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文化

少女文化

目录导航

简介

      日本有少女漫画;本来给少女们看的,但起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男读者乃至大叔们也看得入迷。电视上常见单个的或成群的少女欢歌狂舞,譬如走红的AKB48。总之,少女在日本特别活跃,就叫“少女文化”。

      打造“少女文化”的实际上是男人们,男作家、男画家以及男编辑。从小说、插图到服饰,作为一种消费文化,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欲望塑造少女形象,基本是清纯无垢的可爱,并加以神圣化。少女们享受这种神圣,也当作武器来反击男性社会。

少女

少女的界定

      少女,通常指七岁至十八岁的未婚女性(在日本,十六岁可以结婚,但二十岁成年,然后才可以抽烟喝酒)。少女一词古已有之,例如《源氏物语》有《少女文化》卷,写光源氏的长子夕雾和云居雁两小相恋。不过,现在所使用的少女是社会发展到近代才产生的概念。

早期少女的产生

      产生少女的第一个条件是学校。上学需要家庭的富裕。1910年代,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景气,产业结构剧变,城市中形成新的中产阶层,他们热心于子女教育,对城市文化持肯定态度。女孩子向往当女学生。虽然女子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升入1899年开办的高等女学校(相当于中学),1925年不过才40%。不升学的女孩子也就没有少女时代。

起源及发展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少女文化界》创刊,是为日本第一个少女杂志,随后《少女世界》、《少女之友》、《少女画报》、《少女文化俱乐部》等相继问世。少女杂志的内容以小说为主,大都是以高等女学校的学生为主人公。

1916年,爱给报刊写读者来信的吉屋信子被编辑看中,约她写一篇小说,发表在《少女画报》上,轰动四岛,以致接着写下去,连载了八年之久,就是《花物语》。吉屋是少女小说第一个女作家,打破了男作家写少女小说的一统天下。

      日本文化在平安时代女性化,大正的浪漫时代少女化,但法西斯主义得势,发动战争,长睫毛大眼睛的洋(西洋)面孔有违国策,不合时局,1940年中原淳一从《少女之友》消失,封面换上了协力战争的军国少女,英姿飒爽。战败后中原淳一在化作焦土的东京开办出版社,1947年创刊少女杂志《向日葵》。他笔下的少女吸引少女们,不单是因为与日本人异样的洋面孔,还在于洋气的服饰。中原,以及私淑他的高桥真琴,都是把容貌与服饰相结合,既是画家,也是时装设计师,画的是少女,也是画时装。高桥最先给少女的眸子画上星光闪闪,几乎定型为日本少女漫画的一个符号。

      1953年,手冢治虫在《少女俱乐部》连载的《发带骑士》。《少女俱乐部》等少女杂志本来以小说诗歌为主,随着少女漫画勃兴,演变为少女漫画杂志。1970年代出现了所谓“49年生”(1949年及其前后出生)的一群女画家,如大岛弓子、竹宫惠子、萩尾望都、山岸凉子。1980年代经济大发展,再度兴起少女文化热,以至于21世纪初期,越来越丰富多彩。自宫崎骏的动画片《风之谷》,少女与武器相结合的美少女战士风行。观众萌的不再是道德化弱者,而是战斗的美少女。

作品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也曾为少女杂志写少女小说,如《浅草红团》《少女的港湾》《山茶花》。他那些面向成人读者的作品也曾被横光利一视为少女小说,例如《伊豆舞女》以及《雪国》、《千只鹤》、《睡美人》,都有以十六岁为原点的美少女登场。

      三岛由纪夫评论《睡美人》:“从初期不断地反复的少女嗜好也最终应归结于此。”《雪国》等小说写的是男人看女性,写出了男人的感觉,而少女小说则完全把对于少女的爱融化在血液中,诉诸笔端,仿佛作者本身也化作少女。此外,《花物语》也大获人气,可以说,吉屋的小说和中原的插画相辅相成,成就了少女形象及其文化。[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