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斯·杨颂斯

马里斯·杨颂斯

中文名 马里斯·扬颂斯
性别
出生日期 1943年1月14日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扬颂斯1943年1月14日出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父亲是著名的指挥家、小提琴家阿尔维德·扬颂斯,母亲伊赖达·扬颂斯(Iraida Jansons)是犹太女中音歌唱家,曾为里加歌剧院的首席歌手。扬颂斯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并在里加歌剧院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1946年他的父亲获得国际指挥比赛第二名,而被前苏联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选中作为其在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助理。1956年举家迁往列宁格勒,扬颂斯自此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指挥专业。1969年以优异成绩研究生毕业的扬颂斯,得到了去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Vienna)留学的机会。在留学期间,他在维也纳师从汉斯·斯瓦洛夫斯基(Hans Swarowsky)和奥斯特拉切尔(Karl Österreicher),同时在萨尔兹堡,他又有幸得到指挥大师卡拉扬的点拨,并被卡拉扬选为柏林爱乐乐团的助理。

 1973年,担任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副首席指挥的职位,并担任穆拉文斯基的助理。在此期间,扬颂斯不但深受穆拉文斯基的影响,而且也随同穆拉文斯基进行了多次世界巡演。在穆拉文斯基逝世后,扬颂斯仍然与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现改名为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与穆拉文斯基的接班人尤里·特米尔卡诺夫合作密切。

 据今日音乐musictoday报道,扬颂斯先后领导过奥斯陆爱乐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以及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作为客席指挥,他与世界上几乎所有一流的交响乐团有过合作,并深受乐手和乐迷的喜爱。扬颂斯曾与多个乐团灌录了相当数量的高质量唱片,还曾三度执棒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

1996年4月25日,扬颂斯曾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在奥斯陆指挥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最后一幕时,心脏病突发,倒在了指挥台上。此后,他曾因身体原因,多次取消演出。最近的一次是,因身体欠佳,取消了今年夏天萨尔兹堡音乐节的演出。

人物逝世

2019年12月1日,据外媒报道,拉脱维亚指挥大师马里斯·扬颂斯(Mariss Jansons)于11月30日晚因急性心力衰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

指挥生涯

  1973年,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副首席指挥,兼穆拉文斯基助理;

  1979年~2000年,奥斯陆爱乐乐团音乐总监;

  1992年~1997年,伦敦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

  1997年~2004年,匹斯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2003年至今,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2004年至今,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

经典音乐会

  1994年柏林森林音乐会“狂想曲与舞曲之夜”

  2001年欧洲圣城音乐会(2001年5月1日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伊兰大教堂)

  2002年柏林森林音乐会“世界返场曲之夜”

  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出23首曲目为历届之最)

  2007年教皇本笃十六世音乐会(2007年10月27日于梵蒂冈,保罗六世音乐大厅,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2009年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成立60周年纪念音乐会:阿诺德·勋伯格《古雷之歌》(2009年10月22日、23日于慕尼黑,嘉斯台爱乐大厅)

  

