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

中文名 苏德战争
伤亡情况 德军:1180万(死亡及失踪380万、被俘160万、伤病约700万)、苏联红军:2960万(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另有约1740万苏联平民及2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争
初期战役 基辅会战、明斯克战役
地点 苏联、德国、中欧、东欧
结果 苏联胜利,纳粹德国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
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开始标志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
所属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目录导航

战争背景

苏联内部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一战。可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不稳固,不久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英法等协约国也开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不久后,俄国境内的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全面失败。俄国也因此丧失了大量沙俄曾经占领的领土。加上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的苏联显得极度虚弱。

1922年,苏联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依然对其采取敌对态度。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并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稳固自己的权力。但同时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

1930年代末,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而达到了欧洲第一,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尚不及西方工业化国家,而且由于大清洗等原因,使得苏联红军的力量大大削弱。

苏德关系

20世纪30年代,在欧洲中部,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一直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免遭军事扩张势头正猛的德意志帝国损害,并且想将德国这股他们认为的祸水引向苏联。在欧战战云密布的时候,斯大林对英法的妥协极端失望,英法只要求苏联保证他们的安全而不肯保证保证苏联的安全。谈到援军问题时,苏联表示可以出兵300万,而英国只肯出兵两个师,可见英法对谈判毫无诚意。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国的军事联盟谈判,转而和纳粹德意志帝国暂时修好,以便获得更多时间完成战争准备。同时,德国因为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也要寻求先稳住苏联。这时,苏联和德国开始互相接近。这时的德意志帝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西方社会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却因政治现实令他们双方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今中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时,当时世界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当时面积最大国是大英帝国,面积第二大国是法国)、世界第二的工业国和德国媾和,让英法独自面对强悍的法西斯德国,只能吞咽自己绥靖政策种下的苦果。

英法代表团于春天到了莫斯科,同苏联商讨如何对付希特勒。

“战争还是和平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我们同法、英签订互助条约,德国将放弃波兰而开始寻求接近西方大国的办法。那么战争可以避免,但后来的事态发展对苏联会十分危险。如果我们接受德国建议,德国当然会进攻波兰,英、法势必干涉……那我们参战就对我们有利了。”

“近20年的经验证明,在和平时期,欧洲不可能发生强大到足以夺权的共产主义运动,只有打一场‘大战’,才能建立起一个党的专政。我们要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什么,这是清楚的。我们应该接受德国的建议并且礼貌地把英法代表团打发回去。”

苏德战争的爆发充斥着意识形态的成分,是必然结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俄国加入,使得德军不得不两线作战,为最后失利埋下伏笔。很多德国人特别是军人都认为,正是由于后方受到共产主义蛊惑的水兵发动叛乱(基尔水兵起义),导致德国一战失利如此快的失利,因而对共产主义特别是其核心国苏联抱有深刻仇恨。一战后,世界各国并未对德国进行清算而是以巨额赔款来代替,为德国纳粹势力甚嚣尘上提供了社会基础。在纳粹宣传中,苏联的斯拉夫人被认为是像昆虫一样的低等种族,但他们却掌握了巨大资源和广阔领土,只有将他们完全消灭,德国才能获得生存空间。1936-1939年苏联内部的大清洗运动使得苏联军事实力有所下降,德国认为苏联就像一座破房子,踹一脚就会倒掉。正是这些背景,使得苏德战争在希特勒看来是必然发生的。

苏日关系

在远东地区,沙皇俄国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发生了日俄战争,沙皇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中国东北北部的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冻港——旅顺。俄国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

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北洋政府,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

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

1931年9月18日,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

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中国国民党政府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国民党政府),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苏联成为抗战初期中国(国民党政府)的主要援助国。

1938年和1939年,苏日之间由于满洲国边境问题爆发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联红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

1941年4月13日,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各国概况

德国

1933年1月30日,在欧洲中部地区,奥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德国纳粹党上台。希特勒虽然通过大量发行国内债券挽救了在大萧条中经济几乎崩溃的德国,以及通过大量扩军成功的解决了严重的失业问题。但是却同时在国内推行独裁统治,镇压反对党;对外宣称要打破凡尔赛枷锁,并夺取“生存空间”。

德国纳粹政权的特点是政治上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北欧白种人)、社会和文化的纯净。纳粹党通过迫害被认为是不纯的事物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特别针对少数人群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治敌人(如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后几年中达到了高峰。共计有超过150万政治犯在纳粹德国被处决。而对所谓“劣等民族”的迫害导致了有组织的大屠杀,受害者高达1800万。

纳粹德国崇尚的是一个反共制度的纳粹主义制度,于1936年11月25日通过与日本帝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正式确立了其意识形态立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意大利于1937年11月加入了该“公约”。

1938年3月11日,德奥合并;2月20日,希特勒为笼络日本法西斯,宣布承认伪满洲国,并停止魏玛共和国时期开始的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军事合作和军售;7月,德国军事顾问撤出中国;9月30日,英法德签署《慕尼黑条约》,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又撕毁了慕尼黑协定,伙同匈牙利和波兰占领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3月23日,德国向立陶宛施压,逼迫立陶宛割让梅梅尔领地;8月23日,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和德国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9月25日,在德国征服波兰后,苏德两国瓜分波兰。

1940年4月9日,德国逼迫丹麦投降,并侵略挪威,两个月后占领挪威全境;5月10日,德国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并于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国接受和平条约,维希法国建立。之后,德国在“海狮计划”中失利,被迫中止征服英伦三岛的计划;9月27日,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在柏林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通称《三国轴心协定》,旨在为进一步在欧、亚扩大侵略战争。

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并将其征服。至此,在欧洲,除了英国,同盟国已经土崩瓦解,德国已经基本扫清了征服苏联的障碍。

苏联

1928年至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苏联从一贫如洗的状态一跃成为欧洲工业强国。苏联在战前试图通过实行“集体安全政策”来扼制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威胁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同时,苏联也通过共产国际领导全世界的工人运动革命。因此苏联政府希望通过人民阵线运动联合资本主义左翼来减少工人运动的阻力,并防止出现全世界资本主义组成联合军队绞杀苏联。

20世纪30年代早期,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苏联部分农村,尤其是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甚至导致乌克兰一些边远地区的发生叛乱。

1937年,的苏联“大清洗”运动中,超过200多万人在接下来两年内因政治运动波及而被捕或发配到流放地,其中30万至40万人被处决或死于流放地的艰苦条件。这场运动导致苏联红军中有超过3.5万名军人牵连被捕,其中大约1.5万军官被处决。这大大地削弱了苏联红军在战争前期的军事指挥能力。苏联战前的战备和扩军工作过于匆忙,一味追求扩大红军规模也导致了技术人才和指挥岗位的不足。

1934年9月19日,苏联加入国际联盟,以联合英法。

1935年5月2日,苏联和法国签订了《苏法互助条约》,以应对德国侵略活动。

1939年4月17日,苏联和英国、法国开始1939年英法苏莫斯科谈判;8月,苏联对英法的莫斯科谈判破裂,苏联放弃集体安全政策;8月23日,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苏联宣布建立东方战线,以加紧巩固防御德国可能的进攻;9月17日,苏联派兵进入波兰寇松线以东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地区;11月30日,苏联侵略芬兰,冬季战争爆发,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胜利,获得了芬兰控制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和图尔库军港。

1940年6月,苏联派兵进入波罗的海三国。几乎同时,苏联收回了被罗马尼亚1918年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地区;8月3日至8月6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成为苏联加盟国。

