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南曲九宫十三调的说法最初来自沈璟,他把自己曲谱的名字就定为《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但实际上南曲没有9宫13调,这个名称的成立有一个过程。
根据明人王骥德《曲律》的介绍,明嘉靖年间白氏家藏有《十三调南曲音节谱》一部,陈氏家藏有《九宫词谱》一部,这是两个不同的本子。前者较早,实际上是15宫调,其十五宫调的设置,除去商黄调为犯宫不算,比《中原音韵》里多出羽调、道宫调、高平调,但比宋金少了歇指调,又按照慢词、近词分类,大约是反映元代南曲宫调情况的本子。后者较晚,五宫四调是南曲经过北九宫的规范以后形成,要晚到明代了。沈璟将二者合在一起,又不注明名称来源,就给后人带来一个麻烦,只好附会解说,清王奕清编《钦定曲谱》凡例即一例。其实王骥德《曲律》对此交待得很清楚。明末徐于室、钮少雅编《南曲九宫正始》,又附会其说,说是得到元天历年间的《九宫十三调曲谱》,据以编纂。钮为了提高自己曲谱的地位,就附会什么汉唐古谱和所谓元《九宫十三调曲谱》,反而为曲谱发展脉络制造了不少迷雾。根据宫调蜕变规律,元代绝无通行二十二宫调之理,把九宫十三调相加明显来自沈璟。但引起人们长期寻找元代的《九宫十三调曲谱》,终无结果。钮少雅所说《十三调谱》与沈璟的十三调也不一样,大约他见到的是另外一个十三调,二者也有些时代差异。总之都是元谱,说明元代南曲宫调正在变化中。
丑 出 巫 俫 傩 靠 大曲 小旦 引子 云手 宫调 书会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乐棚 行头 戏文 冲狭 老旦 杂当 许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话剧 独白 长阳南曲 弦索 圆场 剧场 彩排 宾白 排遍 梨园[戏曲] 唱腔 检场 菊部 教坊 喜剧 掌记 鼓板 滚调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脸 三花脸 文明戏 打出马 地方戏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场白 油花脸 南杂剧 悲喜剧 基本功 滑稽戏 幕表制 潜台词 四大徽班 自报家门 南北合套 梨园弟子 鱼龙曼延 舞台美术 手眼身法步 中国戏剧梅花奖 | 介 外 串 净 幕 九宫 大面 小戏 引戏 队舞 水袖 瓦舍 台词 正剧 本色 对白 务头 行当 戏曲 曲破 老生 过曲 百戏 花旦 场面 邦老 尾声 武场 板式 青衣 诗剧 科班 南戏 哑剧 面具 剧种 旁白 钵头 排演 副旦 唱赚 脸谱 票友 雅部 黑头 搽旦 缠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戏 刀马旦 三小戏 元杂剧 打背躬 问题剧 吴江派 武花脸 掐弹词 升平署 草台班 临川派 街头剧 鼓子词 演出本 踏谣娘 四大声腔 场面高度 音响效果 唱念做打 温州杂剧 舞台指示 爱美剧运动 | 旦 生 折 帔 酸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场 六幺 化妆 勾栏 台步 正净 加官 代面 犯调 行家 戏剧 曲牌 吊毛 集曲 优伶 把子 角抵 孛老 抢背 武净 参军 京白 贴净 科泛 俗乐 亮相 轴子 剧本 帮腔 俳优 脚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秃 雅乐 腔调 散乐 缠达 摘遍 题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脸 广播剧 云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苏中郎 参军戏 性格化 宜春院 闺门旦 鬼门道 雅乐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连台本戏 总会先倡 虚拟动作 程式动作 舞台艺术 《霓裳羽衣曲》 | 末 场 弄 砌 赚 卜儿 小末 才人 元曲 幺篇 反串 开呵 正末 旦儿 龙套 包厢 北曲 行院 冲末 曲谱 传奇 合生 寻橦 走边 苍鹘 序幕 武旦 武生 转踏 官衣 贴旦 科浑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剧 家门 倡优 脚本 副净 盔头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戏 装孤 韵白 锣经 趟马 敷演 十三调 三部曲 文工团 中州韵 压轴戏 宋杂剧 坐部伎 定场诗 毯子功 独幕剧 活报剧 诸宫调 傀儡戏 鼓架部 髦儿戏 内心独白 东海黄公 即兴表演 第四墙 铜锤花脸 舞台灯光 题目正名 兰陵王入陈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