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原甲藻

波罗的海原甲藻

蓝藻界
中文学名 波罗的海原甲藻
目录导航

简介

沿海频繁出现原甲藻(Prorocentrum Ehrenberg) 赤潮,有时伴随其它赤潮生物形成双相赤潮。本研究通过赤潮区现场监测数据和历史资料的对比和综合分析,探讨原甲藻属的分类及福建沿海原甲藻赤潮爆发的特点、机理和主要赤潮生物-东海原甲藻的生态习性。

主要结果如下:

1.对2003-2004年在 福建沿海采集的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共记录原甲藻6种:东海原甲藻(P. donghaiense Lu)、微小原甲藻(P. minimum Schiller)、三角棘原甲藻(P. triestinum Schiller)、海洋原甲藻(P. micans Ehrenberg)、波罗的海原甲藻(P. balticum Loeblich)和利马原甲藻(P. lima Dode)。其中东海原甲藻是福建沿海的主要赤潮生物。 2. 在福建沿海,东海原甲藻赤潮多发生在4-6月,季风转换的时期。赤潮发生前的短暂时间内,常出现东北风转为东南风、持续多云到阴的天气, 气温急剧升高,风速小(一般0-3级)。弱的光照条件是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和延续的重要条件。根据这些气象条件,我们于2004年4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报。 3. 东海原甲藻的适温范围为16-28℃,最适温度22-28℃;适盐范围26-34,最适盐度27-33。 4. 东海原甲藻赤潮前期水温升高较快,在维持期间有所下降。赤潮前期的较高温度对东海原甲藻的大量增殖形成赤潮有诱导作用。盐度在适宜范围内的变化与赤潮兴衰没有直接联系。 5. 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存在强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叶绿素a)(化学需氧量

6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过程中,叶绿素a的峰值对应营养指数E值的高峰和氮磷比的低谷,这时E值大于1,氮磷比小于15。东海原甲藻赤潮的出现和海域的富营养化和氮磷比的降低有直接联系。 7. 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前常出现高密度的硅藻群体,甚至是硅藻赤潮;随后形成东海原甲藻赤潮,该赤潮生物群落中出现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在合适的条件下,米氏凯伦藻能够成为主要优势种,与东海原甲藻形成双相赤潮,对养殖生物造成危害。 8. 东海原甲藻对温盐的适应范围都比米氏凯伦藻大,两者对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总体呈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东海原甲藻与米氏凯伦藻同时出现,是因为两者生态位重叠的缘故。 9. 与东海原甲藻相比较,降雨、强光照、稳定的温盐和充足的营养盐,更能促使米氏凯伦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