在远东地区,苏联与日本也是冲突不断,相继发生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联为了减少远东的压力,迅速改变了之前对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敌对态度,转而支持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对国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还派遣了苏联援华航空队直接参加对日作战。

1941年4月13日,随着苏联在欧洲,日本在亚洲关注点的变化,苏日两国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暂时承认了伪满洲国的现状,以此希望能够将远东的苏联红军调往欧洲。但是在条约签订之后,苏联仍然没能大批抽调远东的部队。苏日条约并没有影响苏联对中国国民党的军事物资援助;6月,苏联对中国的第三笔军事合同的交货,德国入侵停止。

英国

20世纪30年代早期,英国政府一直将苏联视为比纳粹德国更为危险的威胁,为此拒绝了法国主持的斯特雷扎会议的成果。

1935年6月18日,英国通过和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公开支持了纳粹德国破坏《凡尔赛条约》的扩军行为。英国放任法西斯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德国在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扩张领土;同时也默认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侵略,甚至在1940年封闭了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

1939年3月,纳粹德国撕毁《慕尼黑协定》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政府意识到德国根本不遵守同英法签订的任何条约,因此开始与法国一同和苏联进行英法苏莫斯科谈判。虽然法国和苏联极力促成谈判达成协议,英国方面却仅采取拖延态度,最终英法苏谈判破裂;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英国向德国宣战。在法国战败后,英国甚至有被德国入侵的危险。在北非,由于德军的介入,英军被迫从之前攻占的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殖民地中撤退。在巴尔干,德国和意大利征服了英国的盟友希腊。因此,英国政府认为此时最大的敌人就是德国。所以即使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是一个极端的反共主义者,出于战略考虑依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宣布支持苏联。

1941年10月1日,英、美、苏签署《莫斯科议定书》宣布英美会提供物资支援苏联抗击德国,英联邦国家比美国更早更及时的运送了军火资源到达苏联。

1942年至1943年,第二战场问题引起了美、英、苏三国间的争论,美苏方面认为应该尽早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则认为不宜过早在法国登陆而应先在地中海集中作战。

1944年6月,英美在法国登陆,有力支援了苏联的反攻。

1945年,英国保守党政府担心苏联在战后变得过于强大以至于威胁西方列强的霸权,所以制定了不可思议行动准备先发制人进攻苏联,由于英国工党上台改变政策和遭到美国军方否决而作罢。

美国

美国通过1924年道威斯计划与1930年的扬格计划大力的提供贷款给德国,以试图让振兴后的德国经济能够支付起一战战败的赔偿款。随后在全世界金融大萧条的背景下。

1932年,洛桑会议宣布德国可停止赔款,但德国依然需要偿还美国贷款。美国一系列贷款并没有让魏玛共和国经济好转,反而让接下来上台的纳粹政权利用这些资本大力的扩军。

美国在俄国内战期间派遣干涉军支持白军政权,苏俄政府以拒绝承担沙俄一战时期对美国的欠债作为报复。

1929年,美国开始陷入经济大萧条危机中,急需市场。

1933年,美国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美苏双方关系有一定的缓和。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一直都恪守门罗主义,同时在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后,美国不能容忍纳粹德国占领全欧洲;美国于是在法国陷落后大量给予英国军事援助。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参议院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该坐山观虎斗。

1941年6月,参议员哈里·杜鲁门在美国参议院发表讲话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将要赢得战争,我们应该帮助俄国。如果俄国将要赢得战争,我们应该帮助德国,以这种方式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互相残杀。”另一派则认为如果苏联一旦陷落,德国就会拥有丰富资源,再也难以被打败。最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支持苏联抗战;7月,罗斯福发表讲话,谴责德国暴行的同时表示要对苏联进行积极的援助;10月1日,美国和英国与苏联签订《莫斯科议定书》;11月7日,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由此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开始用物资支援苏联抗击德国侵略。

1941年至1942年,盟国对苏联物资输送量有限,特别是在在1942年7月PQ-17护航队遭到重大损失后美英一度完全停止对苏联的海上运输支援。

1942年1月1日,在美国的倡议下,以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为首的24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各国政府将全力投入到打败法西斯主义的事业。

1943年,美、英、加的资源运输量逐月增加,这些援助有效的帮助了苏联红军增强实力。

1944年6月6日,美国和西方盟军成功在诺曼底登陆,随后和苏联红军东西夹击一路攻入了纳粹德国本土,让苏联对德国的最后胜利更早的到来。

日本

1938年,日本与苏联发生过边界冲突(张鼓峰事件),又在1939年与苏联发生过诺门坎事件,两国的关系非常紧张。因此,苏联不得不在远东驻扎大量的部队,日本也维持了庞大规模的关东军。日本国内北进派在诺门罕冲突后失势,同时日本与美国的矛盾日益激化。

1940年9月,日本军队进入法属印度支那染指西方列强的亚洲殖民地;年底,美国利用石油禁运逼迫日本就范,使得日本丧失主要石油进口来源。

苏日双方都无意再在远东地区加剧紧张局面。

1941年4月13日,苏日两国在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双方决定互相采取中立。不过苏日方面依然互不信任,苏联在苏德开战后依然保有超过70万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在远东防范日军;12月,日军进攻西方殖民地时,苏联才调走了部分远东部队对抗德军;日本则调走了部分关东军去征服东南亚。

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应美国要求苏联宣布将于欧战结束3个月后加入对日作战;8月8日,苏联红军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击败了日本关东军,进一步促使日本最终决定投降。

其它参战国

匈牙利

匈牙利王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原奥匈帝国中的匈牙利领土被大量的割让给了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

1939年3月,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后,匈牙利和波兰也一同参与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通过维也纳仲裁裁决,匈牙利在恢复旧疆域之外进一步扩张了领土。

1941年4月,匈牙利参与纳粹德国对南斯拉夫的入侵,又获得了一部分领土。作为报答希特勒要求匈牙利摄政王霍尔蒂派兵加入对苏联的进攻,共有超过25万匈牙利军队被派遣加入德国对苏联的侵略。

1942年,随着侵苏战事顺利,由于先前领土变动以及历史上的怨恨。匈牙利和轴心国的其它小仆从国伙伴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以及克罗地亚的关系紧张起来;7月24日,罗、斯、克三国在边境集结军队准备进攻匈牙利,德国从中调解,更因为1942年8月轴心国部队在苏联遭到重大损失急需增兵,使得这场内讧化解。

1944年10月,战局恶化使得霍尔蒂决定接受西方同盟国的停战协定,纳粹立即派兵囚禁霍尔蒂,并扶持傀儡箭十字党上台,这导致了大肆逮捕和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在匈牙利蔓延。

1945年3月,苏联红军攻入布达佩斯,匈牙利箭十字党的政权瓦解。

罗马尼亚

虽然是一战战胜国,但罗马尼亚王国深陷政治动荡和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中,不得不依靠德国市场作为出口支柱。卡罗尔二世国王试图建立一个严厉的王权独裁体制以代替父亲斐迪南一世崇尚的君主立宪制。随着小协约国的瓦解,罗马尼亚失去英法庇护,被迫将一战胜利获得的领土割让给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国内对此的不满导致卡罗尔二世下台,其子米哈伊一世即位。

随着王权衰弱,法西斯独裁者扬·安东内斯库成为罗马尼亚首相。希特勒许诺安东内斯库只要加入轴心国一同入侵苏联,就能获得半个乌克兰作为战利品,于是1941年6月超过30万罗马尼亚军队随同德军一同入侵苏联。