获奖经历

1981:第10届挪威格莱美奖最佳古典专辑——杨松斯指挥奥斯陆爱乐乐团录制 爱德华·格里格(3CDs)(1982年春颁奖)1986:圣哈佛德奖章(St. Hallvardsmedaljen)(挪威奥斯陆市最高荣誉)1989:荷兰爱迪生奖——杨松斯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现为:圣彼得堡爱乐乐团)《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1990:第19届挪威格莱美奖最佳古典专辑——杨松斯指挥奥斯陆爱乐乐团录制《马勒第二交响曲》,Chandos(1991年春颁奖)1991:挪威Anders Jahres文化奖1992:荷兰路易斯特大奖——杨松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赫克托·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1993:第22届挪威格莱美奖最佳管弦乐作品——杨松斯指挥奥斯陆爱乐乐团录制《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Truls Mørk大提琴),EMI(1994年春颁奖)1995:第24届挪威格莱美奖最佳管弦乐作品——杨松斯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录制《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协奏曲>;》(Truls Mørk大提琴)(1996年春颁奖)1995:挪威哈拉尔德五世国王授予杨松斯挪威王国皇家荣誉勋章(Commander with Star)(挪威王国授予外籍人士的最高荣誉)1996:获得“EMI年度艺术家”大奖。1999:德国古典回声大奖(ECHO Klassik)年度最佳协奏曲(录音)——杨松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库特·威尔:第二交响曲& 小提琴协奏曲& 歌剧<;马哈哥尼城的兴衰>;组曲》(弗兰克·彼得·齐默尔曼小提琴)。1999:德国古典回声大奖(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响乐(录音)——杨松斯指挥伦敦爱乐乐团《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2002:德国古典回声大奖(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响乐(录音)——杨松斯指挥匹斯堡交响乐团《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2003:柏林爱乐乐团“汉斯·冯·彪罗”奖章。2003:德国古典回声大奖(ECHO Klassik)年度最佳协奏曲(录音)——杨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尼古拉·齐奈德小提琴)2004:获得英国皇家爱乐协会的“年度指挥”称号。2004:留声机年度最佳协奏曲——杨松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格里格、舒曼钢琴协奏曲(Grieg / Schumann - Piano Concertos)》,钢琴:Leif Ove Andsnes,Live Recording EMI。2004:古斯塔夫·马勒Toblacher Komponierhäuschen国际唱片奖最佳新录唱片——杨松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马勒第六交响曲》录制: 伦敦巴比肯音乐厅2002.11(LSO live 0038 (2CD))。2005:第48届格莱美奖最佳古典音乐专辑提名。2005:第48届格莱美奖最佳交响乐团演出提名——杨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出肖斯塔科维奇第13交响曲,EMI Classics。2005:第48届格莱美奖最佳交响乐团演出——杨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出肖斯塔科维奇第13交响曲,EMI Classics。(2006年2月颁奖)2006:戛纳MIDEM古典音乐奖年度艺术家。2006:拉脱维亚共和国三星二等勋章(拉脱维亚共和国最高荣誉)(2006年5月)2006:德国古典回声大奖(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响乐(录音)——杨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出肖斯塔科维奇第13交响曲(2006年10月22日于慕尼黑嘉斯台爱乐大厅颁奖)。2006:法国《音乐世界》(Le Monde de la Musique)年度最佳奖——《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10CDs)杨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匹斯堡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EMI Classics 3 65 300 2,2006年。(2006年11月18日于柏林博物馆颁奖)2006:德国唱片评论年度最佳录音(German Record Critics' Award)——《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10CDs)杨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匹斯堡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EMI Classics 3 65 300 2,2006年。(2006年11月18日于柏林博物馆颁奖)2007:戛纳MIDEM古典音乐奖最佳交响乐作品和最佳录音——《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10CDs)杨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匹斯堡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EMI Classics 0946 365300 24,2006年。2007:德国古典回声大奖(ECHO Klassik)年度最佳指挥家(《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EMI Classics 0946 365300 24)。2007:英国BBC音乐杂志最佳管弦乐团——杨松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RCO Live 2006。2007:奥地利维也纳市荣誉金质奖章(Golden Medal of Honor in the City of Vienna)2007:德国巴伐利亚州荣誉勋章2007:“波罗的海之星”(Baltijas Zvaigzne)国际奖章2007:欧洲基金会("Pro Europa" Foundation)欧洲指挥奖2008:戛纳MIDEM古典音乐奖最佳歌剧DVD——杨松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出肖斯塔科维奇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于荷兰歌剧院,马丁·库赛(Martin Kušej)导演Opus Arte OA 0965 D,2006年。2008:德国古典回声大奖(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响乐(录音)——杨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录制《贝拉·巴托克<;乐队协奏曲> & <;神奇的满大人>;组曲& 莫里斯·拉威尔<;达夫尼与克罗埃>;》- SONY BMG2009:奥地利共和国科学与艺术荣誉十字勋章2010:德国古典回声大奖(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响乐(录音)——杨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录制《安东·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BR-Klassik 2010:第53届格莱美奖最佳古典音乐专辑提名——杨松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录制《安东·布鲁克纳第三& 四交响曲》,RCO Live(Producer & Mastering Engineer:Everett Porter)。