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燕置,辖境约为今北京市东北部、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赤峰市南部等地。治平刚,即今内蒙古 宁城县西南。东汉治土垠,即今唐山市丰润东。晋改为 北平郡,移治徐无,即今唐山市遵化西。
战国时期,右北平的 平刚城属于 燕国辖地。燕国最强盛时,是在燕昭王继位以后(公元前311年至前277年)。燕昭王发愤自雄,于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派大将秦开打败了经常侵扰燕国北部地区的东胡,将东胡人赶到了西喇木伦河(辽河的上源河流)以北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一带),占据了今辽宁省大部地区。燕国为了攻防东胡,修筑了从造阳(今河北省怀来县)到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长达一千多里的长城,并设置了上谷郡(治所在沮阳,今怀来东南)、渔阳郡(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右北平郡(治所在平刚,即今内蒙古宁城黑城古城)、辽西郡(治所失考,辖境约在滦河下游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一带)、辽东郡(治所在襄平,即今辽阳市)等五个郡,加强政区治理,以巩固国土。
秦王朝建立后,曾沿袭战国时期的郡县,在这里设置了右北平郡,史籍上未载有所属县名。汉承秦制,继续在这里设置右北平郡,所属十六县中,应是沿袭秦代名称,这些县名是:平刚、无终、石成、廷陵、俊靡、徐无、土垠、白狼、夕阳、昌城、骊成、广成、聚阳、平明等。平刚城自战国时期始建;秦汉两代沿袭利用,至西汉末年废弃,大约延续使用了约四百年。汉代右北平郡是防御匈奴的北方重要边郡之一,汉王朝派遣得力官员驻守。 李广是汉朝名将,善于骑射,膂力过人,弓马娴熟,曾任右北平郡太守。东汉时,由于 乌桓、 鲜卑的侵扰,右北平郡辖地大为缩减,仅存西汉时郡域的西南一隅。北界大致为今长城一线偏北。领四县:土垠县、无终县、徐无县、俊靡县。
汉末,乌桓势力渐大,控制了 幽州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上谷等边郡,号为 三郡乌丸。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自称汗鲁王,被袁绍封为单于。 建安十一年,曹操发兵平三郡乌桓,徙乌桓诸部入居中原。 西晋时改右北平郡为北平郡。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地处北方,国弱地小,常受邻国、邻族,特别是东胡的军事威胁。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国君昭王招贤纳士,富国强兵,转守为攻,派大将秦开率军北伐,一举击破东胡,东胡却地千里,退居西拉木伦河流域草原地区。燕国屯田戍守,修筑长城并设右北平郡(郡址今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燕国长城东起襄平西止造阳,经赤峰南部,境内长约300余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之一。
平刚城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黑城古城。考古工作者在黑城古城进行调查证实:这座古城的“花城”部分,地下埋藏有丰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说明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北方民族曾在这里定居过,是这片土地上最先开发的居民。
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屯田戍守,修筑长城并设右北平郡(郡址即今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燕国长城东起襄平(今辽阳)西止造阳(今张北),经赤峰南部,境内长300余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之一。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设立郡县,推行统一措施。今赤峰属秦国辽西、右北平郡所辖。
秦始皇帝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一统天下的秦国,为继续巩固政权,扩大统一事业,开始修缮、扩建、连接"三国(秦、燕、赵)边于匈奴(东胡)"的长城-----秦国万里长城。西起临洮(甘肃)、东止辽东(辽阳),经赤峰南部松山区的当铺地、王家店、水地、安庆沟及敖汉一带,境内长250公里,沿线有多处烽火台、戍守城堡。
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活动在黄河河套、阴山山脉一带的匈奴再度崛起,并于公元前209年举兵东征,大破东胡。生息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部落联盟,迅速瓦解,残部分为两支,一支退居乌桓山,称乌桓部;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部。此后,今赤峰大部分地区属匈奴左地。
西汉元朔元年 (公元前128年) 汉武帝为安定北疆发动了长达10年的汉匈战争,小战数十次,大战十余次,辽西、右北平(今朝阳、赤峰)一线战事尤为激烈,今宁城南部山区是当时重要的战场。汉先后出兵百余万击匈奴,匈奴伤亡近30万众。
西汉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汉 骠骑将军 霍去病率兵5万骑,出右北平,击破匈奴左地。西汉王朝为了阻止匈奴再度南下,修筑了东起辽宁丹东西止甘肃以西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万里长城”。今赤峰地区正扼汉长城中段,在喀喇沁、宁城南部山区,烽火台密布,遥遥相望,城堡坚森。在赤峰境内汉长城约150公里。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 (公元9年) 王莽新政开郡国铸钱之例,今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成为东汉初期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郡国铸钱基地,主要铸造“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流通币,由中央主管铸钱的官吏(钟官工)主持监造,并有郡国铸钱编号。
