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蝗Calliptamusitalicus(L.),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斑腿蝗科(Acridoidea)星翅蝗属(Calliptamus Serville)(夏凯龄系统)。
意大利蝗是欧洲大陆的代表蝗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海拔800—2300m荒漠、半荒漠草地的主要危害蝗虫之一,它们广泛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东起巴里坤盆地,吉昌州,西至博尔塔拉州,伊犁州,塔城盆地,阿勒泰山区以及南疆的巴音郭楞州,阿克苏地区和喀什等地。内蒙古、青海、甘肃也有分布。
意大利蝗成虫蝗蝻:雄性5个龄期,雌性6个龄期。
1龄:头部及体躯呈黑褐色或黑色,后足腿节、胫节也呈褐色或黑色;但下唇须、前胸侧板后下角及后缘、体躯下部以及前足和中足皆呈白色或浅肉色,后足腿节基部也呈淡白色,并在其外侧有2条白色或淡色带斑。后足胫节近基部有一白色环纹。翅芽尚不明显。触角13节,端部灰色。体长5-6毫米,后足腿节长2.5-3毫米。
2龄:体色如1龄或增加灰褐色。前胸背板侧隆线明显。前胸侧板常有一为灰色包围的暗斑。前胸腹板具圆锥形突起。前后翅芽可见,翅尖指向下方,并有翅脉痕迹。触角:雄性16节、雌性17节。体长6-7毫米。后足腿节长3.8-5.5毫米。
3龄:体色呈灰褐色或黄褐色。前胸侧板为灰色包围的暗斑明显。前胸腹板具有明显的锥形突起。前翅芽较小,后翅芽较大,呈半圆形,其翅尖指向后下方。触角:雄性18-20节,雌性20-22节。体长:雄性11-13毫米,雌性12-16毫米。后腿节长:雄性5-6.5毫米,雌性6-8毫米。
4龄:前翅芽基部被前胸背板后缘所掩盖,后翅芽增大,前后翅芽皆翻上,且后翅芽将前翅芽掩盖。触角:雄性21-22节,雌性22-23节。体长:雄性10-14毫米,雌性19-22毫米。后足腿节长:雄性7-9毫米,雌性8-12毫米。
5龄:翅芽暗色或黑色,且到达或超过第三或第四腹节。前胸腹板突起与成虫相似。触角:雄性23-24节,雌性25-26节。体长:雄性12-23毫米,雌性21-28毫米。后足腿节长:雄性9-12毫米,雌性9-15毫米。
6龄:仅雌性具6龄,其翅芽及体长皆较5龄增大。
卵囊常呈屈膝状,即泡沫部分与卵室部分相连接处微细并成钝角。卵囊长22-41毫米,直径约为4.5-7毫米。卵囊上部泡沫物质呈较长的柱状,为淡黄色、黄褐色或土红色,其外包被有较软的卵囊外壁。卵囊下部为卵室,内含卵粒20-50粒,排成4行且与卵囊外壁几乎呈直角,其外壁混有由较硬的土壤或沙粒形成的土壁。卵粒黄褐色或土红色,长5-6毫米,直径约1.2毫米。卵粒表面具5-6边形的网状花纹,花纹隆起在彼此交接处具圆形瘤状小突起。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一般年份,在新疆地区卵的孵化最早出现在5月上旬,孵化盛期约在5月中、下旬,个别年份孵化末期可延迟至6月上、中旬。最早羽化期约在6月上旬,羽化盛期通常在6月中旬。产卵初期在6月下旬,盛期在7月上、中旬,产卵末期可延迟至8月。成虫经多次交配后,雄性常先于雌性死去,雌性成虫可活到9月中旬。
意大利蝗蝗蝻一龄期为8—12天,二龄期为6—15天,三龄期为5—16天,四龄期为5—19天,五龄期为15.47天;六龄期为6.57天;成虫寿命雌性20—51天,平均35.5天,雄性33—54天,平均43.5天。
有效积温为124.6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5.52℃
意大利蝗蝗蛹孵化时从卵囊内爬出地面,呈半透明淡黄色,3—5min后脱去胎衣,体色由淡黄色变为褐黑色或黑色。在一天内,卵的孵化集中在北京时间10:00一13:00,晴天在10:00一16:00均有孵化,阴天孵化少,雨天未见孵化。蝗辅的活动主要与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成虫在地面温度20一30℃时活动最为活跃,40℃以上及阴雨条件下,则栖息于草丛根部静止不动。当意大利蝗虫口密度大于12头/m时,由散居型变为群居型。群居型意大利蝗成虫取食顺序:冷蒿>苜蓿>新疆鼠尾草>针叶苔草>沙蒿>糙苏>阿勒泰狗娃草>紫花芨芨草>羊茅=冰草=0;散居型意大利蝗成虫取食顺序:冷蒿>苜蓿>针叶苔草>新疆鼠尾草>沙蒿>糙苏>阿勒泰狗娃草>紫花芨芨草>羊茅=冰草=0。
成虫在羽化后4-7天开始交配产卵。产卵多在上午10时到下午16时之间,多选择在不十分坚硬、碎石较多的裸露地段。产卵时把产卵器靠近并顺着小石块向地下钻洞。约经1小时产卵完毕,卵产完后,猛然跳走,产卵洞口即被周围的土粒封闭。意大利蝗喜集中产卵,据观察,在不到1平方米的地方就有30多头雌虫同时产卵,在0.5平方米面积内,挖出蝗卵140块 (新疆巴里坤)。雌虫一般可产卵3-5块,每块含卵20-50粒。意大利蝗主要喜食菊科的多种蒿类和黎科以及禾本科的植物,也可危害小麦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