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自然保护区

墨脱自然保护区

海拔高度 750-4800米
景点级别 国家级
省份 西藏自治区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保护区基本情况

原墨脱自然保护区(MêdogNatureReserve)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80 年,现在的 雅鲁藏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The Yarlung Zangbo Grand Canyo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有“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和“天然真菌库”之称。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麓,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中,地处北纬29°附近热带最北缘。面积9000 公顷。区内保存有热带到寒带的所有气候和植被类型,是世界著名垂直气候带。从雅鲁藏布江边的背崩村(海拔约700 米)到南迦巴瓦峰顶(海拔7756 米)相距仅45 公里,高差7000 米。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受高山的屏障作用,致使墨脱地区年均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达2358 毫米[2]。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从下而上依次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及高山稀疏植被带,集中了西藏地区大部分植物种类。

形成原因

第四纪中,这里的山地发育过多次冰川作用,遗留下完整的古冰川U形谷,谷底平原密集的冰丘陵像一座座坟冢,这正是水汽通道特定环境下古冰川作用的堆积遗迹。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条绿色通道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一雅鲁藏布江河谷[3]一直向东南方向伸展,雅鲁藏布大峡谷就是这绿色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宛如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个绿色门户,面向着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为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提供了一条天然的通道。

动植物情况

墨脱自然保护区保持着许多原始状态的常绿阔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树干挺直高大,蓄积量很高,主要树种有各种云杉、冷杉、铁杉、千果榄仁树、阿丁枫、西南紫薇、天料木、猴欢喜、藤黄、罗汉松、穗花杉及樟、楠、桂、栲等属。林寨周围附近有野生的香蕉、柠檬与柑橘等。此外有葫芦科的藤本油爪、大风子科的乔木白蛋果、破布子、油葫芦等油料植物及榼藤子、五眼果、三台花、钩藤、石槲、砂仁、虫草、贝母、大黄、党参等药用植物。保护区内共有珍稀植物10 多种,珍奇动物40 多种。珍贵的动物主要有羚牛、长尾叶猴、云豹、金钱豹、孟加拉虎、小熊猫、毛冠鹿、黄腹角雉、灰腹角雉、红腹角雉、犀鸟等。

科学考察

大峡谷地区[4]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因此,大峡谷地区的地质调查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主力军之一。1999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完成了西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和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填图、青藏铁路沿线资源矿产基地调查评价、西南三江有色金属基地调查评价项目中的部分子项目。其中在大峡谷地区开展的1:20万波密幅、墨脱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间,众多学科的中国科学家曾先后8次进入该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量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关专家在大峡谷地区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掌握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地质、水文、植物、昆虫、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数千种标本样品,为大峡谷的资源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仅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数量和位置,而且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科学考察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同时,大峡谷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俯冲的东北挤角,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堪称罕见的“地质博物馆”。

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世人有着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祖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大峡谷地区的科学考察、资源勘测工作正式列入议事日程。1999年中国地调局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拉开了该地区大规模、深层次、全方位的资源大调查序幕。河南省地调院以其在西藏十余年奋战的良好信誉和高原工作经验及雄厚的技术人才优势,在众多竞标者中一举夺魁,承担了国家地质工作重大专项——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部位《1:20万波密幅、墨脱县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5]

河南地调院38名地质工作者组成的赴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自2000年3月20日出征后,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大峡谷全区进行了网格式全面考察。他们行程26000余公里,完成测量面积7938平方公里,系统采集各类地球化学样品2102件,测试分析化学元素达42种之多,获得基本数据62352个,首次获得了大峡谷地区控制密度最大、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质资料。这是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大峡谷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网格式、系统性地质大调查的国家级科学考察。

通过考察,新发现综合地球化学异常98处,显示出大峡谷地区具有极大的成矿潜力。利用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圈定了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结合带的确切位置,科学地解释了大峡谷的地质成因。并初步查明了大峡谷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背景,为防治地方病,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制定大峡谷保护开发规划提供了依据。

