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外观上海元代水闸遗址深藏于地表以下7-12米深处,发现于2001年5月。
历经多次发掘整理,于2006年完整揭露遗址全貌,被评选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博物馆于2009年11月开工建设,于2012年12月31日开馆。博物馆从水闸的发现经过、历史背景、建造流程、水闸结构、工艺功用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公众展示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馆内场景 1(7)博物馆位于延长西路、志丹路口的志丹苑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方案于2004年1月初敲定,2004年底动工。专家称“这是沪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遗址博物馆”。于2004年底竣工的青浦区菘泽遗址博物馆,曾被认为是上海第一个遗址博物馆。但是,据专家介绍,真正的遗址博物馆一是建在原址,二是发掘出来的古代文化遗产不拿出来,就保留在原址。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将建在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上面,而且所有实物在开掘后,将原封不动留在原处。人们看到的是遗址被完整“剥”开后,从地下“冒”出的元代水闸。而菘泽遗址,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被陆续开掘,当时人们没有保护文化遗址的概念,里边的东西被拿走,移到各市区博物馆展示,原址也被挖掉。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效果图菘泽遗址博物馆,虽说拿走的东西可以再拿回放置原处,但一些遗址场景就只能通过“再造”复原。相比之下,志丹苑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将没有“再造”,一次还原,称得上上海第一个名副其实的遗址博物馆。 据了解,建成的志丹苑遗址博物馆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敲定的设计方案是博物馆地上建筑的效果图。博物馆呈银锭形,两旁宽,中间束腰。 创作来源于从志丹苑遗址出土的铁锭榫,它是两块石板之间的契合物,与银锭相似。博物馆建设要等到遗址大规模发掘后才动工。地上展厅内将展示相关图文资料,人们可以进入地下,感受元代水闸是如何运作的。2001年5月,在上海普陀区志丹路和延长路交汇处的“志丹苑”建设工地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古代遗迹,经不断考古勘探、文献查证和全国专家论证,确认为上海元代水闸遗址,该遗址的分布面积、建筑规模、建设方式、工艺技术等均超越了国内现有发掘展示的同类遗址,对研究上海城市发展和历史演变、展示上海城市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价值。为了保护好这一重要遗址,上海在做好遗址发掘的同时,积极推进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建设。
上海文管委近日邀请文物考古、保护、历史地理、地质水利工程等各方面专家,经过两天对志丹苑考古发掘现场考察、论证,一致确认志丹苑为元代水闸。专家指出,志丹苑与已发掘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和广州西汉水闸遗址相比,年代早于北京晚于广州,但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均是这两个水闸不能相比的。他们提议志丹苑可申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在原址上进行保护,建立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 馆内外场景(10)在论证会上,专家们根据水闸现场发掘出来的石板、木头、元代文字———八思巴文等遗物及文献记载,证实水闸为元代古遗址,距今700多年。水闸是在宋代水闸营造的基础上,在长江三角洲这一特殊地貌情况下建造的,因此在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又是长江口海岸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志,从闸门到驳岸、外墙、固水的石面构造、用材,都可堪称是此类水利工程的先驱。
博物馆外观夜景上海自2001年起共投入近6000万元,用于遗址的初期发掘及深化论证。在此基础上,2009年1月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可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后,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筹建处成立,并于同年上半年完成红线规划调整以及设计方案规划、建设规划、土地、卫生、绿化等多项审批工作。同年8月,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项目的初步设计报经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批准后,该项目建设于同年11月3日正式开工。
权威专家组成了“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评审组”,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经过三次大幅度修改和设计,才最终确定。由于场地狭窄,遗址博物馆的总体设计将结合四周已建成的住宅建筑,平面呈格尾形是取材于开挖出的连接石块的铁隼的形态,中部空间呈半敞开形式,设计注重生态和节能举措,不仅设有人工空调,且设立自然通风系统,使地下博物馆的空间具有自然通风的活力。现有的博物馆都是将文物搬离发掘地,移至馆内陈列。
博物馆外观而遗址博物馆必须在文物发掘原址,按发掘原状,“原汁原味”地展示,也就是说,在7米深的大坑上,建造一个中央没有柱子的建筑“顶盖”,把水工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文物呈现给观众,既揭示元代水闸的全貌,又使人看到发掘的现场及过程。屋顶采用玻璃,拟将天光引入地下,玻璃为折线形,隐喻水闸下的涓涓流水。设计除体现现代化的技术外,还非常注意具有元代文脉的特色,在中间仅有的两根漂亮立柱上,塑以元代成吉思汗弓弩的抽象形式,以体现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元代文脉形象。
工作人员在发掘志丹苑元代水闸。专家们认为,目前迫在眉睫的是要在志丹苑原址上建造博物馆。建造过程的一年多时间里,如何保护裸露在发掘现场的文物是个重大课题,也是上海文物考古部门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志丹苑以石墙、木桩为主,已埋在地底下数百年,暴露在空气中就会氧化,石头会风化,木头会炭化,目前虽然木桩全部用塑料布包起来,但不是长久之计。专家们提出先要“回填”,即把遗址全部“覆盖”起来,到博物馆建造好后再打开。“回填”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在遗址上建造建筑物时,机械施工对文物有损伤;其次是与空气隔绝。从目前已发掘的木桩来看,有松木和杉木两种,木质湿度一般保持在20%至30%,不会开裂,但太湿也会腐烂。再则,松木在空气中易受白蚁侵蚀。专家们指出,“回填”有两种方法:干保与湿保。干保,就是在已发掘的文物上填上沙土;湿保,就是在遗址上灌水,恢复水闸当年生存的状态。到底哪种方法对这一文物的保护更有益?文管委还将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该处遗址发现于2001年5月,历经多次发掘整理,于2006年完整揭露遗址全貌。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认为,这一考古发现,为了解古代水利建造的工程技术流程提供了直接依据,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特别是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流域的历史变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成长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对于在城市中进行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具有示范作用,它体现了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相融、互相促进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探寻、保存、弘扬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成后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将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管理,具体如下:
被包裹的木桩考虑到文物保护的需求,目前部分裸露在外的木桩仍用白色塑料包裹全身,即便展出期间也不能以真面目示人。
公布的博物馆开馆试行方案中,每周开馆六天,9:00-16:30(16:00停止检票),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根据文物保护的原则,每个开放日的参观人数控制在500人,10人以上团队参观需提前两天预约。
博物馆地址为上海市 普陀区 延长西路619号。
地铁7号线至新村路站、公交117路、859路至交通路志丹路站,68路至志丹路甘泉路站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