在苏德战争期间罗马尼亚军队在对乌克兰的进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罗马尼亚军队大量被部署在前线,因此也损失最为惨重。该国的粮食和石油也对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贡献巨大,战争期间德国的三分之一石油供应来源是罗马尼亚。

1944年8月,苏军攻入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发动政变逮捕安东内斯库,任命尤利乌·马纽为首相,倒向同盟国。在战争末期,罗马尼亚军队协同苏联红军一同作战。

芬兰

芬兰在俄国内战中因为境内白军胜利而获得独立,但同时也导致苏、芬关系紧张。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为了逼迫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地峡以及汉科军港给苏联,爆发了冬季战争。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苏联赢得了战争,芬兰被迫割让了卡累利阿地峡和汉科以及一些岛屿。这场战争显然激怒了芬兰,也就直接导致了芬兰在苏德战争中为了收回领土而倒向了德国一方。

战争初期的节节胜利助长了芬兰恢复“大芬兰”的领土野心。

1941年6月30日,芬兰军队全线越过苏芬1918年边界线继续进攻,导致12月6日英国政府以此向芬兰宣战。但芬兰由于前后两场战争国力损失过大而无力继续进攻。

在战争后期德国已经无法避免要失败的时候,芬军采取了驱逐在芬兰德军的军事行动。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王国是一战的战败国,被迫割让大量土地给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和希腊也有严重的领土争端。

1934年,鲍里斯三世沙皇试图在保加利亚国内建立起王权军事独裁政权。外交上试图平衡亲英法和亲意派之间的矛盾,在内政方面日渐强大的反王权力量也一直威胁着沙皇的权力。

虽然追随希特勒瓜分罗马尼亚和侵略南斯拉夫与希腊,保加利亚获得了大量的领土。但保加利亚有东正教传统的民间亲俄思潮泛滥,因此在苏德战争爆发时政府宣布中立。不过保加利亚供应的农业产品和原料对于德国战争机器依然十分重要,到1944年9月,德国由于掠夺性贸易政策欠保加利亚的债务已经高达700亿列弗。

1943年8月28日,鲍里斯三世突然神秘死亡,6岁的西美昂二世上台。随着战事变化退出轴心国的呼声在保加利亚境内越来越大。

1944年9月,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旧政权,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

波兰

波兰在二战前和苏联、德国、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存在领土争端。

1926年,毕苏斯基政变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1932年,波兰和苏联签订了《波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4年1月26日,波兰和德国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时,波兰也一同派兵进入捷克占领争议领土。随后德国把侵略方向转向波兰,德波关系恶化。英法苏莫斯科谈判时波兰的阻碍成为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首都华沙被德军攻占,波兰政府流亡,苏联也于17日出兵占领与波兰的争议领土。波兰的犹太人受到德国占领当局的疯狂搜捕屠杀(如奥斯维辛集中营),另一边波兰的很多资本家、精英与军官被苏联视为反革命分子处决(卡廷惨案)。

波兰陷落于德国后,波兰流亡政府组织了波兰家乡军,波兰工人党则组织了波兰人民军进行敌后作战。波兰抵抗组织在纳粹占领区十分活跃。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家乡军发动华沙起义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前夺取华沙,最终失败。

战争期间有超过50万波兰军队在西方同盟国和沦陷区中活动,而波兰人民军则组织了超过20万人协同苏联作战。协同苏军作战的波兰第1集团军1944年随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自苏联进入波兰,后来参加了对柏林的进攻。波兰第2集团军整合入乌克兰第1方面军,参与了布拉格攻势。

捷克斯洛伐克

一二战间捷克斯洛伐克是中欧仅有的西式议会民主制国家,同时享有法国支持的小协约国地位和与苏联的盟约。该国承继了奥匈帝国百分之八十的工业生产产能,在被德国吞并前,它的工业生产力是国际第七,高于日本、西班牙。但国内民族成分混杂,被邻国匈牙利和波兰所敌视。

1938年,苏台德事件危机中,爱德华·贝奈斯总统原本准备动员军队组织抵抗。但在英法的《慕尼黑协定》的出卖下不得不割让所有争议地区,导致国家实力大损。

1939年3月,希特勒入侵剩余领土时本国政府完全放弃抵抗;同月15日,纳粹德国宣布成立傀儡国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并宣布庇护斯洛伐克独立。

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中是纳粹德国统治下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包括当时欧洲最好的兵工厂之一的斯柯达兵工厂,最高峰时纳粹德国有四分之一的坦克是捷克斯洛伐克工业生产的。捷克的38t坦克系列也一度成为纳粹德国的主力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并没有完全屈服于德国占领,前总统贝奈斯逃亡英国组建流亡政府。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共产党则分别开展了有效的游击抵抗运动。

1944年8月,爆发了斯洛伐克民族起义。

1945年4月,在科希策成立了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为领导的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同年5月9日,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

意大利

1922年10月28日,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意大利总理,从此墨索里尼开始在意大利实行法西斯主义独裁政策。

1936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同年在西班牙内战中大力支援佛朗哥夺取西班牙政权。

1939年4月7日,侵占阿尔巴尼亚。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国宣战,正式和德国一同侵略扩张。

1941年6月22日,意大利王国随同德国一同向苏联宣战;6月26日,派遣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到侵苏战场。

1943年7月26日,随着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战的胜利,意大利王国宣布接受同盟国的停战协议。

1945年4月,盟军在意大利战役最终取得胜利,墨索里尼被游击队处死,法西斯意大利彻底覆灭。

法国

1939年9月3日,法国和英国一同向德国宣战,战争初期法军因一战经验教条,打起静坐战。

1940年5月10日,德军穿过比利时和荷兰突袭法国,法军大败;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成立维希法国。同月法国将军戴高乐在英国宣布了反法西斯的自由法国运动的开始。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维希政府追随德国,批准建立“反布尔什维克军团”,实行“强迫劳动”制,为德国提供劳工。

1942年11月25日,自由法国运动向苏联派遣了诺曼底涅曼飞行团。由法国共产党和自由法国运动分别领导的游击队在纳粹占领区非常活跃。

1944年6月,自由法国军队随同盟军一同登陆诺曼底;8月,维希法国名存实亡。

1945年,维希法国组织的纳粹党卫军第33"查理曼"武装掷弹兵师在苏联红军的打击下覆灭。

西班牙

西班牙内战中,苏联支持西班牙共和军,而德国和意大利则支持西班牙长枪党叛军。随着长枪党独裁者佛朗哥的胜利,西班牙开始在国际上公开支持轴心国的行动。但希特勒十分鄙视西班牙人的战斗力,一直对佛朗哥想要参与轴心国的谈判十分冷淡。

苏德战争爆发后,佛朗哥组织了超过2万人的西班牙志愿军“蓝色师团”,参与对苏联的侵略。

1943年10月,佛朗哥见轴心国作战失利,于是撤回志愿军宣布“中立”。

战争经过

战前准备

1941年苏德开战前的欧洲形势

1940年7月31日,在伯格霍夫的会议上纳粹德国政府作出侵略苏联的政治命令,会议上希特勒对于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完全不热心。会议决定,入侵英国以德国空军在大不列颠战役的成功为条件。希特勒断言,苏联是英国最依赖的一个因素,俄国被击溃,英国的最后希望就破灭,德国就会成为欧洲和巴尔干地区的主人。于是决定对俄国的进攻将于1941年5月开始,在这时发动进攻,就可以有五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任务;8月,下令制定进攻苏联的“奥托计划”;12月,制定完成的计划改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1940年11月,苏联派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谈判,会议上德国方面鼓励苏联加入轴心国,宣布可将波斯到印度的大片区域划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方面则比起介入战争,更关心德国军队往苏德边境不断增兵的情况,提议德国军队不应驻扎在芬兰和罗马尼亚境内,双方应在边境撤军。这次谈判没能达成任何协议,更加坚定了希特勒侵苏的决心。

