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蒙条约

中文名 肖蒙条约
性质 攻守同盟条约
目录导航

内容

肖蒙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国继续同法国作战直到彻底胜利,非经全体同意,不得与法国单独议和;每一国家提供15万军队对法作战,英国除外,但英国需负担战费。条约有效期为20年。在条约的秘密条款中,对战后欧洲的政治结构和某些重大的领土归属问题作出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在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基本得到确认。条约加强了联盟各国在共同对拿破仑作战中的团结,对加速拿破仑一世的失败和解决如何处理战后欧洲问题起了一定作用。

历史过程

肖蒙条约肖蒙条约1814年3月1日,英、俄、奥、普四国在肖蒙签订条约,责成各国不得同拿破仑统治的法国单独媾和,并要同法国继续作战至彻底胜利。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率领1050名官兵,分乘6艘小船,躲过监视厄尔巴岛的英法军舰,在法国南岸儒昂湾登陆。拿破仑登陆后立刻在岸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号召当地士兵和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反动统治。拿破仑的部队随后开始进军巴黎,受到沿途法国军民的热烈欢迎和归附。到3月12日,拿破仑未放一枪一弹顺利进入巴黎枫丹白露宫,并重新登上法兰西帝位。

提尔西特条约

1、背景: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对自身安全的威胁。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

2、1807年7月7日法俄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

3、《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大陆封锁体系

1、背景:由于海外贸易的竞争,英法长期对立。法国大革命后,英国又多次组织反法同盟。且在战争中英国从没有遭受过法国军队的打击,总是保持着良好的实力与法国抗衡,拿破仑把征服的目标瞄准了英国。但军事征服英国是不可能的,于是拿破仑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开始推行“大陆封锁”战略。其目的是希望利用法国在大陆上的优势消解英国的海上优势,以陆上力量去和英国的海上力量角逐。

2、建立过程:1806年11月20日,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为大陆封锁体系奠定基础;1807年1月7日,英国宣布实行反封锁,拿破仑寸步不让,针锋相对的先后两次颁布“米兰敕令”,强化了“柏林敕令”的规定;1810年10月又颁布“枫丹白露敕令”,以立法手段完成了“大陆封锁体系”。

3、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对英国的打击起初是沉重而有效的。但是,它从一开始就存在诸多困难,最终难逃失败命运。而法国的征服和占领又激起了别国人民对拿破仑帝国的反抗。这一切都从根本上动摇了大陆联盟体系。

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

1、背景: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如何处理战败的法国成了争论的焦点,拿破仑又拒绝接受“法兰克福提议”;为了最终打败拿破仑,在英国提议下,反法同盟各国就战后欧洲安排问题进行了会谈和协商。

2、1814年3月9日反法同盟各国签订《肖蒙条约》,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对欧洲未来疆界与政权的安排。该条约缓和了同盟各国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和巩固了同盟对法作战的团结,同时也反映出列强恢复欧洲旧秩序的企图。它的基本原则后来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了贯彻和确认。

3、1814年3月20日,反法同盟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5月30日,同盟国与波旁王朝签订了一个法、奥、俄、英、普的和平条约,称《第一次巴黎和约》。这是维也纳会议前的一个重要条约。在条约中,同盟各国的目的是让欧洲回到拿破仑以前的状态,而没有对之采取报复和惩罚的措施,没有割地和赔款,甚至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掠去的艺术品仍被保留在巴黎。该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法国的失败。竭尽全力打败拿破仑的大陆各国也和法国一样衰弱,只有英国和俄国没有遭到严重削弱,它们逐渐掌握了欧洲的主导权。同盟各国无意引起法国的仇恨,对法国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同时由于均势原则的微妙作用。法国被保存为一个强国而作为对俄国和英国势力的制衡。

第二次巴黎和约

1、背景:1815年3月拿破仑“百日政变”,第七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失败2、1815年战胜国与法国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提出了比以前严苛得多的条件,使法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同盟国的占领军也给法国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最后议定书

