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国

李远国

中文名 李远国
出生日期 1950年10月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李远国,男,1950年10月生于中国成都

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政协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成都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日本国际传统医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气功与环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人物作品

自一九八五年以来,先后编著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合著11部。

主要有《四川道教史话》、《道教研究文集》、《气功精华集》、《道教气功养生学》、《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道教与气功:中国养生思想史》(日文版)、《道教炼养法》、《道教灵宝派沿革史》、《仙家秘传祛病功》、《中国道教养生长寿术》、《道教法印秘藏》、《水的七德—李远国2001年日本演讲集》(日文版)、《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衣养万物: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论》、《中华道藏》第18册、第33册、第34册、第35册、第39册、第40册、第41册;合著《中国道教的现状》(日文版)、《中国的道教》(日文版)、《中国道教大辞典》、《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华气功大全》、《道法自然:道教与环境保护》、《李真果》、《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宗教卷》、《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

在《东洋文化》(日本)、《道教源泉》(美国)、《世界宗教研究》、《道教学探索》、《道家文化研究》、《哲学》、《宗教学研究》、《中国道教》、《上海道教》、《孔子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江西社会科学》、《宗教哲学》、《性与命》、《道韵》、《道教文化》、《四川文物》、《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化论坛》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约一千二百余万字。许多研究成果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德文、意大利文,在国际上发表。其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人物经历

李远国教授自学成才,理论基础扎实,具备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其视野开阔,研究的领域涉及中国哲学、道教、巴蜀文化及宗教、文化、科技、艺术诸学科,尤其是在道教研究领域,是目前道教学界的一流学者,在国际上拥有相当的影响力。曾与日本东京大学蜂屋邦夫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麦谷邦夫教授、法国远东学院付飞岚教授、华澜教授,德国洪堡大学常志静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保罗教授合作,参与多项国际合作人文项目,其成果深受国际汉学界的好评。曾二十余次出访日本、法国、欧洲及香港、台湾地区,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学术讲座。

自1985年当选四川省政协委员以来,历任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为协助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

较有影响的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

1、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主研

2、道教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独立完成

3、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主研

4、巴蜀文化近史.宗教文化卷(省政府重点项目)

5、道学、道教生态文化研究(省社科重点项目)

主要外出讲学、交流情况

1985年应法国远东研究院邀,访法并发表“四川道教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1994年参加台湾中正大学海峡两岸首届道教研讨会,发表“符图气场与天人合一观”论文。

1996年任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举办多次学术讲座。

1997年参加日本天河文化财团 “中日韩环境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表“天人合一的体验”报告。

1998年参加巴黎“中国宗教遗迹崇拜国际研讨会”。

2000年应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宗教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国际研讨会”,发表“丰都宗教文化与圣迹的调查报告”。

2001年应日本天河文化财团邀请,举行“李远国道教研究二十周年纪念日本巡游报告”,并出版演讲集。

2001年应台湾东吴大学邀请,参观、考察台湾,进行文化交流。

2004年应邀参加京都大学“中国宗教文献国际研讨会”,发表“天书云篆:道教符图文献及其分析”论文。

2005年参加由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举办的“目的、方法与信仰:以道教为中心国际研讨会”,发表“论道教雷法的发展及其思想背景”论文

2005年应台湾大学、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会的邀请,前往台湾,参加“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道德直觉的体验:论严君平的思想”。

2006年应美国哈佛大学邀请访问美国,参加“现代道教与社会国际研讨会”,并在研讨会上发表了“祭祖度幽的民俗性蘸仪活动:成都青羊宫中元会考察记”。

2006应台湾中山大学、高雄道德院的邀请,参加在中山大学举行的“第一届道教仙道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论道教的太一救苦天尊信仰”。

代表性论文及调研报告

《试论陈抟的宇宙生成论》,《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2期。

《陈抟无极图思想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2期。

《四川大足道教石刻概述》,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1990年1期。

《论陈抟的哲学思想》(英文),美国《道教源流》1990年版。

《阴符经中三才相盗的思想》(英文),美国哈佛大学2001年版《道教与生态》论文集。

《墨家与道教》,《孔子研究》1991年4期。

《道与意境:兼及天与心的体验》,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利公司1999年5月版《天心与人心》。

《论道教的大乘思想》,台湾《宗教哲学》1999年3期。

《陈抟易学思想探微》,《道家文化研究》第11辑。

《人文精神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灵魂》,《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西部大开发与四川发展战略专集》。

《三清玉皇信仰略考:兼及道教的神学思想》,台湾中华道统出版社2000年10月版《道教神仙信仰研究》。

《白玉蟾生平事迹考略》,《道韵》(七)2000年8月版。

《道家天人和合观探微》,《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8期。

《道家贵生戒杀观的现代意义》,台湾《宗教哲学》2000年12月第六卷第四期。

《丰都宗教文化与圣迹的调查报告》,台湾允晨公司2000年1月版《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

