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鹃翠叶红颈凤蝶

咬鹃翠叶红颈凤蝶

节肢动物门
动物界
鳞翅目
昆虫纲
红颈凤蝶属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翠叶红颈凤蝶【中文名称】咬鹃翠叶红颈凤蝶 【拉丁学名】Trogonoptera brookiana trogon

【命名时间】Snellen van Vollenhoven, 1860

【英文名称】Raja Brooke's Birdwing

【科属分类】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鳞翅目、凤蝶科 、红颈凤蝶属

外形特征

咬鹃翠叶红颈凤蝶翅展宽度:雄蝶95—120mm,雌蝶115—145mm。身体(腹部)棕色。头部和胸部为黑色。在后颈和胸部下方有红色的绒毛,雌雄双型。雄蝶前翅狭长,翅底黑色,亚外缘具有整齐排列的三角形绿色金属斑,后翅狭小,于近中室或中室处具有单一金属绿色区域,反面近Sc脉及Cu脉处具有金属蓝条纹。雌蝶色彩较暗淡,棕色的翅上有一些白色和绿色斑点。雌雄之差易见。

该蝶翅黑色,有翠绿斑纹,颈红色,整个翅面遍布金绿色鳞片,具有光学效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们的翅膀,会看到变幻迷人的色彩。其飞翔的姿态非常优美,活动能力强,常飞到寄生植物很远的地方活动,春季体型小,夏季体型大。[1]

咬鹃翠叶红颈凤蝶(雌) 咬鹃翠叶红颈凤蝶(雌) 咬鹃翠叶红颈凤蝶(雌)

分布范围

该蝶分布于苏门答腊,锡默卢岛和西普拉岛。[2]

生活习性

咬鹃翠叶红颈凤蝶(雄)成蝶整年可见,出现时期以每年3月及7、8月份较多。生活于海拔500-1500米的热带森林,雄蝶具有成群吸水的习性,有时甚至聚集在临海河床上吸水,但通常快速飞行于树冠层或在开阔的森林边缘穿梭。雌蝶则多半访花。喜于晨间黄昏时飞至野花吸蜜。幼虫以马兜铃属植物为食,摄食尖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acuminata)和蜂巢马兜铃(Aristolochia foveolata )等植物的叶。[3]

生长繁殖

蝶将卵产于耳叶马兜铃叶背,刚产下的卵表面被覆着橙色的附着物,幼虫期具五龄。一龄虫期4.8天,二龄虫期7.0天,三龄虫期7.8天,四龄虫期6.1天,五龄虫期11.7天,终龄幼虫会啮断寄主木质化茎,致使植物上半部枯死,形态如环状拨皮。化蛹前会离开食草,找到合适地化蛹,蛹期37.3天。

卵生。一年多代,一次产约卵5-20卵,确保族群繁殖。[3]

咬鹃翠叶红颈凤蝶(雄) 咬鹃翠叶红颈凤蝶(雄) 咬鹃翠叶红颈凤蝶(雄)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二 保护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3 :2010年昆虫纲近危红色名录。[3]

(图片:图1[4]、图2—图7[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