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峨口镇

中文名 代县峨口镇
行政区类型 乡镇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峨口镇,位于代县县城东南28公里,东、南界繁峙,西接聂营镇,北隔滹沱河,与枣林镇为邻,因驻峨口村,故名。
  1937年抗日初期为代县县政府驻地。解放初,属五区管辖,1953年建峨口乡,1958年属聂营公社,1961年成立公社,2002年改峨口镇,住峨口郝街。

地名来历

峨口地处平川,位于峨峪沟口,因村南山形象卧鹅,故初名鹅口,后以山取义,演变为峨口,清喜庆6年,被山洪冲割为东西两村,以峨河为界,按方位称为峨口西村和峨口东村。峨口西村又繁衍为郝街、峨西和楼街,习惯上统称峨口。

所辖村委会

郝街、楼街,峨西村、兴圣、富村下前街、富村麻黄村、富村下园村、富村下街、正下社、东下社、西下社、东滩上、上高陵、下高陵、南留属旧村、南留属新村、佛光庄、上木角,下木角、沟子、南井沟21个村委会

经济发展

全镇铁矿资源丰富.企业以采矿、冶炼、商贸和建筑、运输、饮食服务为主、农业主产玉米、水稻蔬菜、特产有辣椒、烟叶。

民俗文化

峨口挠阁以规模、行头、色彩及优美的舞姿而闻名。峨口挠阁不仅有各种古装戏剧人物的装扮,还有珍禽异兽、瓜果梨桃、高梁、玉米、大红辣椒拥簇身周。峨口的郝街、西村、楼街为代县挠阁发源地,据当地老人介绍,明朝末年已开始流行,后发展到聂营、阳明堡等地。旧时还有转阁、抬阁、车阁,近年已少见。

