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存在四个族群,至于如何分组学界一直争执不休,前两个族群的语言已经灭绝。
高卢语:及分支南阿尔卑高卢语,加拉提亚语等,古时候遍布从法国到土耳其,从荷兰到意大利北部的广大地区。
凯尔特伊比利亚语:曾在阿拉贡和西班牙的其他地区使用。
盖尔亚支:包括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等。
布立亚吞支:包括威尔士语、布列塔尼语等。
一般这四族划归进两个阵营之下,但是有影响的分法有两种。第一种将高卢语和布立吞语放在一起,称作“P凯尔特语”,凯尔特伊比利亚语和盖尔语放在一起,称作“Q凯尔特语”。 P、Q语言之间的不同从“儿子”这个词就能看出来:P语言中为“map”,Q语言中为“mac”(发硬音K)。
另一种分法将盖尔语和布立吞语放在一起组成“海岛凯尔特语”,剩下的归为“大陆凯尔特语”。(这种分类认为Q和P音之间的变化是各个语言单独发生的)。此种分法的支持者也指出海岛凯尔特语内有普遍的变化,包括介词曲折变化和VSO的语序等。不过并没有人认为大陆凯尔特语支是从一个“原始大陆凯尔特语”衍生出来,这样分只是为了方便将非海岛凯尔特语的语言统统扫进其它一组而已。
此族下语言形态各异,但仍然有很多共同点。这些共性不一定是凯尔特语族独有的:
例:(威尔士语的子音软化交替)
y(冠词) + desg "桌子"(阴性名词) > y ddesg
y(冠词) + merch "女孩"(阴性名词) > y ferch
例:(威尔士语的子音鼻音交替)
yn "在" + Cymru "威尔士" > yng Nghymru
yn "在" + de "南方" > yn ne
例:(威尔士语的子音气化交替) ei "她的" + tad "父亲" > ei thad
例:(威尔士语)
i "为" + fe "他" > iddo fe
i "为" + hi "她" > iddi hi
i "为" + ni "我们" > inni
i "为" + nhw "他们" > iddyn nhw
(仅限于海岛凯尔特语言)
例:(威尔士语) Roddes i'r arian i ti gynnau.
直译:给予 我 钱 你 刚才
中译:我刚刚才给你钱同位语产生的属格构建
例:(威尔士语) beic "自行车" + y ferch "女孩" > beic y ferch "女孩的自行车"
canol "中心" + y dre "城镇" > canol y dre "城镇的中心" 两种阴阳性
有定冠词,但没有非定冠词
以20为单位计数
就语形方面,凯尔特语的名词与形容词与其上层语并无什么显著的改变,但相较于其他实存的印欧语言,海岛凯尔特语的动词就拥有一种独特且未解的特征:其动词的词形变化会随着该动词是否位于一个句子的绝对首位(海岛凯尔特语为动主宾即 VSO 语言)或该动词之前是否有一个动词前置质词而有所不同。这样的特色在古爱尔兰语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但在后来的苏格兰盖尔语和中古威尔士语里也有一些相同的例子。
位于句首的形式称为“独立型”(absolute),置于质词后的称为“连接型”(conjunct)。下面词形变化表以古爱尔兰语动词beirid“携带”的主动直述语气为例;连接型的部分由前置的质词ní“不”表现。
独立型 | 连接型 | |
第一人称单数 | biru "我携带" | ní biur "我不携带" |
第二人称单数 | biri "你携带" | ní bir "你不携带" |
第三人称单数 | beirid "他/她携带" | ní beir "他/她不携带" |
第一人称复数 | bermai "我们携带" | ní beram "我们不携带" |
第二人称复数 | beirthe "你们携带" | ní beirid "你们不携带" |
第三人称复数 | berait "他们携带" | ní berat "他们不携带" |
这样的区别在苏格兰盖尔语的未来式中仍然存在:
独立型 | 连接型 |
cuiridh "将要放" | cha chuir "将不要放" |
òlaidh "将要喝" | chan òl "将不要喝" |
ceannaichidh "将要买" | cha cheannaich "将不要买 |
在中古威尔士语里,这样的区别在一些以“X 发生,Y 不发生”形式的谚语中最常看到(Evans 1964: 119):
Pereid y rycheu, ny phara a'e goreu “犁沟留下了,但留下犁沟的人却已消逝”
Trenghit golut, ny threingk molut “财富会损毁,但声誉不会损毁”
Tyuit maban, ny thyf y gadachan “婴儿会长大,但他的襁褓不会长大”
Chwaryit mab noeth, ny chware mab newynawc “一个赤裸的男孩会玩耍,但一个饥饿的男孩却不会玩耍”
关于这种现象,以前由 Thurneysen(1946, 360 ff.)这些学者所提出的解释是认为独立型语尾乃派生自原始印欧语的“主要语尾”(primary endings,用在现在式及未来式),而连接型则派生自“辅助语尾”(secondary endings,用在过去式)。因此照这样的逻辑,古爱尔兰语的独立型beirid“他/她携带”乃追溯至 *bʰereti(相较于梵语的bharati“他/她携带”),而连接型的beir则需追溯至 *bʰeret (相较于梵语的a-bharat“他/她携带了”)。
但今日多数的凯尔特语言学者都比较同意 Cowgill(1975)的说法。后者根据 Pedersen(1913, 340 ff.)曾提出的想法,发现这种因独立型或连接型而有不同动词变化的独特现象的正解:一个发生在句中次要位置的附属质词。根据构拟的结果,这个附属质词在子音后是 *es,在元音后则为 *s。如果在句子中的第一个字是另一个质词,则附属质词 *(e)s 就会紧接在该质词之后,变成在动词之前;但如果这个动词是一个句子的第一个字,那么附属质词 *(e)s 就会紧接在在该动词之后。因此根据这个理论,古爱尔兰语的独立型beirid乃从原始凯尔特语的 *bereti-s 派生而来,而连接型的ní beir则是由 *nī-s bereti 派生来的。
这个附属质词 *(e)s 的真正意义还未确定。Cowgill 猜测它可能是 *esti "is"“是”的退化形,但 Schrijver(1994)则认为该附属质词乃由在高卢语中发现的另个质词 *eti "and then"“然后”派生来的。
大陆凯尔特语没有显现任何类似这种“独立型/连接型”的现象。但大陆凯尔特语言就跟其他印欧语言一样,只有主宾动和主动宾的字序,也因此这种“独立型/连接型”的特色大概只能在海岛凯尔特语这样拥有动主宾字序的语言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