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堡镇

吴家堡镇

所属地区 济南市
行政区类别
面积 34.7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吴家堡镇

                位于济南市西北部,镇机关驻地距槐荫区政府8公里。西、北部至黄河大堤与齐河县隔河相望,南部与段店镇为邻,西南角与长清县接壤,东与北园镇毗连。

行政区划

下辖村委会33个,分别为:南堡村、东堡村、西堡村、肖屯村、东赵村、中赵村、唐庄村、楚庄村、石佛村、中店铺村、宋庄村、大高村、董庄村、刘庄村、陈庄村、闫庄村、韩道口村、大杨村、周官屯村、裴庄村、小杨村、棉张村、东曹村、三教堂村、曹圈村、西王村、安庄村、席庄村、西张村、北店子村、申庄村、明里村、七里铺村。

历史沿革

              清朝末期至1948年,吴家堡镇属长清县。1951年1月,建立济南市郊区办事处,该镇归属于郊四区、郊五区。1955年6月,郊四区改名为药山区,郊五区改名为玉符区。1956年3月,郊区办事处改为郊区人民政府,同时药山乡又划分为药山乡和药西乡。1958年,郊区划入历城县,同时药山乡和药西乡又合并为药山乡。9月成立西郊人民公社,该镇隶属西郊人民公社。1960年6月,西郊人民公社划归济南市槐荫人民公社。1961年7月,现吴家堡镇范围内划分二个公社(吴家堡人民公社、王庄人民公社),复隶历城县管辖。1968年8月,改为太阳升人民公社。1972年5月,改名为吴家堡人民公社。1980年4月,又隶属郊区管辖。1983年11月,改名为济南市郊区吴家堡办事处。1985年9月,改为吴家堡镇。1987年5月,撤郊区隶属济南市槐荫区。1993年12月,将原属镇东部14个行政村划归槐荫区美里湖办事处,西部12个行政村划归西市场、道德街、振兴街三个办事处管辖。1995年8月,西部原12个行政村又划归吴家堡镇管辖。吴家堡镇隶属槐荫区管辖至今。

资源优势

            吴家堡镇地处沿黄地带。总的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境内地势平坦,属典型平原。东西最大距离9.6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3.5公里,全镇占地面积337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800公顷。主要河流有南太平河、小清河、北太平河,其中小清河源头即在该镇,东西纵贯,是济南市排洪的主要河道之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等。

            全镇辖33个行政村,总人口2.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4‰。全镇少数民族有侗族、回族、黎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973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44%。全镇有张、陈、刘、赵、王、李、裴等91个姓氏,其中张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43万元,1978年为740万元,2000年为4.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分别为21∶41∶38。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8万元。该镇农业生产主要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自1965年稻改以来,充分利用黄河水的优势发展生产,所产的“黄河大米”远近闻名。白莲藕、鲜鱼以无污染著称,销往省内外。该镇工业主要以造纸业、化工业为主。其中:济南第二造纸厂、济南景锋纸业有限公司3年双双被评为全区十强企业。

强镇由来

           该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强镇、壮村、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2000年度被济南市政府列为15个重点发展乡镇。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一级农机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敬老院、山东省第一次农业普查先进单位、山东省土地管理模范乡镇、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山东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济南市卫生先进镇、济南市创安工作先进集体、济南市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先进镇、济南市“十佳”农机管理服务先进单位、济南市农机管理文明单位、济南市民政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创安工作先进镇、济南市调解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综合治理模范镇、济南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济南市“十佳”农研会先进单位、济南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济南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先进集体、济南市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市一环九射工程先进单位。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90公斤,总产46万公斤。1951年1月,实行土地改革。1978年平均亩产293公斤,总产98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的实行,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镇因地制宜、科学种田,引进小麦“泰山一号”、水稻“京引119”等新品种,改造低洼地。同时加大了水利基本建设力度,新增8条新干渠,扩增3条主河道,建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每年投入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达18万元,义务工达5600余个。2000年粮食亩产1200公斤,总产达104万公斤。

