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003年分两次走完红军长征路,2005年完成了180厘米高、25000厘米长的《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的创作,并于当年九月下旬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展出,温州日报首先在第一版作了整版报导、北京日报亦在第一版作了半版的专题介绍,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美术报及许多省市的报纸与电视台都纷纷报导,温州电视台各频道、北京电视台均多次作专题报导,诚可谓反响巨大。2010年·太原中秋国庆当代名家书画拍卖会上以2200万元的天价落锤,被誉为“王者拍品”。 2004年由《美术报》收入《浙江国画百家》。 2006年,中国国土资源报的孙洪悦先生又以记者访谈的形式采访了全国“六位作家、画家谈长征精神”,陈洙龙先生就是其中两画家之一,温州日报也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再一次作了介绍。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评,陈洙龙先生是一位“理论、技法皆精的画家。” 当代杰出的教育家、雕塑家、画家、十大美术评论家之一的杨成寅老教授在评论他的作品时说:“给中国当代山水画坛带来的一股清新的空气。” 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党组书记、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蔡若虹先生在给他的信中评他的画说:“作品的标题与众不同,很好、很新、很贴切、很出色;说明你的思想与文学根底都雄厚。” 著名画家、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江苏美术馆的吴国亭老先生在看了他的工笔山水《绿云无尽》后,在其专着《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一书中撰评说:“立意布局皆新警”,还说:“以有限表现无限,以一当万使,构思可谓落想不凡。” 中国美协理事、原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高而颐先生评论他的《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时就以“妙手丹青二万五,壮美河山入画图”为题,文中论述了叁个方面的“壮”,叁个方面的“美”。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陈洙龙先生已过花甲之年多矣,现仍笔耕不已,著书作画,真个是“非病不休”也,肯定也将是“非老不息”乎。作画则画心中想画的画,写书则写心中想写的对造化和历代大师的心和迹之感受、心得。
甲申 一岁 6月(古历5月初十申时)出生于浙江温州 1957年 丁酉 十四岁 9月考入温州二中就读。 1960年 庚子 十七岁 9月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即现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1963年 癸卯 二十岁 因种种原因而停学 当年9月重又就读于温州工艺美术学校 1965年 乙巳 二十二岁 7月毕业,任教于温州工艺美术学校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1980年 庚申 叁十七岁 10月《雁荡小品》两幅参加省美展 1981年 辛酉 叁十八岁 第一篇专业文章《中国各科目之最初探》在《美术业务》发表 1982年 壬戌 叁十九岁 工笔山水《大观园图》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600厘米长的青绿长卷山水《雁荡山图》赴日展出并被日本收藏 巨幅《雁荡曙色》参加浙江省山水画展 1983年 癸亥 四十岁 《四季红楼》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4年 甲子 四十一岁 《雁荡春意》《雁荡秋色》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论文《董源<龙宿郊民图>的构图处理》在《新美术》发表 论文《自然美与中国山水画》参加浙江美学学会《自然美研讨会》 1985年 乙丑 四十二岁 《雁荡胜境图》《雁荡烟云》《龙湫飞瀑》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阳朔即景》在《富春江》画报发表 论文《董源<龙宿郊民图>的构图处理由《造型艺术研究》转载 《雁荡千佛峰》《雁荡含珠峰》《雁荡合掌峰》《雁荡超云峰》《雁荡美女梳妆》《雁荡龙湫道中》六幅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入《速写纪游》一书 温州工艺美术学校恢复 , 任校长兼教务长 1986年 丙寅 四十叁岁 《瓯江春晖》《苏州风光》(四条屏)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双龙松》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雁荡奇峰》在《富春江》画报发表 论文《中国山水画的形与神》被编入论文集《造型艺术美学》 1987年 丁卯 四十四岁 《楠溪秀色》《四大名楼》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8年 戊辰 四十五岁 任第五届温州市政协委员 《黄山双龙松》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八月,调温州工大,主办美术专业 1989年 己巳 四十六岁 《雁荡胜境》(中堂)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绿云无尽》参加《中国当代工笔山水画展览》并获《金叉奖>>》。 1992年 壬申 四十九岁 工笔山水《南湖胜迹》参加浙江省纪念《讲话》50周年展览 1993年 癸酉 五十岁 调温州大学任教,后任温州大学艺术系主任 《绿云无尽》被吴国亭老师收入《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深得老师称许。 