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野河

窟野河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目录:1.概况2.流域概况3.水文特征(1)年径流量(2)空间分布(3)径流特点(4)泥沙及冰情4.灌溉设施

概况

      窟野河,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南部伊克昭盟沙漠地区,称乌兰木伦河,最大支流悖牛川河源于伊克昭盟东胜县内,两河在陕西神木县城以北的房子塔相汇合,以下称为窟野河。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于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全河长242.0公里,流域面积8706.0平方公里,河道比降3.44‰。陕西境内河长159.0公里,流域面积4865.7平方公里,河道比降4.28‰。[1]

流域特点

窟野河窟野河       窟野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神木县城以上为沙丘和流沙覆盖区,地处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地面平坦,起伏不大。神木县城以下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覆盖,地面破碎,为沟谷纵模的梁峁地形,植被缺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河口段为土石山区,河流切割基岩,坡陡岸高,支流短少。

        河谷中一般有三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1~5米,为冲积沙、沙质粘土组成的堆积阶地;二级阶地高出河床10~20米,为基座阶地,残存于局部地方;三级阶地高出河床40~50米,为剥蚀阶地。

        全河河道平均比降3.44‰,其中房子塔到河口段的比降为4.28‰,乌兰木伦河的平均比降为2.83‰,悖牛川河道平均比降2.43‰。根据河道特征,可把窟野河分为三段:

       房子塔—神木段,河谷宽广,河床以碎砾泥沙为主,缺乏岩岸,平均10.46公里河长有一处浅滩。

       神木—沙头上段,河床较平坦宽展,以泥沙质为主,岩岸与土岸相间,沿岸平地较多,平均4.32公里河长有险滩一处。

       沙头上—沙峁头段,河床平缓,为泥沙质及碎砾组成,曲折多弯,滩险较多,平均1.73公里河长有险滩一处。

        窟野河水系结构简单,干流略呈“丫”字型,其中窟野河为直线型河流,两岸支流短小,最长支流不足42公里。西南岸有较大支流12条,东北岸有较大支流9条,略为不对称。

      乌兰木伦河,全长132.5公里,流域面积为3837.27平方公里,陕西境内河长36.5公里,流域面积770平方公里。较大的支流有两条:石灰沟,河长20公里,流域面积327.2平方公里,河道比降8.81‰;朱盖沟,河长29公里,流域面积177.0平方公里,河道比降8.57‰。

       悖牛川河全长87.5公里,流域面积2276.65平方公里,陕西境内河长36.7公里,流域面积721平方公里。与乌兰木伦河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内蒙古新庙以北为季节性河流,其长度约占全河的1/2。较大的支流有两条:郁河长21.0公里,流域面积147.8平方公里;大板兔川长29.05公里,流域面积238.3平方公里,河道比降8.24‰。[1]

水文特征

年径流量

       窟野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7.59亿立米,约占全省年径流总量的1.72%,年平均径流深88.7毫米,年均流量24.1立米/秒(温家川站)。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约占径流总量的70.3%(温家川站),地下水补给占年径流总量的29.7%。[1]

空间分布

       由于流域内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径流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神木以上集水面积占全流域的84%,而年径流量占72%,神木—温家川区间集水面积占15.6%,而年径流量却占28%。从径流模数看,神木以上为2.49升/秒·平方公里,神木以下区间为4.35升/秒·平方公里。从房子塔到入黄河口,径流深在100毫米以上,最多可达150毫米,为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径流深值最高的地区。可见窟野河的径流主要来自中、下游,这与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及暴雨中心有关。

        牛川径流量较乌兰木伦河丰富。乌兰木伦河集水面积占流域的44.3%,径流量只占24%,牛川集水面积占17.7%,径流量却占到12.0%。从径流模数看,乌兰木伦河为1.47升/秒·平方公里,牛川为1.84升/秒·平方公里。[1]

径流特点

        窟野河径流一般以夏季最大,秋季略大于春季,以冬季最小。房子塔以下夏季径流占年径流的36.6%~38.7%,秋季占28%,春季占24%,冬季占11%。悖牛川径流分配最不均匀,夏季占52%,冬季只占3.7%。乌兰木伦河径流分配较均匀,夏季占32.8%,秋季占29.7%,春季占30.0%,冬季也占7%,这与沙地的调节作用有关。

        窟野河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其原因在于地处暴雨中心,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因此径流的年际变化也大。径流的变差系数Cv值0.40~0.45,最大年与最小年的比值一般在3~5之间,最大年变率为1.63~1.84,最小年变率为0.38~0.48。据温家川站19年实测资料统计,有4年为丰水年,5年为平水年,10年为枯水年。1955~1958年、1962~1963年连续4年、2年出现枯水年群,都不仅说明窟野河径流的年际变化大,而且径流量偏枯。

        窟野河洪枯流量的变幅也很大。神木站枯水只有0.4立方米/秒,1959年8月3—4日,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9800立方米/秒,1976年8月2日,神木站流量为13800立米/秒。从洪峰流量的年变幅看,王道恒塔站1961年最大洪峰流量8440立方米/秒,1965年仅有41.8立方米/秒,相差200多倍。1977年7月23日~25日,神木普降特大暴雨,高家堡、沙峁等地24小时降水量达400多毫米,山洪暴发,造成公路、电讯、广播大部中断,破坏榆府公路71公里,水淹推漫农田面积达40.6万亩。[1]

泥沙及冰情

       窟野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各测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30~180公斤/立方米,温家川站实测最大日含沙量达1700公斤/立方米(1958年7月10日)。温家川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333亿吨,占黄河陕县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的8.3%,相当于陕西省多年平均输沙量的14.3%。泥沙含量的总趋势是自上游向下游增加。王道恒塔站以上输沙模数为8800吨/平方公里·年,到温家川出口站达16000吨/平方公里·年,其中王—神间为12381吨/平方公里·年,神—温间猛增至45286吨/平方公里·年。所以窟野河下游成为陕西省及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窟野河泥沙的季节变化相当极端。温家川站6~9月输沙量占年输沙总量的98.4%,1954年7月12日,一天的输沙量达1.12亿吨,占该河该年输沙量的41%,而12月~2月,河流输沙量为0.1%。

        窟野河主流位于北纬38°22′~39°30′,每年都有较长时间的封冻期。神木站平均开始结冰日期10月31日,封冻日期11月31日,解冻日期3月5日,结冰时间长达64天,最大冰厚有0.88米。[1]

灌溉设施

       早在明代,神木县在窟野河流域修筑了贺家渠,引泗支河水灌溉神木县呼家圪台、贺家坡620亩土地。在清代,又修筑了温家渠,灌溉温家川、贺家川等土地573亩。

      解放后,在窟野河上进行了大量水利工程建设,改造了老灌溉渠道,使沿河川道土地灌溉面积达到7.5万亩。

       一云渠,长25公里多,在神木县城上游王渠引窟野河水,止于郭家塔,灌溉两岸土地。

       二云渠,长36公里多,从杨家坪以下引窟野河水,此灌渠一直延伸到窟野河入黄河口,灌溉两岸土地。[1]

地方政策

2018年4月1日,黄河流域实行禁渔期制度,规定了窟野河区域禁渔期是从每年的4月1日12时至6月30日12时,禁渔的禁止作业类型包括了钓具在内的所有捕捞作业,也就是说,在黄河禁渔期间钓鱼也是不允许的,这一点和伏季休渔制度不同。[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