2010:第53届格莱美奖最佳交响乐团演出提名——杨松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出《安东·布鲁克纳第三& 四交响曲》,RCO Live。2010:巴伐利亚马克西米兰科学与艺术勋章(Bavarian Maximilian Order for Science and the Arts)(2010年10月)2011:留声机年度最佳合唱作品提名——杨松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德沃夏克:<;安魂曲>&<;第八交响曲>;》(RCO Live),独唱:Krassimira Stoyanova,Mihoko Fujimura,Klaus Florian Vogt,Thomas Quasthoff,合唱团:维也纳合唱团。2011:德国《歌剧世界》(Opernwelt)杂志“年度最佳指挥”——杨松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出柴可夫斯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2011年6月-7月于荷兰歌剧院,Stefan Herheim导演,独唱:Olga Savova,Krassimira Stoyanova,Elena Maximova,Nina Romanova,Andrej Dunaev,Bo Skovhus,Mikhail Petrenko,Guy de Mey,Roger Smeets,Peter Arink,Richard Prada,合唱团:荷兰歌剧院合唱团。(Opernwelt 4.Oct P96) 经典唱片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奥斯陆爱乐乐团(1988年,2006年,Chandos)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交响曲及钢琴协奏曲全集: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钢琴:米哈伊尔·鲁迪(2002年,EMI)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等(2006年,EMI)奥托里诺·雷斯皮基《罗马的松树》&;《罗马的喷泉》&;《罗马的节日》:奥斯陆爱乐乐团(1996年,EMI)耶安·西贝柳斯《卡雷利亚组曲》&;《芬兰颂》&;《第一交响曲》:奥斯陆爱乐乐团(1996年,EMI)《世界返场曲》:奥斯陆爱乐乐团(2000年,EMI)贝拉·巴托克《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作的音乐》&;《乐队协奏曲》:奥斯陆爱乐乐团(2001年,EMI)古斯塔夫·马勒《第六交响曲“悲剧”》:伦敦交响乐团(2003年,LSO Live)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04年,RCO Live)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阿诺德·勋伯格《升华之夜》: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2004年,SONY)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维也纳爱乐乐团(2006年,DG)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06年,RCO Live)古斯塔夫·马勒《第六交响曲“悲剧”》&;汉斯·维尔纳·亨策《塞巴斯蒂安之梦》(首演):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06年,RCO Live)弗朗西斯·普朗克《荣耀颂》&;阿尔图尔·奥涅格《第三交响曲“礼拜”》: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06年,RCO Live)古斯塔夫·马勒《第一交响曲“提坦”》: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07年,RCO Live)贝拉·巴托克《乐队协奏曲》&;《神奇的满大人(音乐会组曲)》& 莫里斯·拉威尔《达夫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2007年,SONY)克劳德·德彪西《大海》&;亨利·杜蒂耶《树之梦小提琴协奏曲》&;莫里斯·拉威尔 《圆舞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小提琴:Dmitry Sitkovetsky (2008年,RCO Live)理查·施特劳斯《唐璜》&;《阿尔卑斯山交响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08年,RCO Live)古斯塔夫·马勒《第五交响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08年,RCO Live)古斯塔夫·马勒《第七交响曲》: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2009年,BR-Klassic)约瑟夫·海顿《第100交响曲“军队”》&;《交响协奏曲》&;《第104交响曲“伦敦”》: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2009年,SONY)安东·德沃夏克《安魂曲》&;《第八交响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10年,RCO Live)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2010年,BR-Klassic)古斯塔夫·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10年,RCO Live)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10年,RCO Live)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组曲》&;《梯尔的恶作剧》&;《最后四支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成立60周年专辑CD6):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女高音:Anja Harteros(2010年,BR Klassic)古斯塔夫·马勒《第一交响曲“提坦”》: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2011年,BR-Klassic)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2011年,BR-Klassic)古斯塔夫·马勒《第三交响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11年,RCO Live)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乐队协奏曲》&;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第三交响曲“夜之歌”》&;亚历山大·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2011年,BR-Klassic) 相关网站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荷兰语:Koninklijk Concertgebouworkest):[[1]]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德语: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2]]维也纳爱乐乐团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德语:Wiener Philharmoniker):[[3]]柏林爱乐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德语:Berliner Philharmoniker):[[4]]挪威奥斯陆爱乐乐团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挪威语:Oslo-Filharmonien):[[5]]匹斯堡交响乐团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6]]伦敦爱乐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历年指挥

