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马兜铃

海南马兜铃

海南马兜铃
中文学名 海南马兜铃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分布区域 中国广西省、广东省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800-1200

[PhilippineJournalofScience21(4):341-3421922]

5:265

药理作用

【药名】:海南马兜铃

【拼音】:HAINANMADUOLING

【来源】: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海南马兜铃的叶。

【功效】:凉肝明目。

【主治】:治目赤肿痛、羞明流泪。

【性味归经】:甘,凉。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服,9一15克。外用:煎水洗眼。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两地。生于海拔800-1200米山谷林中。

【拉丁名】:海南马兜铃AristolochiahainanensisMerr

【考证】:始载于《海南植物志》。

【中药化学成分】:根提取液中,马兜铃总酸性成分含量为0.41%。

《云南植物志》系记载云南地区野生及习见栽培的高等植物的专著共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三大类。本卷记载种子植钧15科117属952种114亚、变种。书中对科、属的特征均有简要记述,并对有检索表;对每种植物的名称(中文正名、别名和拉丁学名、异名)、形态产地、生境、分布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对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扼要介绍其用途。约有半数种类附有形态特征图或植株全貌图,共有图版188幅。

本书可供植物学、农学、林学、园艺学、药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

植物形态

叶革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卵形,长12-20(-30)厘米,宽10-17厘米,顶端短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边全缘,嫩叶两面均密被棕色长绒毛,成长叶上面无毛或仅叶脉有疏长柔毛,榄绿色,下面被浅褐色或苍白色长柔毛;基出脉3条,有时从离基部达一厘米处伸出,侧脉每边5-7条,略弯拱向上,近边缘处彼此连接,在下面隆起,网脉上面扁平,下面明显隆起;叶柄长4-8厘米,密被褐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或生于老茎近基部,有花3-6朵;花梗长3.5-4厘米,密被棕色长柔毛,常向下弯;花被管中部急遽弯曲且膨大呈囊状,囊长1-3厘米,中部直径1-2.5厘米,管的下部长1-1.5厘米,直径5-8毫米,管的上部较短而狭,外面黄白色,疏生短粗毛,有明显纵脉,内面黄白色,近基部密生腺体状绒毛,最上部渐扩大成极歪斜喇叭状;檐部长圆形,长2-3厘米,直径1.5-2.5厘米,边缘浅3裂;裂片不等大,在上的裂片长圆形,长约1.5-2厘米,在下的裂片阔三角形,长约5毫米,暗紫色,密生乳头状小点;喉部近圆形,直径1-3厘米,无毛,黄色;花药长圆形,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约1厘米,6棱,密被棕色绒毛;合蕊柱顶端3裂,裂片边缘外翻,具乳头状突起。蒴果长椭圆形或圆柱形,长7-10厘米,直径2.5-3厘米,顶端具稍弯短喙,基部收狭,密被褐色短茸毛,种子卵形,长约6毫米,宽约4毫米,背面平凸状,腹面凹入,暗褐色。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熟期6-7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