1、1815年6月9日列强通过《最后议定书》,结束了维也纳会议。2、《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重建欧洲的均势和和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作了广泛而细致的安排,包括国际河流的自有通航、外交人员的位次和待遇等问题。

3、评价: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英国以自己为砝码,精心调节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平衡。如果某一国或集团的势力膨胀以致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与另一国或集团结成同盟。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

神圣同盟

1、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

2、目的:为了维护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也为了保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

3、中心内容:三国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

4、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

5、评价: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回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四国同盟

1、1815年11月20日,英、俄、奥、普签订《四国同盟条约》。

2、主要是针对法国,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的统治,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

3、四国同盟使大国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可能出现的对整体均势的挑战。

背景

肖蒙条约

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4国为最后战胜拿破仑一世于1814年3月1日在肖蒙签订的一项攻守同盟条约。1813年底,联盟各国的军队攻入法国境内,但对法国未来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领土分割等问题存在许多分歧,影响联合军事行动的进行。加之1814年初拿破仑一世又取得几次军事胜利,在英国提议下,英、俄、奥、普4国签订了该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继续同法国作战直到彻底胜利,非经全体同意,不得与法国单独议和;每一国家提供15万军队对法作战,英国除外,但英国需负担战费。条约有效期为20年。在条约的秘密条款中,对战后欧洲的政治结构和某些重大的领土归属问题作出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在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基本得到确认。条约加强了联盟各国在共同对拿破仑作战中的团结,对加速拿破仑一世的失败和解决如何处理战后欧洲问题起了一定作用。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16401917

三十年战争均势外交 炮舰外交东方问题黑海海峡问题俄土战争波兰的三次瓜分武装中立同盟亚眠条约

《提尔西特和约》 大陆封锁 肖蒙条约 维也纳会议 巴黎条约(1814,1815) 维也纳秘密防御同盟条约

神圣同盟 四国同盟 亚琛会议特罗保和莱巴赫会议维罗纳会议 门罗主义 亚得里亚堡条约 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 赫拉特冲突伦敦海峡公约克里木战争普法战争三皇同盟柏林备忘录圣斯特凡诺条约 柏林会议(1878) 德奥同盟 三国同盟(1882) 柏林会议(1884~1885)保加利亚危机地中海协定 巴格达铁路 再保险条约 法俄同盟

“光辉孤立” 法绍达冲突美西战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英布战争海牙和平会议 英日同盟摩洛哥危机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日俄战争三国协约波斯尼亚危机卡塔赫纳协定《彼得堡宣言》巴尔干同盟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际关系史19171945

和平共处 《和平法令》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巴黎和会(1919)凡尔赛和约

圣日耳曼条约讷依条约 特里亚农条约 色佛尔条约 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 热那亚会议 洛桑会议 鲁尔问题 道威斯计划 洛迦诺会议 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非战公约 杨格计划远东战争策源地欧洲战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绥靖政策 美国中立法 《侵略定义公约》 小协约国三国同盟(1940) 轴心国东方公约蒙特勒会议 远东慕尼黑阴谋 德国吞并奥地利 慕尼黑会议英德秘密谈判英法苏莫斯科谈判(1939)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太平洋战争 苏日中立条约大西洋宪章莫斯科会议 联合国家宣言 卡萨布兰卡会议 魁北克会议(1943,1944)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国际关系史19451954

巴黎和会(1946) 联合国 三个世界 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 美国占领日本印度支那战争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马歇尔计划布鲁塞尔条约组织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柏林危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朝鲜战争《旧金山对日和约》 欧洲防务集团澳新美理事会巴黎协定(1954) 日内瓦会议(1954,1961)中央条约组织巴格达条约 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 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奥地利国家条约 英法以侵略埃及战争加勒比危机不结盟国家会议 国际裁军问题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六·五战争《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苏美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十月战争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中欧裁军谈判越南侵略柬埔寨 苏联侵略阿富汗