辽大康元年 (公元1075年)北宋著名科学家、史学家、考据家沈括(字存中),以“回谢国信使”出使辽国。他由河北白沟河(今拒马河)出发,经古北口、富峪馆(今宁城县甸子镇)、到辽中京、松山州(今松山区城子乡),过潢水(今西拉木伦河),直达单于庭(道宗行在兔儿山,今巴林左旗乌兰坝一带)。这是一次使命庄重的出使,直接目的是为代北蔚、云、应三州(今山西境内)重划地界。回国后撰写了著名的《熙宁使虏图抄》(《永乐大典》卷10877),凡辽国山川之夷险远近,卑高纵横之殊,道途之陟降,纡曲南北之变,乃至风俗、车服、名秩、政刑、兵民、货食、都吧、音译(语言)觇察变故之详,集上之外另为图抄二卷,转相补发,以备行人,以周知天下。《图抄》记述详备,考证精确,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宋、辽关系、辽朝历史地理的珍贵史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唐代诗人卢纶(约737年-约799年)的《和张仆射塞下曲》,一首千古名诗,传世之作,记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的一段故事。而故事的出处,来自司马迁的《史记》。
一、《史记》中关于“李广射虎”的记载
《 史记》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前90),是和汉代名将李广同时代的人,他对李广事迹的记述,应该是比后世的史书记载或文人杜撰,更可信。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史记》中虽然没有明确写出射虎地在右北平郡,但按照司马迁文字的顺序,则最可能是在李广在右北平郡驻守时所为。李广驻守、征战过的地方,可以说遍及汉朝北地和匈奴领地,但在“李广射虎”这段文字中,没有提到其它地点,只提到了右北平郡。《史记》中提高的李广驻守和出征最多的地方,也是右北平郡。
二、右北平郡的历史沿革
右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置。右北平的郡治平刚城属于燕国辖地。治所在平刚,即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古城。秦王朝建立后,曾沿袭战国时期的郡县,在这里设置了右北平郡,史籍上未载有所属县名。汉承秦制,继续在这里设置右北平郡。平刚城自战国时期始建;秦汉两代沿袭利用,至西汉末年废弃,大约延续使用了约四百年。李广是汉朝名将,善于骑射,膂力过人,弓马娴熟,曾任右北平郡太守。
平刚城城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黑城古城。考古工作者在黑城古城进行调查证实:这座古城的“花城”部分,地下埋藏有丰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说明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北方民族曾在这里定居过,是这片土地上最先开发的居民。
战国时期,燕国势力向北扩张,兴筑了西起造阳、东至襄平的燕北长城,在长城以南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现今赤峰市市区北面东西横豆的战国长城,就是燕北长城的一段,今赤峰市市区附近及其以南地带都属于燕国的辖境。现今黑城的“花城”部分,地面分布有不少战国时期的遗物,因此推断与燕国的右北平郡郡治有关。
秦王朝建立后,曾沿袭战国时期的郡县,在这里设置了右北平郡,史籍上未载有所属县名。汉承秦制,继续在这里设置右北平郡,所属十六县中,应是沿袭秦代名称,这些县名是:平刚、无终、石成、廷陵、俊靡、徐无、土垠、白狼、夕阳、昌城、骊成、广成、聚阳、平明等。右北平郡管辖区域约为今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地区及赤峰市市区以南的广大地区。
平刚城自战国时期始建;秦汉两代沿袭利用,至西汉末年废弃,大约延续使用了约四百年。
辽代。平刚城荒废约千年以后,辽王朝于公元1013年(辽开泰二年)才又在这里修筑城市,为辽中京直辖的富庶县城(有人考证为劝农县城)。宋辽两国结盟以后,宋使入辽的行程录中,记载距中京城一日里程的富峪馆,位于中京城西九十里,后来两国使节频繁往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里兴筑了富庶县城,因此这座县城的规模是按上等县城的营建制度规划的。这座县城,金元两代沿袭使用,金代为北京路大定府所属富庶县,元代为大宁路所属富庶县。元代还曾在这里设置 站赤,名叫富庶站。明代亦曾在这里设置富峪卫。1387年(洪武二十年)先在这里设置和修筑了富峪守卫千户所,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改为卫,属北平行都指挥使司(设在辽中京城址内)管领,1404年(永乐二年)北平行都使司和大宁卫内迁,富峪卫城也随之废弃。
隋朝时候的右北平郡,治所即在现在的卢龙。
三、“李广射虎”故事发生地,最可能是在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附近
打虎石水库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史记》的记述顺序,说明“李广射虎”的故事,最可能发生在他做右北平郡太守之时。右北平郡治所在平岗,既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李广射虎,也应该是在今宁城县黑城村附近。
宁城县打虎石,位于黑里河(老哈河,既西辽河源头)中下游,离黑城不到二十里,因李广射石传说而得名,现在附近建有打虎石水库。距离黑城村不到十公里,从距离上也比较符合。因此,李广射石的故事,应发生在宁城县黑城村周边,最有可能是在打虎石水库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