主要文化古迹

东西寺
  东西寺,位于峨口镇南峨峰顶上。占地数十亩,是代县最大寺院,也是五台山佛教建筑群之北边门户。
  寺分东寺、西寺。东寺称白云寺,西寺称文殊寺。二寺东西毗邻,依山面水,气势雄伟。
  白云寺分内外两院。内院北大殿五间,进深三间,五殿有廊。东西配殿各五间,有廊。外院有过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山门三间。整个建筑,用材粗大,建造精细,是一处建筑布局宏伟,彩绘较细的古典建筑群。
  崇庆寺钟楼
  崇庆寺,位于峨口镇西留属村,钟楼为崇庆寺很有价值的建筑,公元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经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代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庆寺,创建年代不详。主要建筑有元代建筑特点。寺庙东西长六十七米,南北宽八十米,内有戏台五间,东配房五间,西配房五间,二层二檐钟楼一座,戏台两侧为东西山门。其余为民国年间建的房子。
  钟楼,二层二檐,十字歇山顶四铺作单下昂斗拱,耍头为蚂蚱形,衬方头为云形,下檐椽部分有卷刹。二层檐柱直立向内收,四周围栅栏。灰色筒板瓦盖顶。
  钟楼上悬有“金大定二十二年”铸的铁钟一口,重达万斤。铭文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现为西留属学校占用。
  普 照 寺
  文殊寺,前有山门三间,左右设钟鼓楼二楼均为二层重檐,山门设屏风,入门建有东西配殿各四间。正北为大雄宝殿五间,歇山顶、有廊。东西均有傍门。后院东西三面各有一二层单檐楼房五间,后檐有抱厦一间。
  普照寺
  位于峨口镇正下社村堡子中,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经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座北向南,总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四十米,南北八十五米。
  庙内有正殿三间,悬山顶、有廊子。正殿东西各有配殿三间,硬山顶,砖木结构。堡外有古戏台三间,雕工精细,美观大方。西配殿是老爷殿,殿内有关公的塑像,还有关公一生的故事壁画。正殿内是如来佛、弥勒佛。屋顶均以青灰筒板瓦盖板。正殿屋脊上有走兽、仙人。
  寺院内保存有石碑七通。殿屋较完整。
  重修普照寺碑文中有:“至正四年……”、“皇明嘉靖七年岁在戊子应钟月中瀚吉旦刻铭立石”“大明万历二十二年岁次甲午冬孟月上旬立”等字样。
 寺院内还有大柏树一株。古老参天。此寺庙是代县重点古建之一,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洪 济 寺
  洪济寺,位于峨口镇下木角村东,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经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济寺,座北向南,有东西山门,中间为座南向北的舞台三间。寺为一进二院,中设过殿。后院正殿为三间,硬山顶,五铺作双下昂,殿内新塑三世佛,有阿难、加叶、韦陀、护法,大殿东西两璧满画三国演义壁画。正殿西侧有“纯阳宫”三间,硬山顶,顶棚、门窗玻璃嵌装,透明华丽,内塑吕洞宾像。正殿东侧是东配殿三间,新塑伽蓝,达摩祖师。
  正殿前有经幢一通,高一米,直径四十五厘米,棱形直立,上刻“嘉靖三十四年立”字样。底座为伏莲花瓣,盖顶为仰莲座。
  中殿为关帝庙,地藏王。殿为前后,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殿前有石碑二通。
  关帝庙东侧有龙王庙三间,并有近代壁画,殿内新塑雨师爷、龙母、大龙王、二龙王、三龙王、四龙王、五龙王、还有凤凰龙王。龙王庙东侧有禅房四间。寺院西侧有禅房九间。
  关帝庙前原有大柏树、大松树。
  洪济寺创建于北魏,明清都有较大重修。后院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清代都做过重修。
  .洪济寺
  洪济寺,位于峨口镇下木角村东。
  座北向南,有东西山门,中间为座南向北的舞台三间。寺为一进二院,中设过殿。后院正殿为三间,硬山顶,五铺作双下昂,殿内新塑三世佛,有阿难、加叶、韦陀、护法,大殿东西两璧满画三国演义壁画。正殿西侧有“纯阳宫”三间,硬山顶,顶棚、门窗玻璃嵌装,透明华丽,内塑吕洞宾像。正殿东侧是东配殿三间,新塑伽蓝,达摩祖师。
  正殿前有经幢一通,高一米,直径四十五厘米,棱形直立,上刻“嘉靖三十四年立”字样。底座为伏莲花瓣,盖顶为仰莲座。
中殿为关帝庙,地藏王。殿为前后,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殿前有石碑二通。
  关帝庙东侧有龙王庙三间,并有近代壁画,殿内新塑雨师爷、龙母、大龙王、二龙王、三龙王、四龙王、五龙王、还有凤凰龙王。龙王庙东侧有禅房四间。寺院西侧有禅房九间。
  关帝庙前原有大柏树、大松树。
  洪济寺创建于北魏,明清都有较大重修。后院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清代都做过重修。