石油输出国组织 南南合作 南北对话 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

历史条约

肖蒙条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瑞典女王以及他们各自的同盟者之间的和平条约》(即《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威斯特伐利亚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法兰西国王以及他们各自的同盟者之间的和平条约》(即《明特斯条约》)

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和约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主权原则进入了近代意义上的绝对主权阶段。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要求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并规定对违法者进行惩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明确承认宗教自由,削弱了罗马教皇势力。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了国家之间关系的的新秩序,标志着欧洲经典外交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思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伦敦海峡公约

关于管理黑海海峡(即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国际公约。1841年7月13日,由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法国、土耳其 6国在伦敦签订。公约确认了奥斯曼帝国的"古代规则"。按照这个规则,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在和平时期禁止任何外国军舰通行,土耳其有权准许友好国家使馆所辖的轻型军舰通过。公约使俄国丧失了从1833年《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签订后所取得的在海峡的优势地位,第一次把黑海海峡置于国际监督之下,但公约只字未提海峡在战时的地位问题。公约激化了俄国和其他欧洲大国争夺海峡的斗争。1853年俄土战争发生后,英、法联合舰队通过海峡进入黑海,导致克里木战争。1856年 3月底交战国缔结的(《巴黎和约》)规定,黑海为中立区,禁止一切外国军舰出入两海峡,俄国和土耳其不得在黑海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及 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和设置海岸要塞。

1870年10月30日,俄国政府利用普法战争和法国战败的有利时机,向上述(《巴黎和约》)签字国发出通告,宣布对俄国在黑海保有舰队的限制以及关于黑海中立化的条款失效。英国等西方列强被迫让步。1871年 3月13日,俄、土、德、奥匈、英、意、法 7国又在伦敦签订一个公约。公约取消了《巴黎和约》所规定的黑海中立条款,再次确定了封闭海峡、禁止外国军舰通行的原则,并同意土耳其有权在平时对友好和同盟国家的军舰开放海峡。

巴黎条约

(1814,1815)

法国与反法联盟成员国签订的和平条约 。 第一次《巴黎条约》是第六次反法联盟成员国与法国于1814年5月30日在巴黎签订的。后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条约。条约规定:法国保留1792年的疆界,恢复荷兰、瑞士、德意志诸公国和意大利各国奥地利统治地区除外的独立;拿破仑战争时期,各国占领的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英国控制的多巴哥等岛屿除外)归还给法国,马耳他岛归英国所有;宣布莱茵河和希尔德河自由航行。对于法国放弃的领土归属问题以及涉及除法国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的问题,条约规定另外召开国际会议解决(见维也纳会议)。条约签订不久,拿破仑一世利用了法国各个阶层对复辟的波旁王朝的不满,以及战胜国在维也纳会议上的尖锐矛盾,从流放地厄尔巴岛潜回法国,建百日王朝。英、俄、奥、普等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它们组织了第七次反法联盟,并在 6月18日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法军,拿破仑一世第二次退位。

1815年11月20日,第七次反法联盟成员国(英、俄、普、奥)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巴黎条约》。这项条约比第一次条约更为苛刻。它规定法国只能保留1790年的疆界,致使法国又丧失菲利普维尔、萨尔路易、萨尔布吕肯和兰道等许多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法国要偿付7亿法郎的赔款,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分15次在5年内还清;赔款还清以前,联盟各国派兵15万人驻扎在法国东北的要塞,驻军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归还拿破仑战争时期从战败国掠走的珍贵艺术品。此外,凡未被该约取消的1814年《巴黎条约》和维也纳《最后议定书》的所有条款,也都再次得到确认。

亚得里亚堡条约

结束俄土战争的和平条约。又译阿德里安堡条约。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了独立战争,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调集军队进行残酷镇压,到1826年末,希腊独立运动形势危殆,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插手希腊问题。英、俄两国在1826年4月4日签订了《彼得堡议定书》,以协调彼此对希腊的政策。