《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3期。

《乌木、“建木”与巴蜀文化:兼论乌木的多元价值》,《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1期。

《论崔希范入药镜的内丹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版《人文与社会》。

《神霄九帝与北极四圣考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6月版《道教与神仙信仰》论文集。

《至美无象:论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4期。

《天书云篆:道教符图的文献及其分析》,日本京都大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忠孝神仙论:论净明道的忠孝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华道学与道教》。

《论张果的内炼思想》,台湾《宗教哲学》2005年2期。

《〈正易心法〉考辨》,《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6期。

《试论陈抟的宇宙生成论》,《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2期页。

《陈抟〈无极图〉思想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2期。

《论陈抟的哲学思想》(英文),美国《道教源流》1990年版。

《墨家与道教》,《孔子研究》杂志1991年第4期。

《符图·气场与天人合一观》,台湾中正大学编1994年12月版《海峡两岸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心法与空观:兼及陈抟与佛学的关系》,台湾《宗教哲学》l996年l期。

《钟离权生平事迹略考》,台湾《道韵》(一)l997年8月版。

《论道教符箓的分类:兼及符箓与中国文字的关系》,《宗教学研究》l997年2期。

《关于北极驱邪院的两个问题》,《成都文物》l997年2期。

《天蓬元帅考辨》,《四川文物》1997年3期。

《论道教法术的渊源》,台湾《道教学探索》1997年第10号。

《符箓咒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台湾《道教学探索》1997年第10号页。

《钟离权丹法思想初探》,台湾《宗教哲学》1997年4期。

《论道符的结构与笔法》,《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

《陈抟易学思想探微》,《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一辑。

《道教咒术初探》,《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

《三教合一的典型神真:文昌帝君》,台湾《道教文化》1999年5期。

《道与意境:兼及天与心的体验》,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利公司1999年5月版《天心与人心》论文集。

《论道教的大乘思想:以灵宝派为中心》,台湾《宗教哲学》1999年3期。

《身神说——道教独特的人体观》,台湾《性与命》第4、5期。

《气道与现代文明》,台湾《性与命》第6期。

《南宗内丹学与雷法》,台湾《道韵》(五)1999年8月版。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略论》,台湾《道教文化》第59期。

《道教符箓的起源与演变》,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

《符箓的种类与结构》,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

《符箓的功用与原理》,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

《符箓的影响与地位》,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

《道法自然的现代启示》,台湾《性与命》第7期。

《论自主命运的仙道思想》,台湾《性与命》第9、10期。

《三清玉皇信仰略考—兼及道教的神学思想》,台湾中华道统出版社2000年10月版《道教神仙信仰研究》论文集。

《白玉蟾生平事迹考略》,台湾中华大道出版社2000年8月版《道韵》(七)。

《陈楠与神霄派》,《中国道教》2000年3期。

《道家贵生戒杀观的现代意义》,台湾《宗教哲学》2000年四期。

《论净明道法的沿革与特征》,台湾《道韵》(九)。

《三清上圣略述》,台湾《三清文化》2000年第6期。

《半个世纪以来的陈抟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学术前沿”增刊。

《九十年代的道家、道教研究》,台湾《道韵》(七)。

《丰都宗教文化与圣迹的调查报告:兼及道教与丰都地方文化的关系》,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版《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

《莫月鼎与元代神霄派》,《中国道教》2001年第3期。

《紫微大帝小考》,香港《弘道》第11期。

《道教神霄派渊源略考》,《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

《论道家、道教的生态思想:兼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年9月版《和平教育—面对冲突·建立和谐》论文集。

《论道家衣养万物的生态理念》,台湾光启社2001年11月版《环保与人文智能》论文集。

《甚爱多藏:老子对我们的警告》,台湾《性与命》11期。

《道教女子内丹学概论》,台湾《道韵》(十一)2002年8月。

《论蒙文通先生在道家研究领域中的贡献》,《文史杂志》2002年3、4期。

《道教的孝道思想》,《文史杂志》2002年5期。

《论宋代重玄学的三大特征》,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

《陈抟佚文汇编》,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

《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3期。

《试论灵幡与宝幢的文化内涵》,《宗教学研究》2002年1期。

《浅谈道教的社会哲学与人生的合理定位》,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版《道教与人生》。

《论道教对物种保护的贡献》,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版《道教与人生》。

《论明清时代的神霄派》,《中国道教》2002年2期。

《论道教灯仪的形成与文化功用》,《中国道教》20003年2期。

《试论道教教义思想中的三大特性》,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论文集。

《论崔希范入药镜的内丹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版《人文与社会》论文集。

《天书云篆:道教符箓的文化阐释》,《中国宗教》2004年7期。

《至美无象——论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4期。

《老子与仙人仙道》,《中国道教》2004年1期。

《道教在四川》,《四川画报》2004年6期。

2004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参加中国宗教文献国际学术研究会

2004年10月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

2006在美国访问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期间

2006年11月在台湾访问期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