河南地质健儿在圆满完成科考任务的同时,还拍下了4000余张大峡谷风景照片、工作照片和数十盘珍贵录像资料,并从中筛选出精华部分,编辑出版了《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精美画册。画册真实记录了地质科考队员在大峡谷的生活、工作情景和大峡谷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景观,以地质队员特有的眼光从艺术角度对大峡谷地区的科考报告作了重要补充。

主要景点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喜玛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三座巨型山脉的交汇处,是世界上最长最深最大的第一大峡谷。1998年10月10日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处为5382米,最窄处74米,巨大的雅江水流从此狭窄处流过,气势恢宏磅礴,惊心动魄。雅鲁藏布大峡谷内热带山地气候和自然带的分布达到了北半球水平分布的最北界和垂直分布的最高极限,即北纬29度和30度,海拔2000米左右。大峡谷是世界上山地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类型、生物群落最为丰富的峡谷谷地,从海拔数百米的谷底到有活化石之称的桫椤、藻苔、云南铁杉、红豆杉、水青树、领春木等珍稀树种及巨蟒、毒蛇、孟加拉虎、长叶尾猴、熊猴、猕猴、野猪等珍稀动物。大峡谷墨脱段的旅游景点主要有雅鲁藏布大拐弯、南迦巴瓦雪峰、贡阿嘎布雪山、多卡折瀑佛光洞、甘登跨江溜索、崖壁洞口瀑布等众多瀑布和自然原始风光。

墨脱藤网桥与溜索

墨脱门巴、珞巴族人居住在喜马拉雅南麓的崇山峻岭之间,雅鲁藏布大峡谷沿江两岸,数十条支流河水流湍急,多数流速超过10米以上,落差大,水中巨石、暗礁布满河床,两岸陡峭,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除少数平缓处溪流架有木桥外,绝大多数是藤网桥或溜索。

墨脱著名的景观还有“溜索”,那有点一苇渡江的姿势,但是以背对江面的样子高速滑向对岸,需要较高的胆量和平衡技巧才能顺利过江。

藤网桥是一奇特的桥,没有桥墩,不用木板,一个铁钉也找不到,整桥用的是白藤。珞渝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多种藤本植物,其中白藤较多,常绿本植物,茎蔓细长,有40米长,柔软而坚韧,它是编织篮、筐、椅、箱等用具的好材料,也是藤网桥的原料。一般200米长的索桥,需要60背(约合3600公斤)的藤子。修一个索桥需要20人,历时10天才能竣工。首先将藤子一劈两半,不能用整根藤子,一是不便将二根接起来,二是它不结实。将劈成两半的藤条接成需要的长度,将根根藤条拉到对岸,总共需要35根藤条,再将25个硬藤做的藤圈均匀地置放在桥上,藤条在外,藤圈在内,一般10米左右放一个藤圈,它有一人高,人可从中钻过。35根藤条分布是:桥的左后和右侧各10根,桥的上部是空的。

硬藤圆圈放好后,用细藤绳将它固定在藤条上,底部行人放脚处,用细藤编织成一个网状的圆筒。通过这种桥还得掌握它的特性,如它的弹性大,你的脚步得顺着它起伏而落脚,它弹起时,你的一只脚也得“因势利导”而抬起,它跌落时你再踏步向前,就这样一高一低、一起一落地向前,否则,它将和你作对,摇摆得十分厉害,使你无 法越步。初过这种桥,还是胆战心惊的,只要你认识了它掌握了它的规律,你会很顺利地、不大摇晃地走过去。墨脱较为有名的藤桥有背崩藤桥、炯兴藤网桥,都长约400米,其中墨脱德兴藤网桥横跨雅鲁藏布江,有300多年的历史。藤网桥整个呈管状悬空,多位于峡谷谷险要的河段,行走其上时,桥随人的重力与河谷风吹送,左右晃悠幅度较大,但整个桥近似密封,颇为安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