1827年7月6日英、法、俄3国又缔结了《伦敦条约》,要求希、土双方停战。遭土耳其拒绝后,3国舰队在纳瓦里诺湾(今皮洛斯)歼灭了土、埃联合舰队。土耳其断绝同俄、英、法的外交关系,并号召进行"圣战"。沙俄以此为借口,于1828年4月14日正式对土耳其宣战,1829年8月20日占领亚得里亚堡,直接威胁土耳其京城君士坦丁堡。俄国的胜利引起土耳其苏丹的惊惶和欧洲其他列强的不安。英、法及普鲁士为了阻止俄军前进和防止奥斯曼帝国崩溃,出面调停。1829年9月14日,俄、土缔结了《亚得里亚堡条约》。条约包括16项条款和1个议定书。俄国夺得多瑙河河口及整个黑海东岸地区,土承认由俄国负责"保护"多瑙河两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的自治权。土耳其向俄国及其他国家的商船开放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向俄国赔款,承认希腊独立。

柏林备忘录

1876年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为寻求巴尔干事件的解决方案在柏林草拟的备忘录。1875年,巴尔干半岛爆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起义,邻近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均表支持。俄、奥、英、德都想乘机取利。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防范塞尔维亚进行干涉和俄国采取单独行动,于同年12月30日由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照会签署1856年《巴黎条约》的各国政府,要求土耳其在波、黑两省实行改革,包括土地、税收和宗教改革等等,以平息起义。土耳其同意,但起义者识破安德拉希的用心,断然拒绝。1876年5月,俄国外交大臣A.M.戈尔恰科夫同安德拉希、O.von俾斯麦在柏林举行会谈,寻求解决办法。5月13日通过了《关于巴尔干事件的备忘录》通称《柏林备忘录》。备忘录仍坚持在改善居民的命运时,不破坏政治现状,并在必要时应制止威胁现状的危机。其内容实为安德拉希照会的扩大本。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三皇方案,但英国为制止俄国势力的扩张,唆使土耳其予以抵制。

提尔西特和约

俄法两国于1807年签订的和约。法国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于1806年和1807年先后击败普鲁士和俄国(见拿破仑战争)。1807年6月25日,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又译蒂尔西特,即今苏联加里宁格勒州苏维埃茨克市)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月7日,双方代表签订了《法俄和约》 。

7月9日,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版图,由拿破仑一世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任国王;在普鲁士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时所攫得的地区(见波兰的三次瓜分),成立华沙公国,由萨克森国王兼任君主;格但斯克成为自由市;比亚韦斯托克地区划归俄国。俄国承认拿破仑一世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允诺将卡塔罗海湾转让给法国,承认法国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主权。同时签订的《法俄同盟条约》规定:在英国拒绝俄国提出的媾和条件时,俄国将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加对英国的大陆封锁;在土耳其拒绝调停或在3个月内俄土谈判不能取得满意结果时,对法国和俄国来说,是瓜分欧洲的条约。和约未能缓和俄法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1812年的战争。

亚眠条约

1802年3月27日,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巴达维亚共和国(荷兰)同英国在法国北部的亚眠签订的和约。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后破产。该条约共22条,主要内容有:英国近年来占领的殖民地除保留特立尼达岛和锡兰岛上的荷兰属地外,归还法国及其盟国;英国退出它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占领的所有港口和岛屿,并专门规定,英国应从马耳他撤军,将该岛归还给圣约翰骑士团,由法、英、俄、奥、普、西6国保证马耳他的独立和中立;法国则同意从那不勒斯、罗马和厄尔巴岛撤军,埃及归还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承认爱奥尼亚七岛共和国。该和约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英、法长期战争中的一次暂时休战,也是英、法两国在1793~1814年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唯一和约。双方虽然都作了让步,但都没有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条约义务。1803年5月,英、法之间又恢复了战争状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