德国原本计划在1941年5月进攻苏联,但是由于巴尔干战事蔓延到希腊使得计划大幅度推迟,直到1941年6月下旬,德国才大举进攻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开战时,轴心国方面集结了3个集团军群,190个师(齐装满员,每个师14000至16000人),合计550万人。其中153个步兵师380多万人是德国军队,其余的37个步兵师则是仆从国军队,包括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以及部分占领区征召部队。

尽管苏联间谍佐尔格已经从日本提前传来了德国军队会在1941年5月下旬进攻苏联的消息,斯大林依然倾向认为这是英、美国家的离间计,旨在挑起苏德之间的战争。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备战方面的政治措施(如总动员),苏联的军备计划依然按照1940年制定的时间表进行,即预计到1942年红军才能基本完成整备。

苏联对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试探以试图推迟战争,但德国方面以拖延的态度对待这些提议。德国为了保持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和主动权而不准备进行任何谈判。由于德国进攻计划的推迟,使得苏联情报部门很多获得德国正确入侵日期的情报也被证伪。

1941年6月13日,代表苏联官方的塔斯社公开发表声明,否认苏德之间存在冲突和战争即将来临的传闻。塔斯社说,苏联在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也如此,相反的说法完全是谎言和挑拨。声明否认德国向苏联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是暗示说,如果有这样的事,可以进行谈判。在所剩无几的和平的日子里,苏联人又继续给德国人发出了许多暗示,说他们愿意进行谈判;6月22日,开战日,苏联的五个西部边境军区共拥有170个师和2个旅,由于依然处于整编和组建状态,所有苏联的师级部队都不满员并且装备配发未齐。144个师只有8000人,19个师只有600~5000人,7个骑兵师6000人,加上依然在训练的后备兵共合计约290万人。

战争初期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苏德战争苏德战争

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在德军横扫欧洲大陆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再加上苏联在与德军对战前同芬兰的战争中虽使芬兰坐上了谈判桌,但苏联方面却损失了20多万的军队,更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由保卢斯为主要制定者。

早在进攻前,德军将没有装备装甲部队步兵先放到边界。让苏联错误的以为德军要防守,真正的目的是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并且希特勒早在进攻前向德国人民说道:苏军有200师集中在边界,要突破边界进攻德国。

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而具体方式是如下:

德军装甲先遣部队大胆行动,闪电进攻,一举歼灭苏联陆军主力,而先遣部队是由摩托化师 装甲师和步兵师组成的装甲集群,他们的任务是深入包围,侧面包抄敌人。

为了发动对苏战争,德军还组建了由霍普纳,古德里安,霍特,克莱斯特带领的四个装甲集群。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斯大林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并且,早在“巴巴罗萨”计划施行前几个月,西方世界便扬言道:德国将进攻苏联。而苏联对此怀疑,不只是虚还是实。而在情报方面,虽然情报很多,可是真正有用的情报掩埋在大量无关紧要的文件中,使得苏联没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在进攻前,一架“容克”飞行中队的飞机迫降在苏联境内,而德军飞行员并不承认他们是间谍,可是苏联士兵在飞机舱内摸到了军方标志,并在飞机上的公文包中发现大量苏联便捷地图、照片;很快,消息传到克里姆林宫那。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响。

初期军事实力对比

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

总兵力:德国900万、苏联1700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00万(含轴心国军队),苏联730万

编制:德国156个师又2个旅、苏联170个师又2个旅

坦  克:德国3800辆、苏联新型坦  克1475辆,

火炮:德国4.3万门、苏联6万门

作战飞机:德国183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战争初期的战役

主要战役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

1942年1月

明斯克战役

1941年6月22日

1941年7月9日

基辅战役

1941年7月7日

1941年9月26日

斯摩棱斯克战役

1941年7月10日

1941年9月10日

敖德萨战役

1941年8月5日

1941年10月16日

列宁格勒战役

1941年9月8日

1944年1月27日

莫斯科战役

1941年9月30日

1942年1月7日

罗斯托夫战役

1941年11月5日

1941年12月2日

柳班战役

1942年1月7日

1942年4月30日

维亚济马战役

1942年1月18日

1942年6月24日

战争中期

主要战役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

1942年1月

明斯克战役

1941年6月22日

1941年7月9日

基辅战役

1941年7月7日

1941年9月26日

斯摩棱斯克战役

1941年7月10日

1941年9月10日

敖德萨战役

1941年8月5日

1941年10月16日

列宁格勒战役

1941年9月8日

1944年1月27日

莫斯科战役

1941年9月30日

1942年1月7日

罗斯托夫战役

1941年11月5日

1941年12月2日

柳班战役

1942年1月7日

1942年4月30日

维亚济马战役

1942年1月18日

1942年6月24日

转折阶段

德军

1943年,希特勒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整个德国武装部队的总人数达到948万人。其中野战陆军425万、后备陆军等230万、空军170万、海军78万、武装党卫军45万。按4月1日统计,德军共有坦  克和强击火炮5625辆。第1线飞机按3月1日的统计为6107架。不过在剔除了各种后备部队、大量在医院疗养的伤病员,海空军,以及占领区的维持部队后,德国可以用于东线的野战部队就远远没有那么多了。截至1943年7月初,德国及其盟军,在苏德战场一共拥有近400万正规陆军(200个德国师,40个盟军师),约4700辆坦  克自行火炮,3665架飞机,约4万门火炮迫击炮。

苏联红军

自开战以来,苏联已经损失了1467万军队,其中不可恢复伤员大约为800万-900万。

1943年4月1日,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远东和南部边境地区戒备部队,仍然有841万3千人;7月,连同内地军区在内,整个苏联武装力量总数增加到了1000万人左右。除去戒备远东的日本和亚洲西部的土耳其的庞大部队(4月份多达近200万人),红军野战部队主力都被用于对德作战;7月1日,红军陆军和空军部队,一共在苏德战场展开了606万5千9百人(其中陆军大约是560-570万)。再加上海军等部队,红军对德作战军总数为661万2千人;当日,对德作战红军装备如下:火炮迫击炮105000门(包括高射炮,不包括50毫米迫击炮和火箭炮)。根据1943年初红军火炮型号分析,这10万门火炮中,76毫米炮约15000门,100毫米以上火炮约9000门,迫击炮约7万门。高射炮约8000-9000门。坦  克自行火炮10199辆(9831辆坦  克,368辆自行火炮)。《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记载的数据有所不同,为坦  克自行火炮9580辆,包括中重型6232辆,轻型3348辆。红军中重型坦  克仅占总数的64%,远远低于德军92%的比率。不含在芬兰战线的311辆坦  克,苏联红军作战军有坦  克自行火炮9888辆,连同大本营预备队在内,则有12576辆。其中在6月30日可动为10060辆,可动率80%。低于德国装甲部队同期89%的可动率。作战飞机10252架(包括海军和远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飞机8948架。直接配合前线作战的航空部队,拥有6831架飞机。远程航空兵飞机950架。大本营战略预备队7月增至111万1千人,16782门火炮和迫击炮,2688辆坦  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飞机。战略预备队的最高组织形式是草原军区。如前所述,该军区被配置在库尔斯克方向,构成纵深防御梯队。

