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剪纸书籍黄陵民间剪纸大多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由于剪纸一般是代代相传,通过母传女、嫂传妹、妯娌乡亲之间的交流再加上个人心性及爱好等形式不断在农村发展融合,进而成为农村广大妇女的手工技艺的主流,一开始只是通过剪鞋样,剪窗花,剪喜字等相对比较简单的制作,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手工技艺,在农村基本上家家有鞋样,村村有能人。尤其是未婚的女孩子,在勤学女红刺绣之余,剪纸也是她们必修的一门技艺,平时在家里,妯娌姐妹邻居之间,相互切磋剪纸的经验和技巧,到了出嫁的那天,所有的嫁妆,不论是箱笼、桌椅、服饰、礼品、被褥上面都贴满了代表吉祥的剪纸图案,每一个图案都花了一番巧思细工,还洋溢着洋洋的喜气。
黄陵剪纸是黄陵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表现,黄陵剪纸记载着黄陵的历史变迁,承载着黄陵农村妇女的喜怒哀乐、人生百态,一个个俊俏的脸颊,一双双灵巧的手臂,一张张各色纸张,一把把锋利的小剪,通过她们的那自如的描绘便组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美轮美奂的剪纸作品,或许她们并没有在意剪出的东西有什么意义,或许她们并没有刻意的去创造艺术,但通过这些勤劳的普通农家妇女的双手,为我们的民间手工艺术抒写下了一篇篇无声的图画,她们在闲暇之余,剪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个个惟妙惟肖,意趣浑厚,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她的形式、内涵、力度与我们的民族情结、民族心理和谐、合拍、共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至宝,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晶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间传承人。
黄陵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黄陵当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再从红白喜事来看。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宇,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顶棚、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黄陵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
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真挚;《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
黄陵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在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予,美满幸福。
黄陵剪纸艺人黄陵剪纸由于其技艺精湛、题材广泛,而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剪纸爱好者和收藏者。德国友人白云台女士两次来黄陵,亲自到龙首镇上翟庄村杨喜仙老人家作客。当她亲眼看到杨喜仙的作品时,筒直不敢相信是用纸剪的。那艳若霓霞的彩蝶振翅欲飞,婀娜多姿的金鱼仿佛在水中游晃,千媚百态的牡丹喷香吐艳。这位德国洋女士大饱眼福,不得不为中国妇女的聪颖能干而由衷赞叹。她的作品同时被国家邮政总局作为邮票在全国发行。张林召、李竹英等的剪纸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文化馆收藏,同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将黄陵剪纸同江苏的蓝印花布、贵州的蜡染、陕西凤翔的泥塑、山东潍坊的风筝、菏泽的鲁锦,天津杨柳青的年画等等这些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地区为特征,以百姓为中心,以民俗为内涵,以手工为特色的民间美学文化相提并论,给于了黄陵剪纸高度的肯定和赞赏,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季靳之林老先生评价我县剪纸大师张林召剪纸作品的创意、构图、意境、剪裁与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老一辈如剪纸艺术家的感召和影响下,虽然他们中一些剪纸艺术家已经故去,但是他们留下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人格仍时刻回荡在黄陵人民心中,黄陵的文化工作者不断继承传统民间文化,精心对黄陵剪纸进行挖掘、整理,通过举办剪纸培训班、民间剪纸大赛、民间剪纸专题展览等形式,不断将黄陵的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剪纸作者,剪纸艺术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国内外友人多次前来黄陵观摩,并多次交流于欧美及海内外,受到了各界人士和观光游者的高度好评。
黄陵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黄陵剪纸之所以能够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而不失其纯洁和清新的特质,与黄陵农村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剪纸的变化和社会的沿革发展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解放以前的剪纸基本上是以祈求平安富贵等为主,解放后剪纸主要以歌颂党的政策以及反映生活纪实题材为主,更加释放出了剪纸固有的旺盛的生命力。黄陵剪纸始终与黄陵独特的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他所折射出黄陵人民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的地方民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优良品德相得益彰,是黄陵人独特性格的具体体现,也是黄陵人聪明、睿智的现实反映。
(1)黄陵剪纸作工精细、手法细腻,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征。
(2)黄陵剪纸与黄陵及其周边地区城乡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具有融合性特征。
(3)黄陵剪纸艺术在传承过程中没有固定程式,只是靠潜移默化和个人心智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发展演化而来,具有自我调节性特征。
(4)黄陵剪纸从产生到发展,始终在祭祀活动中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依存性特征.
