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地震台

固原地震台

中文名 固原地震台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963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宁夏分室在固原县城西北角选建固原地震台,占地7741㎡。1964年,建设观测室和办公室4间,面积75㎡,建设维氏581三分向烟记录地震仪开始地震监测。

1970年,开展地震前兆观测,在台站院内建设地磁地下室和地倾斜地下室各一孔,增建办公室4间80㎡,宿舍4间80㎡。1981,建设观测室6间116㎡。

1984年,距离固原县城3.5km的西郊乡明庄建成地电台,占地面积2496㎡,建设观测室、宿舍和辅助用房10间268㎡。

1986年,国家地震局投资40万元在县城台站院内建设综合水花楼三层7333.4㎡,建设宿舍楼三层三个单元1219㎡(含固原地区地震局一个单元)。

2015年投资65万元对综合水化观测办公楼进行装修改造,2016年1月投入使用。[1]

获得奖项

长期以来,在宁夏地震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全台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地震观测预测、科研、台站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首先确保了各种工作仪器的正常运转,为上级业务部门提供了准确、及时、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13年间,共获得7个本局级观测资料科技进步奖(注:连续五年第一名等于一个科技进步奖),11次获全区地震台站综合考评第一名,2次第二名,连续8年被宁夏地怎局评为先进集体,6年获地震预报先进集体,两次获中国地震局先进集体。

机构设置

(一) 固原彭堡地电观测站

1970年12月8日,在固原县城架设DDC-2A电子自动补偿仪,开始地电观测。由于环境干扰,1983年在固原县西郊乡明家庄村新建地电台,1984年7月建成投入观测,属国家地电观测基本台之一,由于城市扩建,明家庄地电台。

由于城市扩建,2004年明家庄地电台测区的观测环境再次遭到破坏,同年10月迁至固原市原州区彭堡乡彭堡村,距离固原市区14km,图5、图6是彭堡地电台的概貌。新台布设地电观测测线3道(NS、EW和N45°E向),极距均为1000m。观测仪器为ZD8B型数字地电仪,电极采用铅板,观测线路采用绝缘电缆,架设方式为地埋(外套PVC管)。2011年12月对该台进行了改造升级,主要是对电极进行更换和深埋。2013年7月观测仪器更换为ZD8M型数字地电仪。

(二)固原海子峡综合观测站

2006年对海子峡国家测震基本台升级改造,同时新架设安装了FHD质子矢量磁力仪和TJ—II钻孔体应变仪。

(三)泾源形变观测点

泾源形变观测点位于宁夏最南端的六盘山断裂带中段,在泾源县城东南角卧龙山下,利用人防山洞改造而成,基岩为第四系洪积砂土,基本呈水平产状。形变观测山洞山体较小,西边厚,东边薄,洞体呈“L”型,进深约80m,覆盖约30m,植被较好。泾源形变山洞NS、EW两个方向成90º正交,两个方向的室内长度分别为:NS向主洞23m,引洞33m,EW向洞长23m,目前观测仪器有VS型垂直摆倾斜仪、DSQ型水管倾斜仪、SS-Y型伸缩仪。伸缩仪、水管仪按南北、东西向布设,观测基线约20m,仪器墩为混凝土墩。垂直摆布设于NS向中间支洞,仪器墩为混凝土墩。

(四)炭山综合观测发展

地理位置位于海原县甘城乡炭山丘陵村,距海原县新区约20公里。炭山综合观测山洞地处宁夏南部多山地区,属大陆半干旱草原气候带,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多年平均气温7.3℃,最高气温多年平均25.6℃,最低-13.5℃,年温差27℃左右,最大冻土层深1.0米左右。

炭山重力潮汐观测自2013年观测以来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2017年11月14日完成形变仪器安装调试。

(五)王民地下流体观测点

西吉王民观测井位北纬35.81东经105.73,1782.66米。自然环境属半干旱丘陵区。西南高,北低。位于陇西系断陷盆地的中部,东距大沙河-十字路断裂38公里,西距毛坪-兴隆断裂2公里。1982年成井,井深351.2米,1984年成为地震水位观测专用井,2007年6月15日对该观测仪器进行数字化改造,水面至井口10.80米,周围10公里无其它水井抽水干扰,观测条件比较理想,观测室位于王民乡中心小学院内。

(六)东山坡地下流体观测点

东山坡观测井位于北纬35.616°东经106.275°高程:2028 m,自然环境属半干旱丘陵区。井深180米,成为地震水位观测专用井,2014年对该观测仪器进行数字化改造,周围无其它水井抽水干扰,观测条件比较理想。[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