             1999年以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开挖鱼塘1860亩,藕池3000亩;发展蔬菜大棚108个,主要种植以济南市场为主的黄瓜、豆角、芹菜、太空椒等30多种蔬菜瓜类,每年可向市场供应5100吨,亩产值达1万元。发展食用菌大棚22个,每年向市场提供平菇等菌类蔬菜77吨。该镇重视引进和推广水产养殖技术。1985年全镇水产养殖仅有248亩,单产85公斤,品种单调,以花鲢为主。1990年成功引进建鲤,1992年全面推广,当年产量过吨,产值过万元。2000年底,全镇共引进淡水白鲳、罗非、澎泽鲫、胡子鲶等十多个品种,并大量推广颗粒饲料,普及机械增氧、机械喂养设备,养殖面积扩大到1860亩,亩产量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0.55亿元。其中:种植业2250万元,养殖业1260万元,畜牧业1940万元。耕地面积114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205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59公顷。

             第二产业工业:1949年全镇工业、手工业、大小企业共24个。个体手工业210户,全镇工业、手工业总产值3.87万元。1954年发展编织业,全镇有370户农民利用农闲,从事蒲包、条编、炊帚、鞋类作为家庭副业,全年产值5600元。1956年,开始对全镇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镇工业和手工业15个,总产值92万元。1958年开始兴办工业,至1977年先后办起西郊铁厂、西郊造纸厂、石料厂、面粉厂、制鞋厂等企业。1978年全镇工业企业共30个,从业人员达951人,总产值612万元,乡、镇办工业占68.5%。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镇、村、联户和户多种形式办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89年企业发展到68个,镇办企业总产值537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430万元,上交税金56万元。90年代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逐步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经济转移,主要围绕骨干企业、主导产品内引外联,发展规模经济,形成了以造纸业加工为龙头,以机械、化工、建筑、纺织、刺绣、安装为骨干,相互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215个,从业人员7865人,产品50余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76亿元,创利税670万元。名优产品主要有:机制纸、装饰纸、滤嘴成型纸、瓦楞纸箱板、泺源牌洗衣粉、工业洗涤剂、南酒。其中:泺源牌洗衣粉,2000年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到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瓦楞纸包装箱被松下等五大知名厂家采用,有的随产品漂洋过海;滤嘴成型纸被指定为烟草行业的专用纸。

            第三产业1937年前,仅有中药铺19家,饭店32家,车马店3家、肉铺3家,茶馆2家,点心铺3家、酒店3家、手工轧面条1家,家庭小卖部62家。1945年,国民党统治期间,苛捐杂税繁多,致使商业再度萧条,相继有中药铺、饭铺等20家商铺关闭。1948年,济南解放,商业复苏,原有商店业务发展,又有中药铺2家、饭店4家、小卖部30多家相继开业。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体、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益兴隆。1986年底,有国营网点3处,集体36处,个体网点发展到204户,从业人员250人,年营业额400万元。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国营集体商业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镇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出台鼓励优惠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建成2公里商业街1处,扩大集市规模2处,增设集市2处,农贸批发市场1处,旧货市场5处,民俗垂钓园1处,出租运输专业村3个,机械加工村1个,房地产开发公司1处,大型培训基地1个。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600户,私营企业20户,个体运输户880家,其中客运户340家。2000年,该镇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对硬件建设特别是“三通”(路通、电通、电信通)、“一美化”,下大气力进行改造。随着该镇服务意识的提高,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来镇办项目的客户逐步增加,到年底共引进项目18个,其中以汽车维修、餐饮食宿、运输为主的服务型综合区已建成,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40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8亿元,实现总产值1.16亿元,创利税80万元。

          特色产业吴家堡镇农业主要以养殖鱼、藕,种植黄河大米为特色农业;工业主要以原纸加工、化工原料加工为主,生产瓦楞纸箱板、香烟过滤纸、化工添加剂、日用洗衣粉等。

社会事业发展

文教科技

         1911年开始办学堂,至1936年共建初级小学12处,在校学生1315人,教师46人。1940年私塾与学校并存。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到1953年小学发展到22处,在校学生2258人,教职员工96人。1957年在唐庄村西建立济南市第二十二中学,在校生224人。到1976年各村办起了10所小学,在校生达到4085人。80年代,全镇办学有了大的发展,先后投资建立了4处中学和10处小学,学校房舍、设备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90年代,镇投资40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中学1所,高标准小学5所和1处教师宿舍楼。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为全镇培育农村各类技术人才累计达2417人。2000年,全镇有小学7所,中学1所,成教中心1所,在校生3579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各类大中专生1351人,其中大学56名,大专135名。

