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洋驼海豚

印太洋驼海豚

动物界
别称 中华白海豚、斑海豚
中文学名 印太洋驼海豚
目录导航

简介

印太洋驼海豚

拉丁文名→

Sousachinensis

英文名→

Indo-PacificHump-backedDolphin

科→海豚科

现况→地区性普遍

现存→不详

背鳍位置→中央

初生重量→约25公斤

成年重量→150-200公斤

族群大小→3-7(1-25)

良好食区→

小族群可能聚成较大的团体

印太洋驼海豚与中华白海豚与斑海豚是同一个种,却是不同的亚种。台湾海峡有白海豚,是中华白海豚;真正的名称是妈祖海豚,是一种稀有的物种,应该受保护。

别名:中华白海豚,斑海豚

印太洋驼海豚印太洋驼海豚

形态特征

(苏门答腊岛西部族群)嘴喙尖端的颜色会随着年龄而变淡,额隆略呈圆形,长长的隆起位于背部中央(有个体差异),背部隆脊上有小型镰刀状或三角形的背鳍(有个体差异),在某些个体身上,背部隆突的基部可能达身长的1/3,背部呈灰褐,淡灰或粉白色,嘴喙修长,唇线相当平直,身上可能有斑点,胸鳍宽,尖端圆钝,腹部的颜色通常比背部与体侧淡,身躯粗壮,尾干下方及上方有明显的隆脊。

生活习性

通常难以靠近,会下潜,改变方向游开一段距离后重新出水以躲避船只。很少惊醒船首乘浪。有明显的饿浮升行为:以30至45度仰角破水而出,明显地现出嘴喙,有时也露出整个头部;数秒后浮现出拱背,也可能将尾鳍露出水面。大约每隔40至60秒就会浮升,但也可能包括高速绕圈追逐对象。或会在空中转体,拍动胸鳍,有时会浮窥。经常跃身击浪,尤以年轻者更喜做此动作,也可能采行整套的背滚式空翻。摄食时可能会鲸尾击浪。曾与瓶鼻海豚共游,也有与新鼠海豚,长吻飞旋原海豚共游的记录,但较少。

颜色差异>>

因族群年龄及个体而有非常多的变化。

尾鳍>>

尾鳍宽大,中央凹刻明显,尾鳍后缘向内凹

背鳍>>

未成年者的背鳍形状更趋镰刀状,背鳍后缘内凹的程度比成年海豚大

种群分布

分布范围所知甚少,也不确定是否从非洲南部一路连续分布至澳大利亚。菲律宾尚无目击报告,但极有可能出现与该地。主要生活在热带与亚热带水域。离岸数公里外就罕见其综,喜爱栖居于红树林沼泽,泻湖与河口湾字之岸边,还有沙洲,沙岸与泥岸的地区。虽然甚少朔流而上达数公里,但有时也会进入河道;通常都呆在潮间带的区域内。喜好水深20米以下的水域,也较喜爱开放的海岸,经常在碎浪区出没。

鉴别清单>>

体型粗壮

背部有长隆脊(唯有苏门答腊岛西部的族群有)

小型背鳍位于鳖部隆脊之上

嘴喙修长

浮升时,嘴喙露出水面

潜水时,背部明显隆起

潜水时,尾鳍回扬升出水

多发现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热带到温带、近岸较浅的海域(<25公尺深),特别是大河河口附近,有些地区的族群会进入河流当中,不过,因为人类的海岸开发等行为,它们的分布范围已被分裂缩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