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阴高士图

松阴高士图

画心 129.5×48.5cm
名称 《松阴高士图》
材质 设色绢本
目录导航

作品内容

《松阴高士图》近景处右角为低矮的坡石,左侧较为平坦的岸石延伸至水畔,有一长须老者箕坐其上,背对着观画者,他是在听松或是在观水不得而知,随手置于身旁的书卷透露出几分闲适。三株高树扎根石间,树冠将视线延伸至对岸的沙渚,远景处山外更有青山,影影绰绰。辽阔的水面平波无痕,衬托得松树枝叶形貌分明。

此图中景色虽一片沈寂,既无扶风,也无山岚,却也无萧索之感,反而有些许疏朗气息,温暖而有诗意,可居可游。左上角有题画诗:“十亩松阴匝地铺,坐来尘虑觉全无。长安二月春如海,自信闲人不受呼”,说的也是这种无思无虑的悠闲,甚至带有那么一点得意。这让人想到沈周安稳的一生。

创作背景

沈周家境殷实,终身未入仕途,虽然区别于传统的野隐生活,但繁琐家务之外,也常悠游林泉,啸咏烟霞。成化三年,别业有竹居建成,窗外清川一曲,高竹千竿,沈周常常在此邀朋会友,诗文唱和,几年后有竹居修葺完工,沈周与伯父和诗多首,其中一首这样写到:“鹤毛鹿迹长交路,荇叶苹花亦满川。炙背每临檐日底,曲肱时卧树阴边。一区绿草半区豆,屋上青山屋下泉。如此风光贫亦乐,不嫌幽僻少人烟”,正与题画诗中的情怀相似。沈周作为吴门大师的画名有时将他的诗文造诣掩盖,事实上,沈周自己在诗文方面是倾注很多精力的,并有诗文集行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沈周的诗艺,评价甚高:“(周)诗亦挥洒淋漓,自写天趣。盖不以字句取工,徒以楼心邱壑,名利两忘,风月往还,烟云供养。其胸次本无尘累,故所作亦不雕不琢,自然拔俗,寄兴于町畦之外,可以意会而不可加之以绳削。其于诗也,亦可谓教外别传矣”。沈周的好友吴宽也曾赞誉沈诗为“谈笑之际,落笔成篇,随物赋形,缘情叙事,古今诸体各臻其妙”。沈周对吴中文化浸润最深,诗意以平白为主,可以说是吴中派文学开创者和中心人物。其晚年的诗作,境界已熟,俯拾皆是,变化纵横,如入无人之境。

作品赏析

该作品画面的描绘较为细致,与青松绸缪相依的女萝,以及岸石边缘的杂草都有表现。沈周在此《松阴高士图》中用皴厚重浓烈,海派大师胡公寿将此图纪年定为沈周晚年,可能是鉴于此种粗笔画法。晚年的沈周醉心吴镇,笔下多粗笔淡墨的形貌,相较于细密精工一路的“细沈”而言,后世鉴赏家将沈周成熟期的粗放作品称为“粗沈”。

此处厚重的效果与粗笔淡墨的画法似乎相矛盾,其实归因于此图所使用的绫本材料。纸宜皴擦,绫宜渲染,与在宣纸上作画不同,绫的质地将墨色衬托的较实际厚重,控制水墨在不同材质上的表现,正充分体现绘画者的功力。

画家简介

沈 周(1427-1509)字启南,晚号白石翁,世称“石田先生”长州相城(江苏吴县)人.博贤群书,诗文超群,绘画尤工山水,自成一统,画风沉着雄浑,细密谨严,浅淡洗练人称 “细沈”,画名甚大影响甚远,形成“吴门派”。与其学生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书学黄庭坚,造诣很深,传世墨迹有《化须疏卷》、《落花诗卷》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