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堡川水库

石堡川水库

别名 盘曲河水库
中文名称 石堡川水库
修建时间 1969年10月
泄洪洞流量 300立方米/秒
年径流量 6800万立方米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目录:1. 概况2.主要工程(1)水库枢纽(2)渠系工程3.兴建过程4.意义

 概况

       石堡川水库又名盘曲河水库,曾名友谊水库。在陕西省洛川县盘曲河村的石堡川河上,故名。1969年10月修建,1973年2月竣工,为山区峡谷地形,谷底宽220米,两岸为砂页岩,汇水面积82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800万立方米,枢纽由高58米、长380米的土坝,右岸直径2米、长312米的泄洪底洞,左岸直径2.4米、长175米放水洞和左岸4.6×6米、长403米泄洪洞组成,总库容62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2.35万立方米。泄洪洞最大流量300立方米/秒,底洞最大流量43立方米/秒,放水洞最大流量56立方米/秒,为季调节性能,年调节利用水量6000万立方米。

主要工程

   灌区主要工程有水库枢纽、灌溉渠道以及隧洞、渡槽、倒虹等。

(一)水库枢纽

        石堡川水库位于洛川县石头公社盘曲河村附近的石堡川河干流上,坝址以上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800万立方米。水库枢纽由拦河坝、输水洞、泄洪洞、排沙底洞等组成,总库容622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235万立方米。拦河坝为均质土坝,坝高58.9米,坝顶高程941.9米,坝顶长380米,顶宽4.9米。输水洞位于大坝左岸,为圆形压力隧洞,洞径2.4米,洞长171.1米,出口高程905.12米,隧洞比降闸前1/300,闸后1/500,设计输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加大输水流量56立方米每秒。放水塔高36.8米,内径4.8米,闸门长、宽各2.4米,设有工作、和检修平板钢闸门各一扇,50吨单螺杆启闭机2台。

(二)渠系工程

       渠道工程设有干、支、斗、分、引渠五级。干渠1条,全长37.91公里,自水库枢纽放水洞口起,沿石堡川河左岸东行,跨越聿津河、枣园沟渡槽,经1号隧洞,穿过黄龙山,连接2、3、4号隧洞,为石渠段,长4.9公里,自4号隧洞至干渠末尾6号退水口为土渠段,长33公里,均已衬砌,共有各类建筑物141座。干渠以下共设支渠8条,总长197.1公里,分支渠11条,各类建筑物1435座;共有斗渠349条,分引渠2820条,各类建筑物20519座。总计设施灌溉面积31万亩,其中澄城县19万亩,白水县12万亩。

        渠系重点建筑物有隧洞5座,共长12187米,渡槽9座,倒虹2座,退水工程6座。在支渠上建有路长、尧禾等抽水站2处,共装机6台,容量1110千瓦,抽水流量1.18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3.4万亩,占灌溉面积的11%。

        石堡川灌区建成初期,由于农村体制变化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工程破坏比较严重,灌溉效益很低,至1985年,年均实灌面积只有8万亩,占设施灌溉面积的26%。80年代后期,重点查处了一批破坏水利设施案件,并加强领导,深化改革,使灌区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至1995年,共完成灌区配套斗渠352条,长436.5公里,分引渠4229条,长914.73公里,完成土方810.14万立方米,渠道建筑物23611座,配套面积23.6万亩,建设方田1万亩,设施、有效灌溉面积分别为31万亩和19.43万亩,成为白水、澄城2县粮、果、菜等农副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

 兴建过程

     1958年秋,白水县组织技术人员对在石堡川河建库引水灌溉进行勘测后,选择了界子河和艾曲河两处坝址。同年10月8日,黄龙、白水、澄城3,县代表就有关建库等问题达成协议,后因县制变更等原因,未予实施。1966年8月,渭南地区重新提出建库意见后,由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先后完成了《水库工程规划意见》、《地质勘察报告》及《水库设计任务书》。1969年7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修建石堡川水库灌溉工程,渭南地区成立了以鱼都、冯庄为副指挥的工程指挥部,并于10月在洛川县史家河召开了白水、澄城2县2000多人参加的开工典礼。1973年,陕西省建设委员会又批准了《石堡川水库灌溉工程扩大初步设计》,采用投资包干,工程进度加快,1976年水库主体完成,1982年水库灌区工程全面完成。

意义

主要担负白水、澄城高原2.07万公顷农田灌溉供水,兼有防洪、人畜生活用水效益。

 

参考资料:

1. 牛汝辰.中国水名词典: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5.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