然而,苏军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将军队大量开往边界是不明智的。

德国进攻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巴巴罗萨计划的开始)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苏联红军,兵源达50个师另2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联红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Укра?на,Украина )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联红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Днепре,Дн?про)以西,兵源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苏联=红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但是仍有飞机从机场起飞,向德军进攻。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联红军猝不及防,苏联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联红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联红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联红军被俘。

1941年7月15日,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通过激烈战斗,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围了苏联红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了。但为了歼灭这些苏联部队,抽掉了原计划进攻莫斯科的24个师,对进攻莫斯科造成了影响。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了。这时德军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联红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联红军66.5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9月,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进抵列宁格勒近郊,并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举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Unternehmen Taifun)。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4个师又1个旅(其中包括14个装甲师和8个摩托化师,分别占当时苏德战场上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数量的64%),1700辆坦  克,1.4万门火炮,1390架飞机。苏联红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125万人,共75个师,990辆坦  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份后,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联红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联红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联红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联红军顶住了德军进攻,并于1941年12月转入反攻。

1942年4月,莫斯科会战以苏联红军获得胜利而告终;苏联红军在会战中歼灭了50多万德军(其中冻死冻伤有10余万人),有38个师被重创(包括15个装甲师或摩托化师),击毁1300余辆坦  克、2500余门火炮和1.5万辆汽车,解放了1.1万个居民点,将战线向西推进了100-350公里。 此战宣示俄式“大炮兵主义”战胜德式“机甲化坦  克部队”战法,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以及素有“世界坦  克战之父”美誉之德国名将古德里安在内的35名高级将领被希特勒调返回德国离开东战场,为“莫斯科攻防战”失败负责。苏联红军这时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打乱了德国的“闪电战”计划。但苏联的反攻在德军的技术优势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反攻阶段

在包括莫斯科会战在内的整个1941年冬季作战中,德军在整个苏德战场上的损失达到了110多万人,兵力吃紧。同时,对资源的需求使得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集中力量进攻全苏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同时妄图占领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的顿河下游地区(这里是苏联重要的粮食和煤炭产区)。为达此目的,希特勒派出戈林、凯特尔元帅从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获得了52个师的兵员供夏季作战使用,其中罗马尼亚27个师,匈牙利13个师,意大利9个师,斯洛伐克2个师,西班牙1个师。在这52个师中,希特勒把41个师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

1942年5月,苏联红军在哈尔科夫地域进攻作战被德军挫败。1942年6月德军攻占了苏联克里米亚地区黑海舰队的主港塞瓦斯托波尔(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接着,挥师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联红军节节败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为了实施更大规模的进攻,德军将南方集团军群拆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主要目标是高加索,而B集团军群剑锋直指斯大林格勒。他们总计有97个师,1200辆坦  克和强击火炮,1.7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作战飞机;6月28日,德军的A、B两个集团军群在这一天向顿河(Дон)大草原方向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夏季攻势,企图合围在顿河西岸的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主力。2天后,德军突破苏联第21、28集团军的阻击,在沃罗涅日地区合围了部分苏军。面对穷凶极恶的德军,苏军采取了机动防御战术,以空间换取时间,在6月28日至7月24日这段时间内,苏军后撤了150-400公里,德军最终渡过了顿河河曲,进逼斯大林格勒城下;7月10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将新组建的预备队第62,64集团军派往斯大林格勒,以上两个集团军和从顿河西岸后撤回来的第21集团军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合编成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铁木辛哥任司令员(后为戈尔多夫,叶廖缅科),赫鲁晓夫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同时最高统帅部将新组建的坦  克第1,第4集团军调给该方面军,在二线组织防御。此时,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共有38个师,但其中只有16个师能够占领主要地带的防御阵地,他们的对面是德国第6集团军下辖的18个齐装满员的师。

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

1942年初至1942年夏,苏联红军在苏德战场还未扭转颓势,而且战局却有利于德军一方。担任第六集团军的指挥官是保卢斯——他是“巴巴罗萨”计划的主要策划者——但他在指挥第六集团军前甚至连一个团都没有指挥过,实际指挥经验不足;7月中旬,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斯大林格勒会战打响。德军从哈尔科夫附近的集结地域向罗斯托夫和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德国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战役开始时,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方向的防御力量薄弱,苏德实力对比是,人员1:1.2,坦  克1:2,飞机1:3.6,只有火炮数量大致相等。在德军的疯狂进攻面前,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和斯大林格勒市民被组织起来,进行了艰苦又顽强的抵抗,使得德军一时无法占领斯大林格勒;8月5日,德军兵分两路,一路从西北、西方向进攻斯大林格勒,一路从南面迂回;8月19日,德军先头部队进抵伏尔加河畔,苏军防御部队撤入斯大林格勒市区,第62集团军与方面军其他部队的联系被切断;8月23日中午,德军第四航空队开始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空袭,将斯大林格勒炸成了废墟,但这为德军日后在城市内巷战造成了影响。德军第四航空队每天出动1500架次飞机,投放炸弹1000吨,但只有3架飞机在战斗中坠毁。斯大林格勒的局势对苏军极为不利,在此危急形势下,苏联其他战线上的部队在兵力不足、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依然对当面德军发起反击,牵制德军。同时,最高统帅部从后方紧急动员尚在补充和组建中的近卫第1、第24和第66集团军迅速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场,可以这么说,除了在组建中的战略预备队外,苏联已经把一切可以投入的力量都投入到斯大林格勒的争夺中来。

但是,德军一开始并没有计划占领斯大林格勒,占领它时候来的决定。

苏联红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办法,他们认为德军最有战斗力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受到了严重消耗,无力完成夺取城市的战斗,而高加索前线的德军也疲惫不堪,德军后备力量不足,在顿河西岸纵深地域的预备队很少,各仆从国军队士气也极为低落。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该计划的代号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计划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执行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2个月以上。

根据希特勒的命令,9月13日,德军重新组织起攻击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从此时态势看,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共有50余个师,其中直接进攻市区的有13个师,17万人,得到500余辆坦  克、1700余门火炮的支援。而苏军在整个南方战线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理论上共有120个师,但大部分师都缺编严重,许多师都只有20-50%的兵员,有的师只有800人。防守市区和西南战线的第62、64集团军共有9万余人,1000门火炮和120辆坦  克,德军在兵力和装备上都有优势。

德军不顾一切,一步步向市中心逼近,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每一个车间、每一座水塔、每一段铁路路基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反复争夺。德军的推进按米来计算,作战地图就是城市的平面图。至9月底,苏联红军固守的地段只有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1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德军却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联红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在9月初到10月底的日子中,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派出了6个步兵师和1个坦  克旅,德军也派出了约20万人的补充部队,另外还有90个炮兵营(约1000余门火炮),40个受过攻城训练的工兵营。

1942年11月19日拂晓,苏联红军实施天王星计划,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23日,苏联红军合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全部。希特勒命令德军“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并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将军率领的顿河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实施救援,但被苏联红军所阻。

1943年1月10日,苏联红军发动总攻;2月2日,德军刚提升为元帅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长官保卢斯投降,苏联红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双方共约有200万人在瓦砾中丧生,其中50万是平民。