(5)黄陵剪纸作品色彩艳丽、各色动物花卉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所以具有观赏性特征。
(6)黄陵剪纸中的吉祥动物,多色花卉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都代表了富贵、吉祥,具有寓意性特征。
剪纸是黄陵当地土壤滋生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是黄陵人文民风的现实表现,而且她在不同侧面反映了黄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黄陵人民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其表演是本土化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性质的艺术形式,对黄陵剪纸的挖掘、抢救、保护将极大的带动和促进黄陵民俗文化的发扬,而它所具有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基本特征是罕见的、是珍贵的。对她进行挖掘、抢救、保护,不仅对于丰富陕西美术史内容,乃至中国美术史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黄陵剪纸之所以流传很久,而且分布广泛,就说明她已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热爱故土,热爱传统文化的黄陵人的血液之中,挖掘、整理、保护黄陵老秧歌,对于更加深入挖掘老秧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好地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色彩,更好地展示黄陵人民勤劳,朴实、睿智、聪明、豁达、开朗的民族特性以及富有开拓、创新、发展、继承的民族精神和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这些都必将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黄陵剪纸作品(6)剪子、各色彩纸、浆糊。
民间剪纸艺术是黄陵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黄陵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黄陵人民及海内外人士的喜爱。
黄陵民间剪纸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黄帝时期,虽然那时还没有纸张,但那时先人们“结绳记事,颗首作画”,用简单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装点生活,美化生活,从黄陵桥山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片上就可以看到简单的图案,同时用兽皮、树叶制作的衣物来看,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图案组合,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剪纸,但已为剪纸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战国时期人们用丝织的缣帛、绢素、絮纸等书写物(古时称为纸)通过镂空刻花等形式制作出精美的装饰等生活用品,目前在黄陵民间艺人们普遍认为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剪纸艺术。而黄陵剪纸明快、古朴、雄健、率直、富有浪漫精神,仍然保留着汉代遗风,也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南北朝至唐代,黄陵的剪纸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剪纸艺术也广泛的在民间流传。唐朝有位诗人曾经有著“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的诗句,可见剪纸这项技艺在当时社会中,已经是十分普遍的一项民间技艺了。到了宋代,剪纸的领域扩大了,一时间也出现了不少技术高超的能手,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戏曲人物、佛像等等的题材,透过刀剪的工夫,就成了一幅幅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作品了。到了明清两代,黄陵剪纸已深深的根植于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据清嘉庆十二年《中部县志》载:岁时,正月元日,彻夜点灯,焚香荐牲设醴,供五祀,祭祖先。五日,未明时,户户剪纸为人并舟车糗饵,送之通衢,名日:送穷。
在此后的岁月更递中,黄陵剪纸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陵剪纸出现了发展的辉煌阶段,一度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黄陵县位于陕西中部,又位于我国大陆中部,旧时称中部,在延安市南端,是延安老区经济文化的窗口,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而得名。
黄陵地处东经108°30′46″至109°27′13″,北纬32°20′27″至35°49′21″,属内陆区。南北长53公里,东西宽85公里。东靠洛川黄龙,南连宜君、铜川、旬邑,西与甘肃省正宁县接壤,北与富县毗邻。黄陵是连接陕习匕和关中地区的交通要地。全县辖10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191个行政村,人口约13万,面积2275.3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1.4%,川地占4.1%,山台地占18.8%,塬面占5.7%,地势特点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可分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东部沟壑区三个地貌单元。县境内最高海拔1762.2米,最低740米,县城海拔997米。黄陵气候特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全县年平均气温9.4℃,极端最高气温36.5℃,极端最低气温-1.44℃,年降水量568.8mm,年日照时间2528.4小时,平均无霜期172天。
黄陵境内有沮河和葫芦河两条河流,由西向东横贯全县,注入洛河,其中沮河全长128公里,流域面积242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1.1亿立方米,葫芦河在境内流长32公里,年径流量为1.2亿立方米。
黄陵境内山川交错,塬峁兼备,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64.2%。生物、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谷子、高梁、糜子和豆类。中药材430余种,比较名贵的有豹骨、山芋肉、黄芪、槐米等。野生动物近百余种,主要有豹、狼、野猪、狐狸等。煤炭资源丰富,地质储量27.3亿吨,可采储量21.8亿吨,水能资源达27465千瓦。
黄陵所处的地域和资源优势以及特殊的地貌特征,构成了黄陵民间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自成系统的特殊地理环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