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

ISBN 9787536217317
定价 20.00元
目录导航

美术鉴赏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

感悟鉴赏

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社会学鉴赏

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形式鉴赏

偏重于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感知和体验,而且首先强调对形式的把握。这种鉴赏方式更适合与形式感强的、非故事性和情节性的、艺术语言突出性的作品。

比较式鉴赏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感觉的指引,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相关图书

书 名: 美术鉴赏

作 者:李永强,闫爱华,苏阿嫦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1

ISBN: 9787807461005

开本: 16开

定价: 46.00元

内容简介

美术鉴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使鉴赏者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也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再创作的过程。

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说,美术鉴赏受到主客体两方面条件的制约。这两个条件即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美术作品)与主体条件(鉴赏者)。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是指被鉴赏的美术作品,如果客体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便失去了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图书目录

第—课 中国绘画艺术鉴赏

第一讲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概况与名作鉴赏

第二讲 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概况与名作鉴赏

第二课 中国雕塑艺术鉴赏

第一讲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概况与著名雕塑鉴赏

第二讲 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概况与著名雕塑鉴赏

第三课 中国工艺、设计艺术鉴赏

第一讲 中国古代工艺概况与著名工艺作品鉴赏

第二讲 中国近现代设计概况与著名设计作品鉴赏

第四课 中国建筑、园林艺术鉴赏

第一讲 中国建筑艺术概况与著名建筑鉴赏

第二讲 中国园林艺术概况与著名园林鉴赏

第五课 外国绘画艺术鉴赏

第一讲 外国古代绘画艺术概况与名作鉴赏

第二讲 外国现代绘画艺术概况与名作鉴赏

第六课 外国雕塑艺术鉴赏

第一讲 外国古代雕塑艺术概况与著名雕塑鉴赏

第二讲 外国现代雕塑艺术概况与名作鉴赏

第七课 外国建筑艺术鉴赏

第一讲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概况与著名建筑鉴赏

第二讲 外国现代建筑艺术概况与著名建筑鉴赏

第八课 外国艺术设计鉴赏

第一讲 外国现代艺术设计概况及名作鉴赏

第二讲 外国后现代设计概况与名作鉴赏

后记

编辑推荐

《美术鉴赏(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之一。

文摘

插图:

各人有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社会经历,所接触的事物不同,对待的态度也不一样。对于艺术来说,人人都会接触它,自然也要欣赏它。但是人们感受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会一样,所以,要成为一个“常人”也是不容易的。陶渊明因为要同“素心人”在一起而迁居,他在《移居》诗中说:“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块宝石,镶在古代帝王的皇冠上是神圣,挂在美人的项颈上是装饰,在商人的眼中是财富,只有在矿物学家的显微镜下才是结晶体。俗话说:“麻油拌白菜,各人心里爱。”一旦在人们的心目中出现了偏爱,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就更为复杂了。

鉴赏与欣赏只是程度的差别,两者之间的界线并不十分明确,一般地说,鉴赏是在欣赏基础上的一个较高的层次。所谓“鉴”,是古代一种形似大盆的青铜器,用以盛水洗浴,也用平静的水照影,后来大量制作青铜镜,因此,青铜镜也称作鉴。《新唐书·魏征传》所说的“以铜为鉴,可整衣冠”,即指此。由此加以引申便有照察的意思,所以说鉴赏也是对艺术的见识。它加了识别、辨别的能力,不但对作品进行一般的欣赏,还要有能力对作品作出判断,包括它的艺术成就,甚至作品的真伪。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难度更大,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和知识,要有艺术的和美学的见解。还要熟悉社会背景、人文习俗和历史的以及有关科技的情况。对于古代作品和历史文物,也应该了解一些辨伪的常识。旧时变戏法的艺人,在打摊卖艺时有一句口头语,叫做“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句话虽然很俗,但很深刻,它说出了艺术的表面热闹和内中门道的关系。“门道”也就是变化之法和性状之理。对于艺术来说,包括各类不同的美术作品,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进入到鉴赏的境界了。

或有人说,这不就是“专业”的要求了吗?是的,确实带有专业的特点了。不过。它不同于专业的艺术实践,而是一种知识、修养和认识,唯其如此,才能透过艺术的外表看到它的本质。艺术的意味和秘密,所包含的思想和深远意义,是在鉴赏中才能体会到的。

美术鉴赏包括了对美术作品之艺术形象的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然产生感情活动和思维活动。如果理解得深刻,判断得正确,也就由感性阶段很快地进入理性阶段。它们是互为关系的。也就是说,作品感动了观者,观者又根据自己的理饵和判断加以补充和丰富。假若离开人们的鉴赏,作品便无从发挥社会作用,反过来说,如果鉴赏者没有能力对作品深刻理解,作不出应有的判断,也不会产生良好的鉴赏效果。

后记

七年之前,为了适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编了这本《美术鉴赏》,出版后颇受欢迎,曾印了许多次。年年如此,已感老调:教学用书也应该与时俱进,更何况最初就有点“急就篇”的意味。在国家进入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出版社的同志与我们商量,可否进行一次修订,这当然是义不容辞的,不论干什么事都应该做得完善一些。