1995年 乙亥 五十二岁 《陈洙龙画集》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1999年 己卯 五十六岁 《张大千画语录图释》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朱屺瞻画语录图释》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怎样画山水》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1年 辛巳 五十八岁 《山水画画法》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2003年 癸未 六十岁 中国书画名家图解《龚 贤》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名家图解《芥子园》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名家图解《张大千》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名家图解《朱屺瞻》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山水画技法要点答问》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系列 之 《陈洙龙作品选集》 2004年 甲申 六十一岁 被《美术报》编入《浙江中国画百家》 2005年 乙酉 六十二岁 《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局部)腊子口》等六幅被编入《2005书画叁十强画集》 2006年 丙戌 六十叁岁 《秋日春潮》等四幅作品发表于《书画经济第1期》 《千家万户绿中藏》等五幅作品发表于《艺术与繁荣》杂志第3期 2007年 丁亥 六十四岁 《绝顶平天一小斋》等五幅作品发表于《画苑》杂志第7期 《银瀑飞虹》等两幅作品发表于《画苑》杂志第9期 《太白峰》等两幅作品发表于《画苑》杂志第10期 《上山下山入山谷》等两幅作品发表于《画苑》杂志第11期 2008年 戉子 六十五岁 2月至7月为准备北京画展创作了丈六疋(504×193厘米)的巨幅山水: 《中华大地》 《江山如此多娇》 《天下黄河一壶收》 《万里长江天下雄》 丈二疋对开(184×145厘米)的: 《中华江山铁铸成》 《浙东飞雨》 《雨亦奇》 《江上好山开画屏》 八尺(240×25厘米)山水: 《武夷青龙瀑》 《大龙湫》及一批四尺、四尺对开、叁尺及四尺叁开的山水画,后因故画展未成 2009年 己丑 六十六岁 3月 《当代名家大典》编入了《雨溟溟》、《绿云无尽》、《中华山河铁铸成》、《江上好山》、《智者乐水》、《晴溪曜银》等六幅山水画作品 9月 《中国水墨60年》收入了他的《瑞霭\濛濛》、《元雾殷殷》、《雾中溪谷》、《飞瀑如泻》、《黄梅雨后》、《江山如此多娇》、《绝顶一茆茨》七幅及他的简介 《海派书画》2009年第4期以两个版面发表了他的《神仙境》、《江上好山》、《轻烟漠漠》、《飞瀑如泻》、《轻烟》和泼墨山水《云山泼墨》六幅作品 2010年 庚寅 六十七岁 3月 中国历代画论《山水画语录类选》再版 4月 《世界知识画报》,自第34页至第39页发表了《瀑布松杉》《南湖胜迹》等十一幅工笔、写意及泼墨作品 4月 中国文化出版社以个照与作品在《名家墨迹》画集作为封面、封底发表 6月 北京盛世翰墨书画院主编的《巅峰艺术》发表了《闾阎曲曲》、《雨意》、《白练飞》、《危壁覆苍苔》、《春雾》、《新意》、《壶口激浪》、《若飞》等八幅整山水画和《陈洙龙艺术简历》共5版作品 8月《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在北大方印务公司开印成书 9月《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参加由“北京国墨天香书画院”主办的在山西太原山西文联大厦展出的“2010中秋国庆当代名家书画作品展” 并轰动了太原,媒体采访不绝。 9月22日“太原晚报”第10版刊发了记者冯铮的《行程二万五,细绘“长征”图》。为题的评论 “山西晚报”第13版刊发了“名家书画齐聚龙城” 的短评 ,就是以《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为主。 9月22日“山西晚报”第13版刊发了以《名家书画齐聚龙城》为题的报导,同样是以《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为主。 9月22日“太原日报”要闻版刊发了以《当代名家书画精品在龙并展出》为题,副题即《250米巨作再现红军长征路》 9月24日《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在山西太原拍出了贰仟贰佰万元的高价,振惊了媒体。
陈洙龙在师古人、师造化上很下了几十年的苦功,并又在“创”字上很下功夫,一直为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早在一九九五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十大美评家的杨成寅老先生在《陈洙龙画集》的前言里就说:“……洙龙先生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决不只是继承了山水画的传统,我感到最可宝贵的,是洙龙先生给中国当代山水画坛带来的一股清新的空气。” 一九九七年,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党组书记、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蔡若虹先生在给他的信中评他的画说:“作品的标题与众不同,很好、很新、很贴切、很出色;说明你的思想与文学根底都雄厚。” 著名画家、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江苏美术馆的吴国亭老先生在看了他的工笔山水《绿云无尽》后,在其专着《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一书中撰评说:“立意布局皆新警”,还说:“以有限表现无限,以一当万使,构思可谓落想不凡。” 中国美协理事、原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高而颐先生评论他的《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时就以“妙手丹青二万五,壮美河山入画图”为题,文中论述了叁个方面的“壮”,叁个方面的“美”。 《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在北京展出时,原全国政协秘书长沙里同志在看完此画后题写了“铁流二万五千里,壮丽河山今更美。”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国家一级画家蔡景楷将军在看完此画后题写了“二万五千,世有宏篇。