1943年是苏德战场转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红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Курск)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收复了库尔斯克等地。然而,德军封锁列宁格勒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在列宁格勒附近的德军占德军东线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所以说在列宁格勒,既可以说德军主动地将部队陷在这,也可以说是列宁格勒方面军成功的牵制了德军。

与此同时,苏联红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收复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失利,有几个集团军被全歼。

1943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优势兵力,企图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两个方面军的苏联红军,发起其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给这次进攻战的代号为“堡垒”(Unternehmen Zitadelle)。这个计划,一开始便遭到德军军官的反对,以古德里安为代表,他认为这场战役太冒险,一旦输了,将会给德军造成无法补偿的损失,再加上进攻时间的后推,导致苏军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建造防御工事。苏联红军在战役之前获得准确情报,而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加强了防御,并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扰乱德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苏联红军用于库尔斯克防御决战的兵力有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133万余人,配备坦  克和自行火炮3400余辆,此外还有作为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德军用于库尔斯克方向的兵力达90万人,共50个师,并用其中29个师组成两大突击集团,从北面突击库尔斯克的15个师,而南面有14个师,两个突击集团配备有2700辆坦  克。

1943年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联红军极其顽强的防御面前,德军的进攻收效甚微;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的门户奥博杨(Обоян)方向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普罗霍洛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发生坦  克遭遇战,双方各有1200辆坦  克参战,各有大量飞机支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滚滚的坦  克铁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汇合到一个小小村庄时,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坦  克大会战爆发了。当日暮时分,苏联红军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近十多年的西方研究称德军实际上以较小的交换比在战术上击败了苏联红军,但此役确实将德军的进攻能量耗尽);8月23日,苏联红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联红军全面获胜而结束。

可是,从战场损耗上来看,朱可夫输了,他的部队的损失比德军多,可是,这个伤亡数目,对德国来说是无法弥补的,而苏联可以弥补。所以,可以说曼施坦因赢了战役,却输了战争。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中德军最后一次进攻战役,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坦  克会战,这场决战使德军丧失了约50余万士兵,1500多辆坦  克,3000多门火炮,1000多架飞机,完全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二战中双方坦  克数量最多的战役)古德里安在日记里写到:“堡垒计划”的失败意义重大,苏联大获全胜,东线战火从未平息,从现在起,敌军掌握了主动权。从此,苏联红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联红军在大卢基(Великие Луки)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进攻,到11月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包括布良斯克(Брянск)、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大城市。

转折点时期的战役

主要战役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哈尔科夫战役

1941年10月20日

1943年8月22日

克里木战役

1942年5月8日

1944年5月12日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1941年10月31日

1942年7月4日

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

1942年1月8日

1943年3月22日

高加索战役

1942年7月25日

1943年10月9日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7日

1943年2月2日

库班战役

1943年4月17日

1943年6月17日

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7月5日

1943年8月27日

第聂伯河会战

1943年8月13日

1943年11月30日

过程总结

主要战役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哈尔科夫战役

1941年10月20日

1943年8月22日

克里木战役

1942年5月8日

1944年5月12日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1941年10月31日

1942年7月4日

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

1942年1月8日

1943年3月22日

高加索战役

1942年7月25日

1943年10月9日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7日

1943年2月2日

库班战役

1943年4月17日

1943年6月17日

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7月5日

1943年8月27日

第聂伯河会战

1943年8月13日

1943年11月30日

西方援助

1943年8月-11月,苏联红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收复了顿巴斯;在乌克兰,收复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联红军拥有635万人,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苏联红军不仅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4年,苏联红军对德军连续发动了10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作战,苏联史学家称为“十次斯大林突击”,收复了苏联的全部领土,并将战线推移到境外;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斯大林同时决定马上发起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而进攻方向为白俄罗斯。但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的部署地点便是白俄罗斯,这里被称为“白俄罗斯阳台”,只是因为苏联几次进攻头未能突破,因此,苏联做出了一个伪装,让德军误以为苏联进攻方向在乌克兰,因而大举进攻白俄罗斯。

果然,由于德军的判断失误,兵力集中部署在乌克兰,使得白俄罗斯的布防较为空虚。经过大规模进攻后,苏联一举推到波罗的海的岸边,东普鲁士的德军被包围了。

1945年1月,柯尼斯堡被攻破,东普鲁士被攻克。而东普鲁士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消耗弹药最多的一场,交战双方一共一万五千多车皮的军火弹药。苏军随后进入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作战,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在罗马尼亚,由于希特勒的固执,德军原可以在后方的“福克沙尼门户”防御,是罗马尼亚变成德军坚固的堡垒,但事实是德军在北方的拱形区域防守,结果被消灭。

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包括约34万人的波﹑罗﹑保﹑捷的军队和法国空军团)总兵力670万人,拥有10.73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21万辆坦  克和强击火炮,1.47万架飞机。与此相比,德军拥有370万人(其中包括21万匈牙利部队),5.6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8100辆坦  克和强击火炮,4100架飞机。苏联红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可是,苏军原本可以在1月进攻柏林,但为什么没有呢?原因在于在苏联解放的领土中,有着许多的德军的坚固的堡垒,而朱可夫计划先消灭这些德军,在进攻柏林。

1945年春天,苏联红军在东欧(今中东欧)各国军民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东波莫瑞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占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苏联红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兵力在250万人以上,希特勒为死守柏林,也组织了总共为100万人的兵力;4月16日,苏联红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激战16个昼夜,至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结束。苏联红军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人。盘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55个师)也于5月中旬投降。苏联红旗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的顶峰,标志着战争的结束;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参加仪式的苏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帅和外交部副部长维辛斯基。仪式由朱可夫主持。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是:英国空军上将特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将军﹑法军总司令塔西尼,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陆军元帅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雷德堡﹑空军上将施通普夫。德国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结束。

苏联卫国战争以苏联大获全胜而结束,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反法西斯盟国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苏军反攻时的战役

主要行动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十次斯大林突击

1944年1月14日

1944年11月1日

巴格拉季昂行动

1944年6月22日

1944年8月31日

翠堤春晓

1944年7月17日

1944年7月17日

布达佩斯战役

1944年10月29日

1945年2月13日

巴拉顿湖战役

1945年3月6日

1945年3月16日

柯尼斯堡战役

1945年4月6日

1945年4月9日

维也纳攻势

1945年3月16日

1945年4月15日

柏林战役

1945年4月16日

1945年5月9日

布拉格战役

1945年5月6日

1945年5月11日

战争结果

主要行动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十次斯大林突击

1944年1月14日

1944年11月1日

巴格拉季昂行动

1944年6月22日

1944年8月31日

翠堤春晓

1944年7月17日

1944年7月17日

布达佩斯战役

1944年10月29日

1945年2月13日

巴拉顿湖战役

1945年3月6日

1945年3月16日

柯尼斯堡战役

1945年4月6日

1945年4月9日

维也纳攻势

1945年3月16日

1945年4月15日

柏林战役

1945年4月16日

1945年5月9日

布拉格战役

1945年5月6日

1945年5月11日

伤亡统计

主要作战阶段 作战范围 结果
第一阶段   苏联西部工业区   苏联惨败,损失巨大,德军兵临莫斯科  
莫斯科战役   莫斯科街区及郊外   苏联胜利,德军再也无力发动较大规模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街区   苏联胜利,转守为攻,反法西斯战役的转折点  
反攻阶段   苏联被德军占领区域   苏联大获全胜,收复失地  
反攻东欧   东欧(今中东欧)各国   苏联胜利,兵临城下  
德国本土作战   德国东部   柏林沦陷,苏联红军与其他盟国军队会合,欧洲反法西斯战场取得全面胜利  

