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热风录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类别:文学
开本:32开
作者:(日)田中芳树|译者:陆求实
ISBN:9787544237833
页数:228
出版日期:2007-08-01
第1版第1次印刷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时统治天竺众多诸侯小国的戒日王尸罗逸多病逝,帝那伏帝国君阿罗那顺趁乱篡位僭立,并实行残酷的宗教迫害。阿罗那顺听说大唐使节来到,竟派出千余兵将伏击唐使,将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狱。 王玄策横扫印度半岛示意图
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冒险越狱,并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尔,借得尼泊尔骑兵七千及吐蕃骑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与阿罗那顺的数万大军展开激战,杀死敌军数千、溺毙万余、俘虏一万多人,又巧布“火牛阵”,一举摧毁阿罗那顺亲自统率的七万战象部队,生擒阿罗那顺,使天竺诸国恢复了安定与和平。倒了大霉的阿罗那顺被披枷带锁押往长安,与之同往的还有一名自称活了二百岁的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回到长安,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喜出望外,当即将王玄策册封为朝散大夫,献俘于太庙。那位印度和尚自称能炼制长生不老药,大胆在唐太宗身上做实验,却直接促使了唐太宗的早死,王玄策的五品官衔就再也没能升上去。唐太宗去世后,阿罗那顺的石像与其他酋长一起,列于玄阙之下,供后人瞻仰。
王玄策这个名字出现在田中的《中国武将列传》中,田中老师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原因是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出使天竺,适逢天竺国内动乱被囚禁,他不但逃出,还以大唐国使的身份向泥婆罗国王借兵攻伐,在完全不熟悉的异地以异国之兵,战胜了几倍于自己的天竺叛军,此等功绩亘古未有,他却默默无闻,王玄策等人将泥婆罗国(今尼泊尔)的波稜菜(菠菜)以及印度石蜜(蔗糖)的制造方法带入中国。而后来中国的制糖技术又超过了印度,能够熬制出洁白如雪、晶莹剔透的白砂糖。于是,这种糖又被作为珍品带回印度。在印地语中,“白砂糖”一词叫“CINI”,意思就是“中国”。直让田中老师很是不平。而这些描述也看得一干读者很热血,田中粉丝团更是YY出了《天竺热风录》的伪作,文风参照《亚尔斯兰战记》等架空历史著作,还蛮像那么回事。
但是读者都被田中骗了,这次他一改以前那种日本式的历史小说叙述方法,使用了中国的章回体风格,当然节奏还是日本式的,注重细节和铺垫和呼应。 新的翻译,新的文体,也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小说在大唐盛世的历史背景下娓娓道来,也让人充分体会到作为唐朝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好比现时现日美国护照上所书写的“请记得,您的背后是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而王玄策是捍卫祖国尊严,有勇气和谋略的天才指挥官。
虽为曾经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经历却在史书上鲜有记载。究其原因,田中芳树不无幽默地表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夺目光彩淹没了与之同时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较低,在正史当中不可能单独为他树碑立传。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一个人出名是要靠宣传的,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这位英雄最终为世人所遗忘。 古印度战象
在《天竺热风录》中最气势恢弘的场景,莫过于王玄策巧布“火牛阵”战胜了阿祖那王的战象军团。战象是当时战场上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天竺热风录》尽情想象了王玄策一生中最璀璨的传奇,让人感动之余,不禁追念中华先人的飒爽英姿和干云豪气,表达后世子孙最深切的景仰和怀念。在洛阳龙门石窟,有王玄策于公元665年的造佛像题记,在《法苑珠林》﹑《释迦方志》﹑《诸经要集》中,有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的片文只语,位于西藏吉隆(旧名宗喀)以北的《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碑刻,也是王玄策留下的遗迹,碑刻清楚地记载了,同行的还有王玄策的儿子和侄子。尽管正史上有关王玄策的记载十分简单,但是透过寥寥记录,依然可以想见当年异国战场上的惊天动地。王玄策后来在唐高宗时第三次出使过印度,专程去送佛袈裟。人们习称的“方丈”一词,就是源自这次出使。他到达吠舍厘城(佛教第二次大“结集”之处)时,经过维摩(意译净名,释迦牟尼时代以在家身分奉持梵行的菩萨道行者,堪称佛陀时代第一居士,是象征大乘佛教兴起的关键人物)故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遂称“方丈室”。
有记者问田中芳树,唐朝作为小说的舞台在他眼里究竟是怎样的时代?田中说,这是一个非常强盛、并向四面八方开放的时代。正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当时处在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集中了“地上所有的东西”,是个国际大都市。可以想象,唐朝创造了浑然一体的崭新的文明。谈到对于今日中国的印象,田中称上海和香港与开放的长安可谓一脉相传,而他本人非常喜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