           该镇十分重视科技人才,通过培养和引进,至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320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0项。其中1990年《池塘培育大规模鱼种高产技术》获省水产局二等奖,1993年《2万亩中低产池塘开发》获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994年《3万亩池塘模式化养殖增产技术》获省农业厅一等奖,1998年《池塘双季养鱼高产高效技术开发》获济南市科学技术星火大奖二等奖。吴家堡镇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如集绘画、曲艺、舞蹈、音乐于一体的龙灯、狮子、高跷、彩船、跑驴等。建国后,群众文化更趋繁荣,1969年建广播站。1979年建文化站。1980年成立文化中心站。1982年投资30万元,建成1220个座位的电影院,同年建成机关、学校共用的图书阅览室。1989年元月《吴家堡镇志》编辑完毕出版发行,该书记述了吴家堡镇近百年来的政治、军事、自然风貌等。

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仅有5家私人药铺。1950年建立3处卫生所。1969年成立西郊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7名,设有综合门诊、药房、办公室。70年代初,各村成立了卫生室,配备了赤脚医生。1970年12月扩大了卫生院规模,占地5亩,建有门诊房27间,有职工27人。1986年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科及治疗室、挂号室,放射科、化验室、五官科、制剂室,设置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职工达48人,年门诊病人7451人次。1987年,吴家堡卫生院被评为济南市卫生系统达标单位和医疗卫生先进单位。2000年,镇境内有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36处,病床120张,先进医疗设备5台件。

            人民生活建国前,人民群众深受地主、恶霸、豪绅的压迫和剥削,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人年均粮食80公斤,经济收入不足40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70年代,农村以粗粮为主,主食为高梁、地瓜、玉米。80年代,以细粮为主,主食为小麦面粉。90年代,主要以吃好营养好为主,主食面粉加蛋、鱼、肉。穿着方面:建国前人民衣不遮体,建国初期,穿的衣服不但料粗,而且色调单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颜色多彩新颖,向着轻、柔高档发展。住的方面:经过70年代、80年代黄河淤坝搬迁和村舍不断改造,人们已经住进了宽亮、别致的新式砖房,其中有3个村10%的户住进了二层楼房。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80年代家庭普及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手表四大件。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及各种汽车逐步进入家庭。90年代末期,全镇开始装备现代化的信息工具,电话装机总量9000部,移动电话1500余部,大屏幕彩电、高级音箱、DVD、微波炉等高档电器,进入更新和消费时期。1992年,全镇实现了三通(户户通电、村村通程控电话、通柏油路)。由于电气化、机械化的普及和提高,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投入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为繁荣市场增添了力量,为农户家庭增加了收入。同时,该镇尊老爱老,1992年镇敬老院被评为省级文明敬老院,有26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7年,该镇被评为济南市小康镇。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64元。

地方名人

董书太(1911~?)董庄人,194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入党,曾任班长、排长、指导员,在大别山战斗中牺牲。

闫其昌(1921~1943)闫庄人,1942年在黄骅县白雀园区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该区区委书记。同年在河北省黄骅县被捕杀害。

王桂英1936年生于西沙村,中共党员,1953年吴家堡供销合作社成立,任职员,1956年工作成绩突出,提拔为吴家堡供销社经理,1959年10月出席济南市群英会,1960年1月出席省群英会。1975年提拔为国家干部,任吴家堡供销社总社工会主席。

李贵仁1939年出生在七里堡村,中共党员,196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广大群众进行大面积引黄改稻,当年700亩水稻喜获丰收。至此,该村结束了每年要国家统销粮8万斤的历史,改为向国家卖余粮10万斤,该村由此成了省、市的一面旗帜。同时被选为市、县人大代表,历城县政协副主任。1977年4月提拔为国家干部并任吴家堡公社党委副书记、副主任,1984年调段店镇任副镇长,1989年12月调吴家堡镇任人大工作室主任。

刘绍风1954年生,女,汉族,1971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至1976年任教于刘庄小学,1980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1981年被评为区先进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镇教育能手,1989年9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993年被评为小学高级职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