名将涌现

主要作战阶段 作战范围 结果
第一阶段   苏联西部工业区   苏联惨败,损失巨大,德军兵临莫斯科  
莫斯科战役   莫斯科街区及郊外   苏联胜利,德军再也无力发动较大规模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街区   苏联胜利,转守为攻,反法西斯战役的转折点  
反攻阶段   苏联被德军占领区域   苏联大获全胜,收复失地  
反攻东欧   东欧(今中东欧)各国   苏联胜利,兵临城下  
德国本土作战   德国东部   柏林沦陷,苏联红军与其他盟国军队会合,欧洲反法西斯战场取得全面胜利  

战争影响

资源武器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并和英国一道,参与对苏联极其危险的援助。苏联从西方盟国那里得到的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对苏联抗击德国作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某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苏德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但绝大部分苏联学者和其他人士对上述观点却嗤之以鼻,认为西方的全部援助只占到苏联生产的4%,西方史学界质疑这种统计方式是拿军援与苏产物资总值相比,西方的援助主要是帮助仅仅占苏联人口1/10的军人而不是整个苏联这个国家。即便如此,一些物资,比如罐头(副食)食品,车辆,部分稀有金属,高辛烷值油料,军用通讯器材,铁路海军等装备器材上西方的援助都占到了苏联战时生产的相当比例。 西方的援助保证了苏联可以更方便的集中资源生产诸如坦  克和火炮等军事装备。战争后期这些硬件设备帮助苏联以较小的代价,较高效的方式取得胜利。

不过不管争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没有苏联人民不顾一切的抵抗和牺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的。还有应该值得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有限的援助,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争时期团结和友谊的表现。

从另一个方面说,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援助显示了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同盟国击败德国的决心。瓦解了各个轴心国;动摇了中立国对德国的合作态度。德国的国际空间更遭到打压,东线的回旋余地变小,加速了德国的战败。

第二战场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一直敦促英国和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缓解苏联所受到的沉重压力,但都被美、英以各种借口所拒绝。1941年夏直到1944年,德军除了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和美英等国军队作战外,将自己的大部分部队和作战资源用于东线。俄国人对于吸收第二战场兵力有巨大贡献则是无庸置疑的。有些人认为迟至1944年5月苏德战场胜负已定的时候,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利益,才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从西线进攻德国,但西方史家的主流撰述和此并不相同,联军迟迟无法攻击法国是受到第厄普突袭战失败以及对登陆尚未准备好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同时盟军发动了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战役和诺曼底战役,有力的配合了苏联红军的东线战役,使德军在东线更加捉襟见肘。

此外,英国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一直同德国空军、海军作战。德军41年下半年就开始逐渐将东线德国空军撤回西欧和本土。随着43年北非和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加入,德国空军用于西线和本土防空的装备和损失要大大高于东线对苏作战。这些战斗是对东线苏联红军空军夺取东线制空权最直接支援。

战争消耗

世界影响

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

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统计数据并不一样。俄罗斯公布的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病而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被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亡916.48万,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

德国方面,二战德国总伤亡600万。投降前亡于战争中的德国士兵约有400万。1945年底,德国被划分为二区:东德人口为一千五百万、西德人口为三千五百万,合计5000万人口。 然而,在二战前:“德国8000万人口”是包括了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地区、波兰的波属西里西亚、波属但泽等区域的“德意志人口总数”。 单论“德国”的人口,是6600万。 按照战后人口的统计,德国在二战至少损失了1600多万人(其中军队死伤高达600多万,

对于苏联来说,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惊人的伤亡数据使得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诠释变为虽胜犹败。德国虽然在战争中最后失利,但其创造的艺术般的战争指挥才华,被后世广为尊敬。但是德国在占领区进行种族大屠杀等犯下的滔天罪行则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谴责。

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苏联出于正面宣传和维护领导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数字常有虚假。1941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发表讲话,宣布苏联红军开战4个月来共损失175多万人(死35万人,伤103万人,失踪37万人),杀伤了450万德军。这对己方和敌方损失都有了几倍的缩小和夸大。1946年1月,全苏人口统计时,因户籍混乱,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万人,包括军人750万。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宣布苏联共死亡700万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致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首次承认战时死亡 2000万人,却避而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查证档案后于1991年6月宣布了战时军人因战事死亡688万(作战伤亡共2335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苏俄人口从1917年的一亿三千万和1926年的一亿四千七百万增加到1939年初的一亿七千万,二战前夕,通过1939年9月开始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把国界向西推进了300到400公里,增加了2000多万人口,所以到1940年苏联人口达到了1.94亿,1946年的人口为1.67亿,绝对减少的数字为2700万。这就是苏联二战死亡2700万的数字由来)。

苏德战争双方历年损失数:

1941年:

德军损失90万人。其中死亡30万人。

苏联红军损失447万人。其中死亡80万人、被俘或失踪234万人。

1942年:

德军损失200万人。其中死亡50万人,被俘约10多万人。

苏联红军损失737万人。其中死亡174万人、被俘或失踪152万人。

1943年:

德军损失290万人。其中死亡70万人,被俘约20多万人。

苏联红军损失786万人。其中死亡194万人、失踪或被俘37万人。

1944年:

德军损失300多万人。其中死亡123万人,被俘约60多万人。

苏联红军损失688万人。其中死亡160万人、失踪或被俘17万人。

1945年:

德军损失300多万人。其中死亡107万人,被俘约70多万人。

苏联红军损失301万人。其中死亡  73万人、失踪或被俘7万人。

合计:德军(含党卫队)在苏德战争中损失累计约1300万。其中死亡381万人、被俘180万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后投降或受降的120多万德军)、伤病累计700多万人次。最终死亡人数为418万(含死亡的俘虏)。以上数据包括奥地利、苏台德地区、阿尔萨斯等地的德意志人。(注:另有资料显示停战前德军共有530万人被俘虏,其中在东线被俘250万人)。

苏联红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累计为2959.3万。其中死亡681.7万人、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病累计1832万人次。最终死亡人数为865.6万(含死亡的俘虏)。以上数据包括内务部队及、边防军等以及加入苏联红军作战序列的外国部队,也包括与德国的盟军作战所遭受的人员损失。

1941年兵力

德国 9,000,000人(包含盟国)