1930-1950
▪ 1939: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1: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2: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3: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4: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5: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6: 约瑟夫·克里普斯 ▪ 1947: 约瑟夫·克里普斯 ▪ 1948: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9: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50: 克来门斯·克劳斯


1951-1960
▪ 1951: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52: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53: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54: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55: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56: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57: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58: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59: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0: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1961-1970
▪ 1961: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2: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3: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4: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5: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6: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7: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8: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9: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0: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1971-1980
▪ 1971: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2: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3: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4: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5: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6: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7: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8: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9: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80: 洛林·马泽尔


1981-1990
▪ 1981: 洛林·马泽尔 ▪ 1982: 洛林·马泽尔 ▪ 1983: 洛林·马泽尔
▪ 1984: 洛林·马泽尔 ▪ 1985: 洛林·马泽尔 ▪ 1986: 洛林·马泽尔
▪ 1987: 赫伯特·冯·卡拉扬 ▪ 1988: 克劳迪奥·阿巴多 ▪ 1989: 卡洛斯·克莱伯
▪ 1990: 祖宾·梅塔


1991-2000
▪ 1991: 克劳迪奥·阿巴多 ▪ 1992: 卡洛斯·克莱伯 ▪ 1993: 里卡多·穆蒂
▪ 1994: 洛林·马泽尔 ▪ 1995: 祖宾·梅塔 ▪ 1996: 洛林·马泽尔
▪ 1997: 里卡多·穆蒂 ▪ 1998: 祖宾·梅塔 ▪ 1999: 洛林·马泽尔
▪ 2000: 里卡多·穆蒂


2001-2010
▪ 2001: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 ▪ 2002: 小泽征尔 ▪ 2003: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
▪ 2004: 里卡多·穆蒂 ▪ 2005: 洛林·马泽尔 ▪ 2006:马里斯·扬颂斯
▪ 2007: 祖宾·梅塔 ▪ 2008: 乔治·普莱特 ▪ 2009: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 2010: 乔治·普莱特


2011-
▪ 2011: 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 ▪ 2012:马里斯·扬颂斯


词条图册

1930-1950
▪ 1939: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1: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2: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3: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4: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5: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6: 约瑟夫·克里普斯 ▪ 1947: 约瑟夫·克里普斯 ▪ 1948: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49: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50: 克来门斯·克劳斯


1951-1960
▪ 1951: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52: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53: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54: 克来门斯·克劳斯 ▪ 1955: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56: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57: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58: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59: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0: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1961-1970
▪ 1961: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2: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3: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4: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5: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6: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7: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8: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69: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0: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1971-1980
▪ 1971: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2: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3: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4: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5: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6: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7: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8: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79: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80: 洛林·马泽尔


1981-1990
▪ 1981: 洛林·马泽尔 ▪ 1982: 洛林·马泽尔 ▪ 1983: 洛林·马泽尔
▪ 1984: 洛林·马泽尔 ▪ 1985: 洛林·马泽尔 ▪ 1986: 洛林·马泽尔
▪ 1987: 赫伯特·冯·卡拉扬 ▪ 1988: 克劳迪奥·阿巴多 ▪ 1989: 卡洛斯·克莱伯
▪ 1990: 祖宾·梅塔


1991-2000
▪ 1991: 克劳迪奥·阿巴多 ▪ 1992: 卡洛斯·克莱伯 ▪ 1993: 里卡多·穆蒂
▪ 1994: 洛林·马泽尔 ▪ 1995: 祖宾·梅塔 ▪ 1996: 洛林·马泽尔
▪ 1997: 里卡多·穆蒂 ▪ 1998: 祖宾·梅塔 ▪ 1999: 洛林·马泽尔
▪ 2000: 里卡多·穆蒂


2001-2010
▪ 2001: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 ▪ 2002: 小泽征尔 ▪ 2003: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
▪ 2004: 里卡多·穆蒂 ▪ 2005: 洛林·马泽尔 ▪ 2006:马里斯·扬颂斯
▪ 2007: 祖宾·梅塔 ▪ 2008: 乔治·普莱特 ▪ 2009: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 2010: 乔治·普莱特


2011-
▪ 2011: 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 ▪ 2012:马里斯·扬颂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