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金石略

粤东金石略

作品名称 粤东金石略
创作年代 清代
目录导航

作者介绍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至内阁学士。先后主持江西、湖北、顺天等地乡试,任广东、江西、山东等省学政。翁氏博学洽闻,精研学术,长于考证、金石之学,为有清一代著名学者之一。阮元《广东通志·宦迹》说他“素喜金石碑刻,纂《两汉金石记》,为世所称。”《清史稿》也说他“尤精金石之学,所着《两汉金石记》,剖析毫芒,参以《说文》、《正义》,考证至精。”

作品简介

《粤东金石略》共录金石刻画文字562种,首一卷,附录二卷。卷前有翁氏自序,卷首为康熙、乾隆御笔28种;卷一,广州府金石67种;卷二,广州南海神庙金石67种;卷三,广州清远禺 峡山诸刻39种;第四、五,韶州府金石48种;卷六,韶州碧落洞诸刻24种;南山诸刻27种;泐溪 石室48种;卷七,连州金石44种;卷八,肇庆府七星岩诸刻62种、三洲岩诸刻15种、阳春岩2 种;卷九,肇庆府金石10种、惠州府13种、潮洲府33种、嘉应州2种、高州府3种、廉州府1种、雷州府5种、琼州府13种。附录二卷,广州九曜石生28种。书中记载金石名称、地点、年代及 撰书人名字、行数、字径、题跋等,按当时粤东名地区分类。后来阮元编纂《广东通志·金石略》,多采用此书材料,及近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之石刻著录,也多赖此书。[1]

作品特点

资料丰富

所录石刻资料数量多、地域广,可以概见广东当时所有石刻的情况。在翁氏之前,也有 著录广东石刻的著作如黄佐《广东通志》、汪永瑞《广州府志》、郭尔启《南海县志》、孔庆连《番禺县志》及一些学术笔记等,但都不成规模,如黄佐《广东通志·金石志》所辑石刻仅一百七十 余种,简直不能比拟于《粤东金石略》,而其他如《广州府志》等,皆一时一地之录,亦难以望《粤东金石略》之项背。 [2]

取材精良

取材精良,详略得当。该书收录虽然丰富,但并非所有石刻都收录不遗,而是有所辨析取舍,重点集于广州府及石刻资料较集中、较重要的地区,如与中外交通最为密切,碑刻最为丰富,有“南方碑林”之誉的南海神庙即单独为卷,收录了自唐至清代碑刻85种,然事隔200多年后的今天,由于屡经劫乱,损毁散失等诸多原因,所剩仅50多条,已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二了。又 如肇庆七星岩李邕《端州石室记》石刻,原文381字,翁方纲视学广东时,“可辨者三百四十八”,如今只可见264字,200余年间侵蚀损毁达84字之多。金石家陆增祥有言:“金有时毁,石有 时泐,赖墨本以传之。墨本聚散何常,存亡赖著录以传之。”以是观之,良有以也。[3]

名篇丰富

收录碑刻名篇不少,凡清中期粤中之名刻,大抵均能见诸该书。如《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功勋铭碑》,建于汉灵帝熹平三年(174)被称为“粤东石刻之最古者。”它记载了汉桂阳太守周 憬开凿粤北泷水河道便利交通的功绩。碑文已载入宋人洪适《隶释》中,欧阳修《集古录》、曾巩《南丰类稿》、赵明诚《金石录》、刘昌诗《芦浦笔记》、赵一清《水经注释》等20余种著作,对此碑 皆有论述。碑文隶书,文长八百余言,历代金石学者每用为考研古今文字的碑例。《端州石室记》出自唐著名书法家李邕手笔,刻于开元十五年(727),为岭南现存最早的唐碑,是肇庆七星 岩摩崖石刻中年代最古,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例,且为李邕所留唯一之正书碑,弥足珍贵。再如《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为广州现存最古的唐碑,由唐大文学家韩愈撰文,循州刺史陈谏书丹,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五仙观《古仙诗碑》为广州现存较早的宋碑,由宋岭南学者古成之手书。六榕寺补榕亭畔中的《证道歌碑》,碑文相传为释玄觉所撰,苏轼手书,刻于 北宋绍圣三年,在考证广东佛教史上颇有意义。其他如《大宋新修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记》、《六侯之记》、《重修天庆观记》等名碑及重要摩崖石刻如罗定《龙龛道场铭并序》(镌刻于唐圣历二年,被称为“岭南第一唐刻”)、肇庆鼎湖山唐刻偈语“涅盘妙正,法眼心藏”、英德南山唐《浈 阳果业寺开东岭洞谷铭》、唐《南岩亭记》、唐《众乐亭记》、罗浮山南汉《镇象塔记》、英德碧落洞 南汉《盘龙御室记》、潮洲葫芦山南汉《拓路题记》,英德南山宋《广东路新开峡山栈路记》、宋《英德南山圣寿禅寺水车记》、苏轼《碧落洞》、苏缄《碧落洞诗》、潮洲葫芦山宋《金城山记》、宋《筑城记》、阳山贤令山宋《皇宋圣德颂》等等均为翁氏《粤东金石记》辑录整理。至于广州宋刻 最集中最重要的药洲九曜石,则专着《九曜石考》二卷,是为目前对药洲研究最有参考价值的著述。[4]

