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新罗使是日本派遣新罗的使节,特指公元668年以后派往统一新罗的使节。779年(宝龟10年)为最后派遣。
日本与朝鲜半岛早期的交流资料不充分,仅可由史书等材料中的若干线索推测。广开土王碑中有“而倭以辛卯年来渡海破百残,新罗以为臣民”(缺字可能是“任那”或“又破”等字)字样,说明西元四世纪倭国可能击败百济并使新罗服属(关于此碑文存在争议)。
南朝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倭王“珍”(反正或仁德天皇)遣使入朝,“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宋书列传第五十七),可能说明当时新倭之间存在一定交流关系。日本书纪记载,六世纪时新罗真兴王灭伽耶后,与倭国关系极为紧张,但仍就任那的朝贡等问题向其派遣使者。倭国推古天皇和皇极天皇也向新罗派遣使节(高向玄理等)。
白江口之战唐与新罗联合灭百济后,唐倭关系紧张,倭国开始频繁派出遣新罗使。当时风传唐将征伐日本,而668年唐灭高句丽后,新罗也感受到唐的压力而产生危机感,故二者产生了共同利害关系,开始频繁交流。另外当时日本引入大陆的先进制度文化的渠道有限,希望藉与新罗的交流获得先进技术并调查国际形势。当时新罗以朝贡形式向日本派遣使者。白江口之战中日本与新罗直接战斗较少,对两者后来的交流有利。
统一新罗第一次的遣日使者归国之时,日本朝廷赐与船1艘、绢50匹、绵500匹、皮革100张的礼物,显示出日本对对新罗关系的重视。留学新罗的僧人返日后受到重用,日本的四等官制也受到新罗官制的影响。当时两国关系非常良好。
然而,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国家意识高涨,寻求与日本的平等关系,不满于被日本视为属国,故两国关系恶化。735年访日的新罗使节告知日本新罗改国号为“王城国”后,日本朝廷谴责其擅自改变国号并驱逐使者。此时期,渤海国成立,新罗与唐的关系恢复,渤海向日本派出使节,也对新日关系产生影响(参见遣渤海使、渤海遣日使)。次年(736年),日本向新罗派遣大使阿倍継麻吕,但未受到外交使节的相应待遇,故日本朝廷前往伊势神宫祭祀,献上供品,报告新罗的无礼并祈祷降服之。之后的一段时期,新罗来日使臣到达大宰府后即被勒令归国,不得入京都。
752年,新罗王子金泰廉等七百余名新罗使节访日并朝贡。据推测此使节团带入大量黄金,被用于奈良大佛的涂金。新罗采取朝贡的形式的意图不明确,一方面可能是考虑到唐与渤海间关系等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欲缓和极度紧张的两国关系,另一方面是希望获得实利。
但是次年(752年)发生了日本遣唐使大伴古麻吕与新罗使者争夺席次的事件。此年日本使节到达新罗后,被认为傲慢无礼,未得见王(景德王)而归(三国史记)。大师(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吕联合渤海,准备了军船394艘和四万零七百人的军队,准备远征新罗,但此计划因其与孝谦天皇不和及渤海方面情况有变等原因而流产。
据日本后纪,780年,正式的遣新罗使废止。之后为探问遣唐使的消息曾数次向新罗送出使者。
遣新罗史的航路正史中少有记载,但可由万叶集卷十五中736年阿倍継麻吕大使一行的歌咏中得到线索。
一行由难波渡口出发,进入濑户内海,途经风早浦(今东广岛市)、仓桥岛、分间浦(今中津市)到达筑紫馆。之后经韩亭(唐泊、能许亭、今能古岛)、引津亭(今志摩町)至狛嶋亭(今神集岛),经壹岐岛、浅茅浦、竹敷浦(皆在今对马市)前往新罗。
由新罗输入的物品,除上述金之外,有银等金属,高级织品,骆驼、鹦鹉、孔雀等珍稀动物等。根据正仓院宝物鸟毛立女屏风贴纸“买新罗物解”,香料、药物、颜料、染料、器物、日用品等亦在输入之列,朝廷获得其中一部分必需品后,剩余物品卖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