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

冶金工程

目录导航

发展历程

冶金工程专业冶金工程专业(3)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冶金工程(080201)由钢铁冶金(080201)、有色金属冶金(080202)、冶金物理化学(080203)和冶金(080213W)四个专业合并而来[2]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冶金工程(080404)由原冶金工程(080201)和稀土工程(080211W)合并而来[5]

2020年2月,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冶金工程专业仍属于工学、材料类(0804),专业代码:080404[1]

培养目标

冶金工程冶金工程(3)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索质、创业精神、国际视野、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生产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材料应用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培养规格

  • 学制与学位

冶金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一般为140~190学分(含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 人才培养

冶金工程冶金工程(3)(1)掌握冶金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2)系统掌握冶金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质与使役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3)掌握冶金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各种材料的制备、性能检测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了解冶金工程专业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备设计材料和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根据工程应用选择材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5)了解与冶金工程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6)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冶金工程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达成,课程体系必须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约占20%;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约占20%,实战内容约占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约占35%。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材料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运用相应基本概念表述材料工程问题、设计与选择材料、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应包括学科的基础内容,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对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理论课程

  • 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知识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工具性知识、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知识、经济管理和环境保护类知识。

(1)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哲学、思想政治道德、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基本内容。

(2)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文献检索、科学研究方法论等基本内容。

(3)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以及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等基本内容。

(4)经济管理和环境保护类知识包括金融、财务、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 基础类课程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结构表征等知识领城。

(1)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结构、晶体缺陷、相结构与相图、非晶态结构与性能、固体表面与界面、材料的凝固与气相沉积、扩散与固态相变、烧结、变形与断裂、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以及材料概论等。

(2)材料工程基础知识包括流体流动基础、热量传递、传质过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产品设计、选材、制造加工成型以及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电工电子学等。

(3)物理化学知识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等。

  • 专业类课程

冶金工程专业课程包括传输原理、冶金原理或冶金热力学及动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现代冶金及材料实验研究方法、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冶金工程设计基础等内容。

实践教学

  •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分为以下3个类型:

(1)公共基础实验

主要包括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电子电工实验等。

(2)专业基础实验

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专业基础训练及综合实验。依据相应课程大纲,每门课程至少开设4个实验项目,且能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3)专业实验

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材料制备与性能综合实验等。要求开设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相关实验至少7项,同时完成至少1种材料的制备,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方计算—工艺方案设计—制备—相关性能测试及结构分析等全过程训练。

  • 课程设计

(1)机械零件设计

进行工程设计基本技能训练。

(2)材料制备装备设计

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设备设计训练。

(3)工厂工艺流程设计

针对至少1种材料生产工艺进行车间工艺流程设计。

  • 专业实习

实习是学生接触生产实际、接触企业的重要实践环节,各高校应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制定符合生产现场实际的实习大纲,让学生在实习中实践所学知识,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科研与教学结合最为密切的一个实践环节,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每位专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人数原则上每届不超过6人。选题应结合冶金工程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从科研任务中选择规模适当和相对独立的题目,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实战教学活动来进行。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 师资规模

(1)按一级学科专业培养的高校,专任教师不少于50人;按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高校,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

(2)生师比不高于18:1。

  • 师资结构

(1)年龄在55岁以下的教授及40岁以下的副教授分别占教授总数和副教授总数的比例应适宜,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高,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

(2)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50%,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85%。

(3)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0%,其中具有博土学位的不低于50%。

(4)85%以上的专业授课教师在其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冶金工程专业学历,具有冶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背景的教师人数比例不低于60%。

(5)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较高,专业领域分布合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学缘相同的教师比例原则上不高于50%,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可为专业发展所需的学科基础提供基本保障。

(6)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1)授课教师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科研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2)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工程背景;承担过科研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部分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3)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4)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

(5)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设施资源

  • 教学设施要求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实验室生均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5000元。

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需求。专业课程实验开设率应不低于90%,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例不低于60%;每个实验既要有足够的实验台套数,又要有较高的利用率。基础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2人;专业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3人;大仪器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8人。

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实验设备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保证学生使用。

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有足够数量、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能支持教学目标的达成。

生产实习要有具体的实习大纲、明确的实习内容和考核方法及标准。

实习带队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30%;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

  • 信息资源要求

配备各种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以及各种专业图书资料,师生能够方便地使用;阅读环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有保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以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

质量保障

  •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各高校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和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及社会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价。

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执行过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对毕业生做跟踪调查时,确保跟踪反馈信息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2)反馈样本数量应达到各专业当年毕业生总量的一定比率(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行制定),跟踪调研的时间和周期应有要求。

(3)在选择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象时,确保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应充分考虑地域分布、企业类型、岗位工种等差异。