考证精详

《粤东金石略》对广东金石并未限于一般性的资料搜求、整理和辑录,而是 作者倾其心力,一丝不苟地做了大量精细详明的考证工作,探颐索微,补缺钩沉,言必有据,见解独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九曜石上有题:“士宏子高昌衡平甫元规正叔安道子适丙午仲春 十五日题”,这行文字不加标点,颇费思量。经翁方纲考证:士宏,字子高,姓卢,新郑人,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做广州知府。一年,有安南船只百艘出现于北部湾,有人说是来犯海疆的。卢 士宏亲往瞭解,开诚诏谕,得以保境安民,这正是丙午即治平三年的事。这种考证,使我们后人知道广州宋代还有一位这样的知府,也知得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有海盗出没。又如屈大均《广东新语》说连江楞伽峡丁兰石“旁多篆刻,苔蚀不可读”,翁方纲泊舟丁兰石下,用水洗去苔藓,发现石上的字体并非篆刻,字迹虽漫漶不清,但查考连州志所载,证明那是记载宋嘉泰二年疏导 因山崩阻塞航运的一段文字。又如翁方纲到峡山寺,僧人告诉他飞泉亭后的石壁有苏轼手迹,他第二次来游,剔去苔藓,发现却是明末朱学熙所书“坡仙游寓”四字。又如肇庆七星岩石室洞 内有正书“景福”二在字,粤中民多取其“福”字拓片张挂室内,而莫知其书者,经翁方纲考证,“景福”二字乃唐大书法家李邕所书,年代为开元十五年(727),其考证为后人普遍认可,遂成定 论。这些都说明翁方纲的精细和认真。 翁方纲在粤8年中,为官之暇,为搜求广东摩崖碑碣不遗余力,足迹几遍广东各地。他曾七 历寒暑访寻《重刻张九龄神道碑》;五到清远峡趁枯水时拓得“东坡钓矶”四字;费时四年搜寻米 题“药洲”石;宋代名相张浚贬连州时,常登列秀亭(故址在今连州公园内)眺览风物,留有题列 秀亭石刻,翁方纲找寻了七年才获睹这块碑刻,并因张浚书迹重出而兴奋作诗:“我求此石今七年,荒亭败瓦空苍烟,斋厨垣倾讲肆侧,几载土复枯缠……”。足见这位学者的辛勤与执着。正如本文开篇所述,翁方纲的来粤及其学术活动始开广东金石学之端,其后金石学者渐出,金石著作渐富,举其要者,有南海吴荣光《筠清馆金石文字》五卷,梁廷楠《金石称例》四卷、《续金石称例》一卷、《藤花亭镜谱》八卷、《碑文摘奇》一卷,吴兰修《南汉金石志》二卷,彭泰来《高 要金石略》四卷,黄培芳《端州金石略》二卷,汪兆镛《番禺县续志·金石略》七卷以及各地方志 所辑集的金石文字等等。时人黄佛颐评价:“服岭以南,士夫鲜治金石学者。乾嘉而降,风气稍 开……若梁章冉、吴石华荷屋,则足与中原诸子抗席矣。”翁方纲诚开粤中金石学风气之先,遗风流绪,至近现代而不衰。[5]

作者阐述

翁方纲在粤中的题记,除药洲十四处除,南海神庙内还有两处:一在宋开宝碑阴,刻“乾隆丙 戌九月大兴翁方纲谒祠观碑辛卯三月大风雨中复来题记”;一在浴日亭陈献章诗碑,刻“乾隆辛卯三月大兴翁方纲风雨中来摩挲碑刻赋诗而去”。冥冥之中,仿佛看到这位学者在风雨中摩挲,题咏,跋涉的情景。[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