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弓弩弓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它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木臂正面有一个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有一个匣,称为弩机;匣内前面有挂弦的钩,称为“牙”;牙的后面装有瞄准器,称为“望山”;牙的下面连接有扳机,称为“悬刀”。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准目标后,扣下悬刀,牙就缩下,牙钩住的弓弦就弹出,箭矢疾射而出。
弩最初出现于春秋时期,传说由楚琴氏发明。楚琴氏在战争中感到弓箭的威力还不够,便在弓上装臂,创造了第一把弩。 公元前342年,齐国和魏国在马陵交战,齐国军师孙膑在马陵道两侧埋伏了一万多名弩手,当魏军经过时,万弩齐发,大败魏军。 秦朝时期弩在军事上的应用极为普遍,依照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发掘,不仅是步兵,当时的骑兵也将弩作为首要作战兵器。由于弩需要上弦,故在战术上多以弓箭作其掩护武器。
汉朝时期,弩已趋成熟。晁错于西元前169年写了一篇奏章上呈汉文帝,该奏章中涵盖了他认为汉弩优于匈奴弓的主张。是文字上“弩”与“弓”明显分家的开始。
传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了可以用拉杆快速上弦的连弩。
晋朝人马隆凭借腰开弩打败树机能。
明朝的蹶张弩的力可达二、三石,腰开弩可达十石。明朝又有人将半自动弩改良命名为诸葛弩,由于诸葛弩上有矢弹匣,加快上矢速度,添加矢至矢弹匣,仍需弓手掩互,而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与诸葛弩是不一样的兵器,连弩发射范围大、杀伤力大,故一弩十矢齐发,所至当时魏张郃击毙在战场上,对于冲锋陷阵的军事将领威胁极大,也称为“元戎弩”,“元”为轮子、“戎”兵器,故称为元戎弩,可以连续发射,一次可十矢齐发,推应该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也有大型矢弹匣,其缺点拉弦需弩士七、八人。春秋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为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八寸如钉约二十四厘米(现代建筑用)《天工开物》一书则叙述诸葛弩是“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防窃具,非军国器。”《武备志》也提到:“东南人喜用之,然力轻而不能伤人。”、“此弩懦夫闺妇皆可执以环守其城,一弩连发十矢,铁簇涂以射虎毒药,发矢一中人马见血立毙,便捷轻巧即付骑兵亦可执以冲突,但矢力轻必藉药耳。”
随着火器的应用弩渐渐衰落,从明代开始,军队已经渐渐不使用弩作为战斗武器了。
十字弓是手持弩的欧洲叫法,希腊罗马时期西方已出现弩炮,主要用来攻城。但是后来,它随着罗马帝国一起灰飞烟灭了。因为它太笨重,没有办法对付几乎没有城池,灵活的匈奴骑兵。
而在中国,手持弩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骑兵连在一起,轻便犀利,对付对方的轻装步兵绰绰有余。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装备轻弩,那简直是步兵的噩梦。后来弩也有发展,但一直保持了轻便的传统,虽然后来发展了一弩十发,甚至是三人操作的劲弩,但在携行时仍然可以一个人背起就跑。其他的组员背箭就可以了。所以轻弩更适合发展。
直到十字军时代,欧洲人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使用手持弩。
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的词典中,弩和十字弓的词条是一致的,都是Crossbow。
和弩相比,十字弓的箭和普通弓的箭相去甚远,箭的设计短粗,威力却是十分巨大,已经可以非常有效的射穿骑士的铠甲,战马的身体,甚至墙壁等掩体。在发展的历史中,十字弓由于其对于骑士的威胁过大而被教会所干预,但允许被用来对付异教徒。后来更为便宜廉价同时威力相差并不太多的早期火枪出现,使得火药武器在西方得到了兴旺发展,十字弓逐渐消失。
十字弓威名远播于西方世界的是欧洲十字军战士。在十字军东征的两个多世纪,最重要的兵器改进就是十字弓。
十字弓算得上是欧洲中世纪最有效的骑士杀手。十字弓是传统弓箭的变体,这种远程武器只需一些训练就可以掌握。与普通弓相比,十字弓使用简单而成本低廉,杀伤力却大增,它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大,在流行欧洲大陆前期,使对接锁子甲几乎完全失效,而柳接锁子甲制造相对麻烦,从而促进了板甲的发展。十字弓手还可从城墙、灌木丛或是其它掩体后,发动远距攻击和偷袭,有的西方考古学家因此将狙击手的起源推前了几百年。
有了十字弓,一个农夫仅需几小时练习就能杀死一名身披重甲的骑士,(实际上是夸张,但效果确实比短弓好)这对从7岁就开始受训、经过14年磨练才能获得封衔的骑士有失公平,因此,欧洲骑士团多次要求教会禁止使用这种武器(然而禁止并没有什么效果,依然有很多军队使用,并加入了之后英长弓与火器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