峨口挠阁

峨口镇,位于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县东南部。峨门挠阁就是以峨口为中心,流传在代县雁门关内外一种特殊的“百戏杂艺”。 “挠阁”为亚北方言,“挠”,意即“抬起、举高”;“阁”有“仙阁”“女孩儿”两层意思。峨口挠阁融表演、舞蹈、音乐、美术、体育于一体,是当地春节文娱活动中最流行、最火暴、最受观众喜欢的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是古代州正月十五:“ 闹元宵”的重要文艺活动,并传承至今。没有“闹元宵”就没有“挠阁”。
  峨口挠阁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突出表现了淳朴的民俗民风。在保持传统娱乐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喜庆气氛的渲染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挠阁由乐队与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的乐器有鼓、唢呐、笙等。表演队伍一般由60架(组)生右挠阁组成,每架(组)2人,由一壮汉和一小孩组成,特殊架(组)为3人。小演员都是从村中选出的漂亮、机灵的五六岁的孩童,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身着鲜艳的古代戏剧服装,被父兄用宽布带牢牢缚在挠阁架子上,个个化枝招展,裙裾飞扬,扮相可人。他们被体魄健壮的成年男子挠在肩上。
  列队表演时,背缚挠阁架子的壮汉,在婉转悠扬的民间器乐的伴奏下,脚下用力,气沉丹田,以腰为轴,扭动大胯,把握重心,张弛有度地扭动,并遵照指挥不时变化队形。舞步时而沉稳轻缓,时而碎步疾走,时而左右穿梭,时而前后挪动,如凤凰展翅,似蛟龙游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壮汉们整齐划一、酣畅淋漓的表演,充分显示山新时代农民的潇洒与自信。挠阁架上的小孩则依下而壮汉给的力度,甩动水衲,或上下,或左右,或轻柔,或奔放,个个顾盼生辉,娉婷婀娜,如仙女下凡,似神仙显灵,令人百看不厌。
  峨口挠阁的扮相除了《杨家将》《红楼梦》(《西游记》(《白蛇传》《梁祝》等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外,还常常配有一个丑角顽童。他住一个特制的铁架子上,可以不受音乐节拍的限制而自由发挥,或接二连三地翻跟头,或用掸子嬉戏其他小演员。他的扮相率真,滑稽可爱,令人忍俊不禁,成为人们竞相观看的一个亮点。
  这些有幸被选上的小演员,俗称“登挠阁”,意即登高望远,吉星高照,四季平安。他们往往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全家人都引以为荣。所以表演时,全家出动,前呼后拥,十分热闹。
  峨口挠阁的相关制品分四大类:1、挠阁架:(铁制):大人挠的架子,高1.3米左右;小孩蹬的架子,高0.9米左右,分坐架、站架、活架3类。2、挠阁架上的装饰物:花草、鸟兽、刀剑等木、布制品(民国前人部分为纸筋制品)。花团锦簇的挠阁架子,均以民间艺人的手工艺术品精心装饰,或鸟兽,或花卉,或果树,或高粱玉米,或大红辣椒,无不精致华艳,引人注目。3、表演服饰:大人服饰主要有猪嘴鞋、无领圆口大衫(清代)、大裆彩裤,整齐划一、朴素大方;小孩服饰一般为戏剧服饰,色彩斑斓、五彩缤纷。4、伴奏乐器分为打击类、吹奏类、拉弹类三人类别。打击类主要是鼓、铙、锣、碰铃等。吹奏类主要是唢呐、笙、笛子。拉弹类主要是大胡、二胡等。在峨口挠阁伴奏的这些乐器中,最主要的是鼓、唢呐和笙。
  峨口挠阁的表演内容古老而传统,表演形式特殊而别致,表演道具原始而浑朴。当原始奔放的乐曲响起时,下面的壮汉迈开粗犷沉稳的舞步,上面的小演员也随之翩翩起舞。在亢奋热闹的音乐声中,小孩与壮汉舞为一体,演员的情绪与音乐的节奏融为一体;挠阁的表演内容、观众的永久期盼与天神的意旨浑然—体。
  唐贞观版《代州志》中已有“挠阁”的记载。峨口佛光寺《雪山盛会碑记》记载有挠阁表演。万历版《代州志·杂艺》、光绪版《代州志·杂艺》均有记载。《代县志》(1988年版)称:“峨口的郝街、西村、楼街为本县挠阁发源地,后发展到聂营、阳明馕等地。近年已少见。”代县史志工作者通过追溯研究和考证峨口挠阁的历史,发现总结了峨口挠阁经历的六个历史时期。一是,原始社会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树源生态的生发期;二是,汉代至南北朝无伴奏表演到器乐和舞蹈“相和”的转型期;三是,隋唐至民国的表演、服饰、伴奏相配套的成熟期;四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初期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五是,“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六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后的弘扬发展期。1985年,罗继婵丌始对其进行整理;1995年,李润召组织数村艺人立团活动;2001年,李敢峰组建领导组,挖掘整理拓展从艺队伍,购置装备、整理套路,率众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人型文艺表演活动。
  峨口挠阁自汉代形成以来,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1、与春节民俗文艺活动相互依赖;2、 渲泄丰收喜悦和人生企盼的情感特征,展现出一种原始、奔放的野性美。3、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的互动性;4、它的腔道,源于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胡调,是胡汉民族交融的实证。千年不变的六种表演套路具有强烈的民族杂居地域性特征,也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缩影。
  峨几挠阁是雁门关内外的优秀民间艺术,它承载着汉代“百戏杂艺”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有巢氏时期的文化生活、劳动技艺及价值趋向。它被山西文化界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它形象而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州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精神企盼。发掘、抢救、保护峨口挠阁,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 民族史化事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峨口挠阁被公布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