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五色丝

拴五色丝

中文名 拴五色丝
语出 汉代应助《风俗通义》
目录导航

拴五色丝

记载

为什么五彩丝线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在 东晋 葛洪的《 抱朴子》中又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源于我国古代的 五行观念。另外,可能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 汉书·地理志》记越人“文身断发,以辟饺龙之害”。晋人 刘义庆《 世说》等书,记以五色丝缠绕粽子,以投入江中,为蚊龙所惮。虽系传说,却透出了一丝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另外还有其他佩饰之物。 比如,《 太平御览》引《 风俗通义》佚文:“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条达,即彩色织丝带,亦与五色丝相行。又有佩赡赊以辟兵之俗(此俗久已失传,仅《 太平御览》中有记载)。这些习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好玩的香囊等饰物。如《东京梦华录))记北宋 开封过 端午要购,“百索、艾(多年生草木板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内服可做止血剂,又供灸法上用。也叫艾篙或蕲艾)花、银样鼓儿花”。是佩戴饰物。《武林旧事》记 南宋 杭州时赐予后妃诸臣:“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诞佩带。”清《 帝京岁时纪胜》:“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是在端午制小人形(由古代 艾人发展而来)、粽子、蒜头、五毒、巷虎等形的小香囊佩戴。《 清嘉录》中记有另一种健人:“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古代帽子上系在领下的带子)、 钟铃诸状,骑人 于虎,极精细,缀小钗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为之者,供妇人插鬃,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妇女也于髻上戴艾,插石榴花朵,既可驱邪,又兼装饰。

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取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代表色,火色为红,土色为黄,木色为蓝,金色为白,水色为黑,合五色线系为一条线缕。在 大悲心陀罗尼经内有记载, 观世音菩萨告诉 大梵天王说:「先诵持此咒五遍,并取白、篮、黑、红、黄五色线,合成一条绳索,再诵大悲咒二十一遍,每诵一次作一个结,共结成二十一个结,将之系于颈项,有不可思议的神妙功效。」五色线,又作五色綖。大日经疏日:「当用五如来真言,各持一色,然后以成办诸事真言总加持之。五色綖者,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信、进、念、定、慧五法,以此五法贯摄一切教门。」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其他说法

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

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 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陕西风俗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 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 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代,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