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艇

U艇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第一批在德国制造的潜艇建造于1850年,由由德国发明家威尔亨·鲍尔(Wilhelm Bauer)制造(生于1822年12月23日, 卒于1875年6月20日)。这项工程延续到1890年由诺登非厄特设计制为W1与W2潜艇。在1904年位于基尔的克鲁勃船坞厂完成了售予俄罗斯的潜艇;真正为德国海军制造的潜艇建造于1905年。

二战中的U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依仗性能先进的U型潜艇,在大西洋海域有效地攻击了盟军的商船队和护航船队。指挥德国潜艇的海军上将卡尔·邓尼兹发明了“狼群”战术,用6—12艘潜艇组成水下舰队,白天尾随护航队,黄昏时进入攻击阵位,夜晚钻入护航队中用直航鱼雷实施近程攻击。1940年10月,一个由12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就击沉了32艘舰船,而自己安然无恙。到1941年,德国用潜艇击沉盟军舰船的总数已达1150艘;到1942年上升到1600艘。1943年以后,由于盟军在舰艇、飞机上加装了反潜雷达,使舰船沉没数量降低了65%,到1944年只有200艘舰船被击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共建造潜艇1131艘,加上战前造的57艘,共1188艘。这些潜艇击沉了3500艘舰船,造成45000人死亡。到战争结束时,德国共有781艘潜艇被盟军击沉。

XXI型U艇

德国海军于1943年-1945年建造,共118艘,编号U2501-2531(第一批次,建造厂布洛姆福斯汉堡船厂),U2533-U2536(第二批次,建造厂布洛姆福斯汉堡船厂),U2538-U2546(第三批次,建造厂布洛姆福斯汉堡船厂),U2548(第四批次,建造厂布洛姆福斯汉堡船厂),U2551-U2552(第五批次,建造厂布洛姆福斯汉堡船厂),U3001-U3035(第六批次,建造厂AG威泽不来梅船厂),U3037-U2041(第七批次,建造厂AG威泽不来梅船厂),U3044(第八批次,建造厂AG威泽不来梅船厂),U3501-U3530(第九批次,建造厂希肖但泽船厂)。

性能:

乘员 57 人

艇长 76.7 米

艇宽 8米

水面最高航速(电动马达)17.9 节

水下最高航速(电动马达)17.2 节

水上航程 155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 56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 50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 6具

鱼雷总数 24枚

4 x 20 mm 机炮

历史:

在生产出来的119艘潜艇中,有113艘投入了使用。大战爆发之前,Walter和Germania Werft博士致力于一项通过对海水进行氧化处理以使潜艇发动机可以不依赖空气中的氧气工作的课题研究,这样一来潜艇就不需要频繁浮出水面。在实验艇XVII和XVIII建造完成后,许多项目都得以完成。然而该艇仍然得不到批量生产,事实上,三个重大缺陷已经暴露出来: 1、一艘XVIII型潜艇的造价,可建两艘VIIC型潜艇,2、对储水箱的性能所做的改进设计耗费太大,3、为了得到足够这些潜艇使用的氧化海水,需要做燃料的更新生产 。于是实验艇XVIII转而使用柴油发动机,这就产生了XXI型潜艇——在当时仍属先进的潜艇。它具备在那个时代显得极为惊人的水下航速,其精良的装备使得该艇可以无须接近海面即可发现并攻击目标。此外,它的鱼雷水压装填系统可在12分钟内装填6枚鱼雷!而在一艘典型的VIIC型潜艇上,需要10到20分钟才能装填一枚鱼雷。该型潜艇的另一个新颖之处在于它的建造方式,整个艇体分为9段在不同的工厂建造,然后在3个船坞内进行最后的合并总装,这样一来极大的缩短了建造周期。但是VII型潜艇的出现太晚了,它无法改变历史。

该型艇首艇于1944年5月12日下水,6月27日正式服役。两艘XXI型潜艇被派往加勒比海执行任务:Schnee的U - 2511号与Manseck的U - 3001号。其中U - 2511号违抗了命令并成功接近英国皇家海军诺福克号驱逐舰,在成功发射鱼雷后未被发现从而逃脱,战争结束后,这两艘XXI型潜艇得以返回母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