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此井是宋代狄青将军驻防在望仙坡时挖掘的。也有说法认为,双孖井是民国初年才挖的。相传无论雨季旱季,井水都清澈充足,是当时友爱路、人民路一带居民生活用水供应较为重要的地点。二十世纪80年代,由于南宁城市建设的需要,修建人民路,将此井填埋了。之后市政府于双孖井旧址附近修建雕塑以示纪念。2004年被列入南宁市文物保护点,但实际上是已经消失的文保点。很多南宁人还经常怀念它,每每说到那地方时,都以“双孖井”代替。
双孖井时隔29年重见天日(4)南宁市民钟家余就住在人民路边上,从没有搬离过。
2013年4月1日上午,他家门口的人防地下工程工地上,突然传来挖掘机铁齿挖到硬物的“咔咔”声,他从自家楼上习惯性地往工地上看,只见一堆黄土中间,出现了一口井的形状。
“是真正的双孖井!那个位置肯定没有错,我小时就在井边玩,不会记错的。”钟家余很兴奋,他立即致电本报记者。
人民友爱路口处福莱阁商厦前,有一组“双孖井”的雕塑景观,但老南宁都知道,这不是水井的真正所在。水井原先的位置,距离人民友爱路口有十几米的距离。上世纪80年代,南宁市修建人民路,将水井掩埋。
记者看到,这口井露出了1米多高的井座,井口最大直径约2米。井壁里层用青砖垒砌,外壁包了铁皮,从被挖掘机勾破的地方可以看到,中间是类似混凝土的东西。
倾向于原址保护
记者采访时发现,双孖井虽然名气很大,但文字记载却非常少,仅有的几处,也都是寥寥几字而已。
关于双孖井的由来,有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称此井为宋代武将狄青所挖。狄青曾在邕州驻防,双孖井当时的位置为邕州的北门。也有说法认为,双孖井是民国初年才挖的。
围绕这双孖井,还有许多故事。钟家余说,他小时候,看到有人往井里投铜钱,为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井里养了鲤鱼,以防人投毒。
水井有多深?蓝桥华说,上世纪60年代曾有人投井,事后消防队抽干水,吊人下去冲洗。“那时候看得比较确切,井深约有10米。”他说,原来双孖井的位置刚好是一个坡,修路时坡度放缓,井也被截掉了一部分,剩下的估计还有四五米。
南宁市博物馆联系了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物科,之后要求工地暂停这一区域的施工,等待研究具体的保护方案。“我们最倾向于原址保护。如果不行的话,看还能不能有其他的办法。”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物科的蓝科长说。[1]
确认
这就是已消失29年的双孖井
记者先联系了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物科,工作人员立即帮记者联系了南宁市博物馆。很快,南宁市博物馆卢敏生副馆长和工作人员来到了现场,可他们一时无法确定眼前的这口井是不是双孖井。
“双孖井在2004年被列入南宁市文物保护点,但实际上是已经消失的文保点。我们也只是听说过它,具体位置在哪里并不清楚,也从来没见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卢敏生说。
记者叫来了钟家余,他很肯定眼前就是双孖井。“原来的人民路只有现在一半宽,井在路中间,路从两边走。”他说。
市民马先生也住附近,他过来给钟家余作证:“原先水井还要高一些,修路时被锯掉了一部分。”
住在人民路北二里的黄女士,隔着马路也能准确指出双孖井所在的位置——正和工地挖出的位置相同。
为什么水井外面包有铁皮和混凝土,三人都解释不清楚。他们说,被挖出的这部分原先埋在地下,以前看不见。
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黄云忠说,“混凝土”其实好解释,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洋灰”,前几年在朝阳溪里挖出两个“混凝土地堡”,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东西。
通过进一步的走访,南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初步确定,此井就是双孖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