苏联17,000,000人

伤亡

德国3,950,344人阵亡,2,188,345人受伤,1,435,500人被俘,303,471人失踪

平民213,000人死亡

苏联5,097,552人阵亡,4,987,799人受伤,1,313,171人被俘,222,284人失踪

平民1,256,470人死亡

后世纪念

德意志帝国

阿道夫·希特勒,威廉·凯特尔,海因茨·古德里安,阿尔贝特·凯塞林,赫尔曼·霍特,京特·冯·克鲁格,冯·克莱斯特,恩斯特·布施,威廉·利斯特,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费多尔·冯·博克,瓦尔特·冯·赖歇瑙,威廉·里特尔·冯·李布,瓦尔特·莫德尔,格特·冯·伦德施泰特,格奥尔格·冯·库勒,埃里希·赫普纳,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黑尔姆特·魏德林,哥德哈德·海因里希,费迪南德·舍纳尔,汉斯-瓦伦丁·胡贝,卡尔-海因利希·冯·史图尔普纳格,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弗朗茨·里特尔·哈尔德,威廉·蒙克,汉斯。赛德曼,阿尔弗雷德·科勒尔,阿道夫·施特劳斯,亚历山大·勒尔,欧根·里特尔·冯·舒伯特,墨索里尼,乔瓦尼·梅塞,伊塔洛·加里巴尔迪,扬·安东内斯库,彼得·杜米特雷斯库,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内斯库,格奥尔基·阿拉莫斯库,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维果·帕维斯柯,奥古斯丁·蒙诺斯·简尼斯,古斯塔夫·亚尼,费伦茨·索姆巴泰伊。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约瑟夫·斯大林,伊万·科涅夫,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米哈伊尔·基尔波诺斯,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马基恩·波波夫,谢苗·铁木辛哥,费奥多尔·托尔布欣,亚历山大·瓦西列夫斯基,尼古拉·瓦图京,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格奥尔基·朱可夫,瓦西里·崔可夫,谢苗·布琼尼,尼基塔·赫鲁晓夫,列昂尼德·戈沃罗夫,安德烈·叶廖缅科,哈斯·阿斯拉诺夫,费多尔·托尔布欣,迪米特里·帕夫洛夫,艾云·奥克佳布里斯基,菲力普·彼得罗夫。

战争罪行

苏联胜利原因

为赢得这场战争,苏联人民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据统计,苏联共有超过2700万人伤亡,其中苏联红军部队累计死亡人数为1150万人左右,包含300万上下死亡的俘虏,其余1800多万伤亡为平民,全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

纳粹德国则因为与苏联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大量德军无法撤出苏德战场,甚至被大量歼灭,因而极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意大利的作战以及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最终德国的陆军主力在苏德战场被决定性的击败,东部防线也彻底被苏联突破,首都柏林被红军攻克。

纳粹德国武装力量在对苏战争中损失累计近1200万。其中死亡320多万人、被俘160万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后投降的120多万德军)。累计死亡人数为380万余人,含战时30万至57万死亡的俘虏。

战争期间苏联和美国、英国多次举行会议商讨战后世界方案,最终建立了雅尔塔体系以试图保障战后主要大国间和平。

战后,德国领土被苏联和美英法分区占领,并最终导致统一的德国被分割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国家。德国的经济也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使联邦德国得到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民主德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才得以恢复。

中、东欧各国,包括德国东部、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均受到了苏联红军不同程度的占领,但斯大林并未迅速要求当地共产党采取革命行动夺取政权。相反,斯大林满足于维持人民阵线和联合政府的形式鼓励当地共产党和其他资产阶级左翼党派联盟,以换取维持同资本主义大国间的反法西斯同盟关系。因此可以看到很多奇怪的现象,如罗马尼亚在1944年8月23日至1947年12月30日之间,共产党在君主制下和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但随着同西方关系恶化,苏联不再阻止中、东欧地区的共产党重建政权。 

同盟国对德国占领区进行了有计划的人口迁移。依照纳粹“生存空间”理论被迁入各个德国占领区的德国人,以及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苏联等领土内的德意志人口被迁移至奥地利和新的德国领土境内。

二战令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前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被彻底打垮,英国和法国也大伤元气。这使得美苏成为了对欧洲有支配性力量的大国。为了争夺对欧洲以及世界的控制权,美苏从战争期间的同盟走向了对抗,最终导致了冷战。

雄厚的人力物力

苏德战争的进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苏联可以被认为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最大的国家,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很多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假若没有苏联政府及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那这场世界性的战争的胜负尚很难判断。苏联的抵抗为英美等西方盟国发展军工业、增强武装力量、发展海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苏联在卫国战争后期,曾一度反攻德国,并解放德国东部,波兰,南斯拉夫等国,传播了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和理论。二战后,欧洲战场盟军会合线东部相继出现8个社会主义国家,后称东欧(今中东欧)八国。在此之后,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强大。

东欧(今中东欧)八国之后,在亚非拉相继出现了中国、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英等国的大力援助

1945年5月8日24时,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柏林郊区卡尔斯霍斯特举行。投降书从同年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由于时差原因,地处柏林以东的苏联当时已是5月9日凌晨,而在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国还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因此,美、英、法等国把5月8日定为“欧洲胜利日”,苏联则把5月9日定为“卫国战争胜利日”。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沿袭了这一传统。

2016年5月9日,俄罗斯莫斯科,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1周年阅兵式。[2]

2017年5月9日,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共有10001名官兵、114件武器装备以及72架飞机参与其中。

2020年5月9日,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向俄罗斯总统普京致电,祝贺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

拥有先进的作战理论

德国对苏联俘虏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虐待,并强迫苏联俘虏成为苦力为德国修建防御工事、运送货物,大量苏联战俘在被俘期间死亡,存活率很低。同时,在德军撤退时,对占领区实行了焦土政策以迟滞苏联红军的进攻,从而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巨大的死亡人数归因于若干因素,包括残酷镇压战俘和被捕的游击队员,苏联领土上的食物和医疗用品严重不足,以及多次战斗和使用焦土战术摧毁了农业用地,基础设施和整个城镇。

希特勒臭名昭著的军事命令包括要求德军部队处决任何抓到的苏联政委,以及俘虏红军士兵的轴心国部队经常在野外将他们处决或运往集中营,作为强迫劳工至死。此外,数百万苏联平民被德国占领军毫无理由的逮捕,并以同样的方式对待。

据估计,二战中共有525万至570万名苏军战俘被德军俘虏,其中225万至330万人死于纳粹集中营。这一数字占所有苏联被俘者总数的45%至57%,相比之下总数中被德军俘虏的23.1万名盟军囚犯中只有的8300人遇害,即占盟军俘虏总数的3.6%。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大约5%的苏联囚犯是犹太族人。

一些苏联公民叛逃或被德军胁迫到纳粹侵略者一边,加入东方营或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大多数加入者都是俄罗斯战俘。这些人主要被纳粹用于东部战线,但有些人被派去守卫诺曼底的海滩。投奔德国军队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1940年苏联吞并的西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公民。他们在德国专门组建的武装党卫队部队中作战。

苏联军方并没有针对平民目标的军事行动记录(但有针对政敌的警察行动记录);不过无疑基数庞大的普通苏联红军士兵里出于复仇主义或自私动机而犯下的战争罪行即使不是普遍存在的,也常常有证据被研究者挖掘出来。

苏联军事法庭的审判记录也证明大规模犯罪活动的存在。根据解密的苏联文件仅1945年前两个月就有4148名苏联官兵因为“对当地居民犯罪”被定罪,苏联当局对犯罪者组织了公开审判和公开处决。

苏联人民的战斗精神

苏联之所以能力挽狂澜,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主要有以下因素:

词条图册

1941年,苏联人口大约为1亿9300万。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2960万人。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达到了1136万人。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

苏联在军备研发中占上风,使得德军在战争初期就因为双方坦克性能的差距遭遇了T-34危机。苏联还拥有航空史上单产量最大的军用飞机伊尔-2攻击机、火箭炮喀秋莎和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等优秀装备。德军虽在战争中期研发了虎式坦克和MG42机枪等优秀装备相抗衡,但已无法挽回败局。

广阔的疆域为苏联抵抗德军侵略提供了战略纵深。苏联陆地面积为2227.4万平方公里,地跨11个时区。二战初期,虽然德军很快占领了欧洲各国,但却无法一口吞下庞大的苏联。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政府仍控制着2/3以上的国土。此外,严寒的天气也增加了德军的后勤压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