋攻击普鲁士,准备将至解体。至于法国,他相信也加入了这个计划。1756年6月23日,他命令驻格尼斯堡的普鲁士军队戒备,以应付来自俄国的攻击。他向英国政府提出照会:“维也纳宫廷有三项企图,在其内部建立专职政权,毁灭新教运动和收回西里西亚。”他获知这个冬季,萨克森将把军队从1.7万扩充至4万人,他推测同盟军将在1757年春,从三个不同方向对他发动攻击;而他遂下定决心,在他们动员前,先下手为强。
他认定免除这次危机的唯一机会是在他的敌人能够联合行动之前,至少击溃其中任何一个,使其无法动弹。施威林元帅点头同意,他的内阁成员博德威斯伯爵请求他不要授敌以侵略者的口实。腓特烈二世轻蔑的称之为“胆小的政客”。很久以前,腓特烈在自己写的一本《政治遗嘱》中告诫他的继承人要征服萨克森,使得勃兰登堡和西里西亚在地理上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他本来以为它自身没有机会实现这个目标。现在,这似乎变成了军事上的必须行动了。他一定要解除萨克森的军备,以保证西线的安全。英国政府通告腓特烈,对让先发制人的打击表示谅解。
1756年7月,他派遣使者去维也纳,要求奥地利政府保证不再本年或下一年攻击普鲁士。考尼茨干脆的予以拒绝。玛利亚·特蕾莎女王圆滑的表示,在现今危机中,她虽重整军备,但无意破坏和平,奥地利政府为自身的安危,需要保留做出任何行动的自由权利。腓特烈二世又派了一名使者去,向这位女王再度要求明确的答复,但他已经没有耐心听到回答,他的军队随即出发,进入萨克森边界,1756年8月29日,七年战争最终爆发。
“女皇帝”一词在中国、日本等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国家并不需要太多解释,因为其意义很容易明白且不会与其他词混淆;而在有些西方国家则比较模糊,原因是在这些国家的语言中,女皇帝和皇后是同一词,不像在使用汉字的汉语、日语等东亚语言中那样区别明显。例如英语中的empress,既可以解释为“女皇帝”,又可以理解为“皇后”,为了区别,就在empress后加上regnant(占统治地位的)表示女皇帝(empress regnant),加上consort(配偶)则表示是男性皇帝的配偶,即皇后(empress consort);而法语则在“皇帝”(empereur)一词前加femme(女性)以示区别。
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头衔为“皇帝”的女性君主,也就是帝国的女性首脑才能被称作“女皇帝”,但在大英帝国则是例外;大英帝国的女性君主在严格意义上是女王而非女皇,只有到了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才有了“印度女皇”的头衔,但她仍然不是整个大英帝国的女皇,而只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女皇,且印度女皇只有她一位,她也是英国历史上唯一的拥有“女皇”称号的君主;现在很多媒体(包括官方的)和个人把如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称作“英女皇”,实际是不严谨的,因为一来她本人并没有获此头衔,二来大英帝国已经解体,即使想要成为女皇都没有帝国了,而如今英国只是王国,女性君主只能是“女王”而不是“女皇”;不过鉴于使用习惯,仍然可以“英女皇”称之。本条目叙述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女皇帝。
女皇帝或女王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前任君主的女性血亲(如公主)继位,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律规定女性拥有皇位继承权,皇位继承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例如俄罗斯帝国的安娜·伊凡诺夫娜女皇和日本的元正天皇。
第二种情况是前任皇帝的皇后在夫君死后(不一定是立刻)继承皇位,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是由于国家法律没有规定女性的皇位继承权而女性的权力足够大或临时获得统治利益集团的支持,皇位更替往往会伴随着流血或不流血的政变的发生,例如中国的武则天和东罗马帝国的伊琳娜女皇。
还有第三种情况,即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都符合,即前任皇帝血亲也是皇后(或妃子),这种情况在古代盛行近亲结婚的日本比较常见,日本前四位女天皇推古天皇、皇极天皇(齐明天皇)、持统天皇和元明天皇都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592年至770年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6位、8代女天皇,共掌权90年,其中推古 女帝和元明女帝分别是 飞鸟时代和 奈良时代的开创者。这段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独特的“女帝时代”。日本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多女性皇帝的国家,共有10代、8位女皇帝(女天皇)。开创日本飞鸟时代的女天皇推古天皇(公元592年登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这个存在一定争议,因日本自 天武天皇才开始改称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称号应为大王),而整个世界历史上被普遍承认的只有19位女皇帝,远远少于男性皇帝,这与父系社会确立以来全世界普遍存在的“ 男尊女卑”思想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