(4)适当加强对优秀毕业生、创业学生、在单位做出特殊贡献的毕业生的调查。

(5)形成报告并且能够有效地指导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调整及完善。

  •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要求有监视和测量、数据分析以及改进活动。应根据各个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环节的评价结果以及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分析教育质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实施后的结果与信息转入新一轮的循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培养模式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冶金工程冶金工程(3)根据运用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应用型人才可划分为技能型、技术型和工程型。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体系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

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属于工程技术型人才,即高级应用型人才,应主动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服务。依据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科学内涵,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坚持“三定”原则,即定“向”在行业,定“性”在应用,定“点”在实践。依托冶金行业是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立足点,突出应用是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抓实实践教学环节是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因,为切实提高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坚持“三定”原则,通过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校企联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冶金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总结和提炼实践教学经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通过整合实验教学,夯实学生实践基础;通过综合性设计实验和增加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提髙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创新实践教学质量。在“新工”背景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冶金工程创新型人才,主动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 面向工程实践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卓越工程师要求来制订冶金工程的培养计划。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三方面。培养能在冶金行业开展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员。

(1)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按照卓越工程师要求来制订冶金工程的培养计划,以培养工程实践人才为出发点,制订的冶金工程培养计划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富于工程实践的工程科技人才。优化通识教育及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突出实践环节课程的设置,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设计及创新能力。开展拓展综合素质课程,强化培养人文社科知识等综合素质。

(2)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培养一批熟悉软件工程技术,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整体开发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冶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在实验教学环节上,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理论教学,有针对性地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及实习指导书的编写。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要求尽可能地来源于工程生产实际。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教学保障措施: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应该由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梯队组成,以教授、副教授和其他教师与管理人员为主,同时,聘请一部分来自于企业的高级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方面实行改革,创新采用“问题引导—讨论式”教学、“虚拟工厂”教学、“自主性开放式”仿真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以“问题”引导学生开放思维,通过讨论、分析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卓越工程师为导向,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 “一中心,三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ne center,three combination,(OCTC)”,是以培养学生为中心,采用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远程教学相结合,毕业设计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结合的模式。

(1)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注重教师的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实验内容,注重实验教学与学生科研培训的结合。利用材料科学工程学院在金属材料、冶金工程和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优势和特色,依托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打破过去实验随理论走的实验教学模式,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典型性、前沿性、实际工程运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2)课内教学与远程教学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①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授课质量。例如开发《有色冶金原理》和《有色冶金实验教学》微课课件( 网络版)。课堂内采用的《有色冶金原理》微课教学方式遵循精美、简洁、具体和生动的原则。②将充分利用校园网及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结合课程教学进度布置一些专门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实现讲授与自学的有机结合,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观念,并进行讨论,达到教学良性互动。

(3)毕业设计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学科紧扣冶金企业的需求,建设对应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学生可以根据本科生导师制或者通过大学生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参加有关方向的科研创新实验,早日接触到冶金工程学科发展的前言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创新素质。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6]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钢铁冶金、有色冶金领域可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在材料、化工、环境、机械工程等领域可从事与冶金学科相关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工作;在钢铁冶金、有色冶金生产企业可从事生产组织、技术经济、质量管理、环境安全、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在冶金研究、设计院所可从事科研开发、工厂设计、工艺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在高等院校可从事冶金实验教学工作;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可从事冶金教学工作。

开设院校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 ---- ---- ----
河北 河北科技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河南 郑州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 ----
山东 山东理工大学 ---- ---- ----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吕梁学院 ----
陕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 ----
内蒙古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 ----
辽宁 东北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科技学院 ----
吉林 长春师范大学 ---- ---- ----
黑龙江 佳木斯大学 ---- ---- ----
上海 上海大学 ---- ---- ----
江苏 苏州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安徽 安徽工业大学 马鞍山学院 ---- ----
江西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 ----
湖北 武汉科技大学 ---- ---- ----
湖南 中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 ----
重庆 重庆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 ----
四川 攀枝花学院 ---- ---- ----
贵州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 ----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 红河学院 文山学院 ----
广西 桂林理工大学 ---- ---- ----
甘肃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 ----
青海 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 ----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10月9日)

词条图册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 ---- ---- ----
河北 河北科技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河南 郑州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 ----
山东 山东理工大学 ---- ---- ----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吕梁学院 ----
陕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 ----
内蒙古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 ----
辽宁 东北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科技学院 ----
吉林 长春师范大学 ---- ---- ----
黑龙江 佳木斯大学 ---- ---- ----
上海 上海大学 ---- ---- ----
江苏 苏州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安徽 安徽工业大学 马鞍山学院 ---- ----
江西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 ----
湖北 武汉科技大学 ---- ---- ----
湖南 中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 ----
重庆 重庆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 ----
四川 攀枝花学院 ---- ---- ----
贵州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 ----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 红河学院 文山学院 ----
广西 桂林理工大学 ---- ---- ----
甘肃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 ----
青海 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 ----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10月9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