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2][3]
1991.09--1995.07 青岛海洋大学经济贸易专业学习
1995.07--2000.04 吉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学院教师、国贸系副主任、教育与文明研究所所长(期间1997.09-1999.12吉林大学社会学专业在职攻读硕士)
2000.04--2004.1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期间2000.09-2003.12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职攻读博士)
2004.12--2008.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4.12--2008.1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2008.12--2013.05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导师团长(期间2011年3-5月美国夏威夷大学访学、2012年3-4月参加中央党校六部委骨干班学习)
2013.05--2017.0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终南文化书院院长、人文社科学部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期间2016年8月参加中央统战部高校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首期理论研究班学习)
2017.02--2021.08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期间2019年11月参加中央统战部的党外干部理论培训班学习)
2021.08--2022.02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4],贵州大学副校长[5]
2022.02-- 贵州大学副校长
2018年7月2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任命漆思为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任职试用期满,任职时间由试用期时间算起)。
2020年7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漆思挂职任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挂职时间1年。[2]
2021年8月,贵州省省人民政府决定,漆思任贵州大学副校长。[5]
2022年2月14日,陕西省政府决定:免去漆思的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职务。[4]
吉林省青联委员、 长春市青联委员、吉林省社会学会 常务理事。
以理论的方式关爱社会,以 思想的力量造福人民。
发展哲学与 社会发展理论
发表40多篇 学术论文,多篇论文被《 新华文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转摘或摘编。
• 1998 年参与 教育部项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课题;
• 2001 年参与 教育部项目《单位体制转型与东北老工业基地 社区建设研究》课题;
• 2001 年参与 吉林省“软科学”项目 《吉林省经济与社会稳定的 调研报告》课题;
• 2002 年参与 吉林省“软科学”项目《吉林 地域文化对吉林省 经济发展的影响》课题;
• 2004 年 主持 吉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性的创新路径》;
• 2005 年参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课题;
• 2006 年 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吉林大学的 大学生组建的调研课题成功入选《 南风窗》2006年 中国大学生“ 调研中国”活动;
• 做为负责人主持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创造性 人才培养课题;
• 参与中国社科院《中国百村调查》的“吉林省 农安县”调查课题。
1 .参加 1997 年在吉林省召开的“ 21 世纪 中国哲学精神与 政治哲学”研讨会;
2 .参加 2000 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首届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3 .参加 2000 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
4 .参加 2001 年在北京召开的“转型中的 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
5 .参与筹办 2001 年 长春召开的“当代 社会学与东北经济 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
6 .参加 2002 年在兰州召开的“ 全球化与中国 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7. 参与筹办 2003 年在长春召开的“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与 振兴东北”学术研讨会;
8. 参加 2004 年 7 月在北京召开的“第 36 届世界社会学大学”;
9. 参加 2004 年 8 月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首届中国哲学大会”;
10. 参加 2004 年 10 月在韩国汉城举办的“东亚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
11. 参加 2005 年 7 月在吉林大学主办的“第五届 马克思哲学论坛”;
12. 参与筹办 2005 年 11 月在吉林大学主办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哲学节”。
1.《中国共识——中华复兴的 和谐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现代性的命运—— 现代社会发展理念批判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境界:理想人生的选择》(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年)。
1. 《“单位社会”的终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2. 《 假面舞会——同事关系探秘》( 哈尔滨出版社, 2000 年)。
1. 《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2.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策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中外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2. 《 经济社会学》(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3. 《 社区工作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4.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5. 《 和谐社会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1. 全球化与现代性的转向及其重写,漆思,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 年第 4 期,被《 新华文摘》 2002 年第 11 期摘编;
2. 后发现代化转型的 创新思维,漆思、 刘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年 3 期,被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4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
3. 中国哲学的“和” 思维特质与和谐发展理念,漆思,《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年第 6 期;
4. 论马克思 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漆思,《 求是学刊》, 2005 年 1 期;
5. 社会发展理论综合创新的 文化自觉,漆思,《 学术界》, 2005 年第 4 期;
6. 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内部陷阱,漆思,《 长白学刊》, 2004 年第 6 期;
7. 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漆思,《 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2 期;
8. 提升 吉林 地域文化的战略思考,漆思,《 社会科学战线》, 2003 年第 5 期;
9. 邴正教授的社会探寻与文化情怀,漆思, 《社会科学战线》, 2003 年第 2 期;
10. 文明学论纲:全球化语境下文明反思的学理呼唤,邴正、漆思,《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3 年第 1 期;
11. 关于 “ 创业文化”的若干思考,漆思、刘岩,《 新长征》, 2003 年,第 9 期;
12. 人的 觉解 —— 从哲学与人的关系中对哲学本身的反思,漆思《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3 期;
13. 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漆思,《 高教论坛》, 1995 年第 2 期;
14. 我说素质教育,漆思,《 中国青年报》, 1996 年 4 月 13 日 ,被《 人民日报》转摘;
15.“ 一国多模 ”:化解“东北现象”问题的创新思维,漆思、刘岩,《 中国经济时报》, 2003 年 10 月 13 日 ,此文被人民网“学者新论”、新华网转载;
16. 振兴东北的文化推力,漆思、刘岩 《中国经济时报》, 2003 年 11 月 10 日 ,此文被人民网“学者新论”转载;
17. 反思社会转型期 农村组织问题,刘岩、漆思,《中国经济时报》, 2004 年 3 月 29 日;
18. 开发人文区位资源,促进 社区文化建设,漆思,《 中国社会报》, 2001 年 3 月 22 日;
19. 吉林省社区建设形势分析与预测,漆思,入选《 2001 年吉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蓝皮书),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
20. “ 脊梁式教育”与素质生成, 张国杰、漆思,《现代 教学与管理》, 2004 年第 2 期;
21. 社会性 资源开发与西部发展,漆思,《开拓与发展》, 2001 年第 2 期;
22. 发展观的创新与东北振兴,漆思、刘岩,《中国经济时报》理论版, 2004.5.10 ;
23. 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困境与矛盾,漆思,《 21 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
24. 关于 “ 十五计划 ” 五个问题的建议,漆思(课题策划人),入选《 “ 十五计划 ” 公众建议选编》,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获得国家计委二等奖;
25. “易和精神”:中国哲学现代创造性转化的构想, 漆思,《 传统与现代——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版;
吉林大学首届和第二届“教学示范教师”奖、吉林大学教书育人奖、首届吉林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奖、吉林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吉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长春市 五四青年奖章。指导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大学生先后两次获得国家发改委“十五计划”、“ 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二等奖和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