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牙鼯鼠

沟牙鼯鼠

啮齿目
别称 黑翼鼯鼠
中文学名 沟牙鼯鼠
目录导航

简介

  【中文名称】:沟牙鼯鼠   【拉丁学名】:Aeretes melanopterus   【俗名】:催生   【英文名】:N.Chinese Flying Squ.   【商品名】:五灵脂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   【特有种】: 【濒危等级】:未定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态环境】:山地森林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种内生物学特点   【保护措施】:   【国内分布】:河北东部兴隆山区、东灵山一带,甘肃、四川(黑水、里县)   【国外分布】:   【物种特征】:上门齿具一直沟,体型中等,体长275-355mm,尾长约与头躯等长。体背面浅黄、灰和黑的混合色。头部较浅,皮翼黑褐色,其边缘灰色,下颌有一黑斑。胸、腹部中间白带有土黄色,尾端黑色。

生境与习性

沟牙鼯鼠沟牙鼯鼠  生活在海拔1000-1500m之间的山地树林中,树栖,夜行性,善攀援,能滑翔。主要以野果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 尾毛蓬松但左右分。体背面为浅黄、灰和黑的混合色,毛基暗灰色;头部较淡;皮翼呈黑褐色,其边缘灰色;耳背面毛尖黑色;前后足均呈黑色;下颏有1黑斑。胸、腹部中间白带土黄色,至皮翼边缘呈淡棕黄色;尾上面与体背面毛色相似;尾端几乎呈黑色,下面后半部黑色较为显著。后足5个肉垫在趾基部紧靠在一起。   颅骨吻短而宽。鼻骨较长,后端明显超出前颌骨后端。第三上臼齿与鼯鼠属的一样明显地小;第二上前臼齿冠面也与第一上臼齿的相等,但从侧面看其3条横嵴的最前面1条低于其余2条。脊椎的腰椎部分甚长。8枚腰椎的长等于颈椎和胸椎的长。腰带仅与1枚荐椎相连接。尾椎2l枚。肋骨12对。   上门齿比其他任何鼯鼠类的宽,且有1明显直沟;吻很短,前颌骨后端为鼻骨后端所超越;从侧面看,第二大上前臼齿的3个横嵴中最前面的1个低于其他2横嵴;腭骨后缘中间有1短尖突;尾毛蓬松,但明显地左右分开;后足5个肉莴垫在趾基部紧挤在一起;足底内侧边缘有1长而宽的疏垫,其余部分被以厚毛。   上门齿比其他鼯鼠类宽,且有1直沟。体长275~355毫米,尾长约与体等长;后足长超过60 毫米。颅长60.5~66毫米,基长约52~55毫米,颧宽40~44.1毫米,腭长30~32毫米,乳突宽约32.5~35毫米,眶间宽13.5~15毫米,上颊齿列长12.8~15毫米。

种群现状

  中国特有种,仅发现于不多的几个地方,数量已经很少,已处于濒危。 致危因素 本来就分布狭窄,数量不多。人类活动使栖息地日益缩小。人们捕杀它们为了肉、皮毛和收集粪。京郊山区县农户多饲养此鼯鼠,喂以柏树枝叶,收集其粪便,风干后作五灵芝药材原料,提供给药材收购部门。 现有保护措施 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四川省将其列入重点保护动物,刑事处罚起点线为8只。有些在本种分布范围内的保护区,可能对保护本种有利, 如河北的兴隆山保护区。 保护措施建议 应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禁止捕杀。其产品贸易应受严格控制。保护已经发现的栖息地、禁止采伐林木和垦荒。应改变目前放任自流状态,对饲养及药材利用加以管理。

药用价值

  肉可以食用、皮毛;   收集粪,京郊山区县农户多饲养此鼯鼠,喂以柏树枝叶,收集其粪便,风干后作五灵芝药材原料,提供给药材收购部门。

亚种

  1.河北沟牙鼯鼠身体较小,体长275—328毫米;颅长60.5~62.4毫米,颧宽40~42.3毫米,眶间宽14.5—15毫米。见于河北近北京的山区。   2.四川沟牙鼯鼠身体较大,体长334~355毫米,颅长64~66毫米,颧宽43.3~44.1毫米,眶间宽13.5—14.2毫米。见于四川近北的黑水和理县。

保护

  四川省将其列入 重点保护动物, 刑事处罚起点线为8只。有些在本种分布范围内的保护区,可能对保护本种有利, 如河北的 兴隆山保护区。 应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禁止捕杀。其产品贸易应受严格控制。保护已经发现的栖息地、禁止采伐林木和垦荒。应改变目前放任自流状态,对饲养及药材利用加以管理。   北京调整 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已经被列为 一级保护动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