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山中作⑴
无才不敢累明时⑵,思向东溪守故篱⑶。
岂厌尚平婚嫁早⑷,却嫌陶令去官迟⑸。
草间蛩响临秋急⑹,山里蝉声薄暮悲⑺。
寂寞柴门人不到⑻,空林独与白云期⑼。
⑴早秋:初秋。唐王勃《秋江送别》诗之一:“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⑵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⑶故篱:故乡。
⑷尚平:即尚长(尚子平)。魏嵇康《高士传》载,尚长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唐许浑《村舍》诗之一:“尚平多累自归难,一日身闲一日安。”一作“向平”。
⑸陶令:即陶潜(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元赵孟頫《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无酒难供陶令饮,从人皆笑郦生狂。”
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⑺蛩(qióng)响:犹蛩声。唐王棨《离人怨长夜赋》:“远林而未有鸟啼,偏嫌耿耿;幽壁而徒闻蛩响,顿觉漫漫。”蛩:蟋蟀。
⑻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三国魏曹植《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⑼空林:渺无人迹的树林。晋张协《杂诗》之六:“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期:约,约定。[1]
没有才能不能辜负圣明时代,思念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
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
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在辋川时期,时间约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此时作者四十多岁,年龄与陶渊明辞官时(年四十一)接近。当时朝政日坏,王维郁郁失志,所以向往隐逸生活。
此诗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
颔联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之典,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汉建武(汉光武帝年号,25年六月—56年四月)中,尚长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对句是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的故事。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当县令,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有次有个督邮来督查,他觉得这个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县吏建议他穿得整整齐齐去拜见督邮,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于是挂印归去。此二句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颈联是从山野间的昆虫的声音,也就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预示着一个寥落季节的来临,予人一种萧索落寞的秋季感受。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
最后二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这里说自己寂处山中,空林独往,只和白云期会,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
此诗主要申明作者自己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生活,抒发了一个隐士的情怀。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2]
唐僧皎然《诗式》:发句上句从山中对面入,言不敢以无才而出,恐做坏了事,致累明时;下句承首句入题,“向东溪守故篱”,已在山中也。颔联上句言婚嫁之事俱了,盖身无所绊,可以归山中矣,岂厌其早乎;下句言今始在此山中,只为一官未能遽去,却嫌其迟也。用尚平、陶令事,所谓用事引证也。颈联写景分贴“早秋”均切。落句上句深收“山中”,言寂寞只是人不到之故,而寂寞如此,断亦无人到耳;下句言空林之下惟己与白云可以相期,亦也在山中人少也。必如此,乃写出山中真境。(品)超诣。
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启琦曰:醒快有古意。
清人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此等诗温厚和平,不失正始之遗,读之令人悠然自远。[1]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