但集体的工作很难做。主要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难以集中在一起,甚至当年的作者有的已联系不上,只好就便从事。

对于修订工作我们没有经验,它不像重新写一本书,可以自主设立框架,确定编写内容和体例;而修订本既要有一个新面目,又不能面目全非,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因此,我们只是在某些章节上作了适当调整,也充实了一些新的内容,并且将插图和附图进行了更换。修订也不是增订,新增篇幅不能过大,只能适当增加。

过去美术界有一种所谓“小美术”和“大美术”的提法,它有两个含义。一是较早的解释,即20世纪之初许多名称还未定型,将“艺术”和“美术”混同使用,“大美术”即指整个艺术,“小美术”则是造型艺术。另一种解释是后来的变化,即把“小美术”看作绘画(主要是国画和油画)。“大美术”则是包括所有的美术种类。这种大小之分并不恰当,容易造成误解。一个人可以喜爱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但不要轻视或忽略其他.任何一种美术的形式都有其长处,即使比大小,也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

对于美术的鉴赏,有关的知识、历史和理论固然重要,但也应有代表作者和典型作品的介绍与分析,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很少。不是不能做,而是书的篇幅不允许,否则全书字数就会成倍地增加。马克思青年时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即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要提高鉴赏美术的能力。从中得到审美的熏陶和提高修养,进而有助于情操的培养,既需要从具体作品的分析入手,又得开阔眼界,才能在艺术上有所受益。这一矛盾的解决,只能等待以后的机会了。

序言

普通高校美育课系列教材陆续出版了。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程,在我国尚属首次。这是全国广大美育工作者多年辛勤劳动的集体成果。字里行间都凝聚了他们的心血。无疑,这套教材的出版,对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高度重视美育,都应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主要目标。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

党的第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同时,还具体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和要求。自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学校的重要特征、目标和保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是社会主义学校总的任务和要求。离开了这个总的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会失去方向。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就必须在加强智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德育、美育和体育。否则,就不是全面发展,就不能保证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媒体推荐

总序

汤一介

中国传统文化对入文精神是特别重视的。我国古老的经典《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辞》)意思是说,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来教化天下。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已经非常注重对人的人文精神的教化了。所谓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来教育人。那么,人文精神从何而来呢?照《周易》看,它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人文精神教化的经验,例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不修养德行;不讲究学习;听到符合道义的话而不能跟着做;有了过错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孔子所忧虑的。孔子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我国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总结。我们的人文精神是什么?我想,就是要讲道德,讲学习,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看到,科学技术虽能造福人类社会,但也可能严重地损害人类社会。今天,许多事实已经证明科技的发展并不一定都是造福人类的;那么。我们如何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呢?就是要用人文精神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孔子说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修德”、“讲学”、“改过”、“向善”。“修德”并不容易,那必须有崇高的理想,有力人类长远利益考虑的胸怀。“讲学”同样不容易,它不但要求要天天提高自己,而且要负起人文教育的责任。“改过”,人总是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是要勇于改正错误,这样才可以不断前进。“向善”是说人生在世,应日日向着善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做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只有做到这些,科学技术才不会脱离为人服务的根本目的,走到邪路上去。因此,我们应该看到,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越是需要用人文精神来加以引导。

在当今人类社会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上的竞争无疑是十分激烈的。我们的国家要坚强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但中国自古以来,都强调“取之有道”,也就是说做生意、赚钱应该合乎道义。可是面对我们国家的现实.有些人往往为了赚钱,取得高额利润,见利忘义,不顾及社会福祉,不讲信义,甚至做出坑害人民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除了制度上的不健全外,最主要的就是缺少一种可贵的关怀人的精神,缺乏关怀人的精神的教育。我们做一切事都应“以人为本”。为什么要发展经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离开这一点,发展、赚钱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说发展经济应“以人为本”,那么,在我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就应处处考虑到老百姓的利益,这就需要有一种关怀人的人文精神,并对全社会进行关怀人的教育。

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将出版一套《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通用教材》,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学生是建设富强、繁荣的中国的生力军,我们国家未来的健康、合理地发展就要靠这批大学生,因此,使他们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必要。我们的大学生当然要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要担当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但千万不要忘记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首先应关怀人,关怀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做一个有理想、讲道德,能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有人文关怀的人。我相信这套教材一定能在大学生成长的人生道路上起着良好的引导作用。

作者简介

陈洛加,女,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现任教于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大美术系油画专业,并留校任教。此后曾先后在中央美院研究生班进修学习美术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做访问学者研究美学。在西南师大美术学院任教至1996年,调入北京交通大学任教。本人在高校主要从事美术理论和技法的教学与研究,同时从事水彩画创作。本人撰写并出版有《外国美术史纲要》、《大学生美术鉴赏》等著作5部,在《世界美术》、《美术观察》等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译文20余篇,绘画作品参加过省、市美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