赤子素手,拳拳巨构。” 中央美术学院翟欣建教授看完此画后题下了“高山仰止”四字,实是褒扬至极。 北京某博物馆书画院院长看了《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后,在请他吃饭时说:“我今天为什么一定要请您吃饭呢?因为我看了这幅画后,实在是非常佩服,这幅画画得好,特别是里面的一些部分,实在就是名画。……” 从上述评论,足可说明陈洙龙的山水画、特别是在“创新”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不仅刻苦地、勤奋地作画,并且还异常地努力研究中国历代的画法、画史、画理、画论,写出了十来种中国山水画专着,这在当今的画坛尤为难得。他的画室里就写了一幅“隐居精学”,以为座右铭,他也确实是这样在做,一天到晚不是画画,就是读书,或者写书,再不然也就是同年轻一些的朋友外出写生,向自然造化索取作画的新意、新趣、新布局、新技巧、新理法。 他是一位画家。能中国画、西方绘画、艺术介剖、中国画理论,能书善画,尤擅山水画,确是一位绘画艺术家。 他深好中国画理论,著述颇丰。 着有《怎样画山水画》、《山水画画法》、《山水画技法要点答问》、《张大千画语录图释》、《朱屺瞻画语录图释》、〔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芥子园画传》 〕、与女儿陈旭合作编著了〔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龚贤》、编写了〔 中国历代画论《山水画语录类选》 〕、历代画家《山水题画诗类选》。 撰写的专业论文有:《中国各科目之最初探》、《董源<龙宿郊民图>的构图处理》》、《中国山水画的形与神》、《素描“六调子”浅说》、《中国山水画初步》、《论中国画的创新》、《美学与雁荡山景区的旅游建设》、《论中国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美与中国山水画》、《论张大千的画及收藏价值》。 人物评论:《逸气四溢之范》、《德艺周厚的孟庆江》、《全才大师吴国亭》、《画作 撼人有华章》、《师恩友情如山似水》、《师恩友情如山似水》等等。 因此,他又是一位中国画史论家、美评家。 他是一位教授,在学校里,因任系主任,除组织教学外,还教授多门课程,教山水画、教素描、教速写、教白描装饰山水、教介剖、教人体课,教中国美术史,自编了《中国美术史讲义》;教中国绘画史,自编了《中国绘画史讲义》;教中国工艺美术史,自编了《中国工艺美术史讲义》;他常说:“作为教师,决不能做误人子弟的事,否则就是最大的犯罪。” 所以,无论教什么课,总是极为认真地备课、讲课,也因此均深获学生好评,常有课完时竟使学生不自禁地热烈鼓掌,这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大有的情况。所以说他又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教师,一位名符其实的艺术教育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陈洙龙已近古稀之年,现仍笔耕不已,著书、作画,真个是“非病不休”也,肯定也将是“非老不息”乎。他说:“作画则画心中想画的画,写书则写心中想写的对造化和历代大师的心和迹之感受、心得,写利于后人的书。” 他一直孜孜不倦地醉心于“我画”,故在山水画方面做出了他自己特有的风貌与贡献。 他不光勤于作画,还勤于研究画理、画论,所以他写出了狠多的绘画专着。 但毕竟还应该说是一个画家,一个颇有成就的画家,他究竟毕业于正规的美术学校,懂得广采博取的绘画至理,所以他才不懈地探索中外绘画的异同,吸取古、今、中、外的绘画精髓,将之融合到自己的山水画中。 他为了研求笔墨、布局的变化,又在小斗方、小册页上反复挥写、探索,画了一批小画。他的老师、中国美院吴永良教授看后备加赞赏;他的老同学、国家一级美术师、北影的邵瑞刚先生看后更是到处称赞、赞不绝口。 对于传统、写生、创作、创新,他就主张必须要全面紧抓。他说:“没有传统技法,就不是中国画;不写生,就不能“创”作;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立足之地。” 将古人的技法在写生中消化,在创作时,再将消化过的传统技法不断地试探着变为自己的风貌,在这试探的变法过程中,他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就是坚持着,按古人的画论结合实际,不断地探索着、实践着。所以他又有一句话,叫做:“为人多从人,为画须从己。” 故对于自己画画是执着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孜孜不倦地、不断地上下探索、左右追求。 他读了那么多书,又写出了那么多书。且又教了二十多年的中国美术史,故对上下五千年中国绘画的发展了如指掌,又是他常说的:“读史而知过去,知过去方能知现在,知现在必会知将来。否则,就将如盲者夜行,瞎涂乱抹一气。” 他在著作中论学画、论传统、论造化、论创作、论创新。 论,他认为“一个画者,若光会画几笔,不知史、不知理、不知论、不知古、不知今、不知画道、不知为人,就不是一个画家,而只能说是一个画匠。前人如顾恺之、王维、荆浩、郭熙、黄公望、唐寅、文征明、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近代如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等,他们都是一个大画家,而更是一个知史、知法、知理、知论的文人、诗人、正人、达人。” 论造化,师古人之迹,更要师古人之心。师古人之心,就是向自然造化学习,拜真山真水为师,行万里路,“搜尽奇峰”,,这有两个方面。一是游山玩水,饱游饫看,默记心中以奏作画时“昔日游览地,都上画图来” 之神效。二是“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摹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 亦即对景写生,这是一举多得之事,即练了笔墨功夫,在真山水的美态媚姿的激发下,又可获佳作佳构。更为以后的创作收集了素材,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论创作,那就是创造出“自己”的作品,而决不是东搬西凑的“拼”画。要“创”,那首先就需要有丰富的阅历,要有万里之行的生活基础,然后才能在坚实的传统功夫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论创新,这“创”也是全面之“创”,要创新树法、创新石法、创新笔法、创新墨法、创新章法等等,然而,若无传统的树法、石法、笔法、墨法、章法,何来创新,那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陈洙龙先生正是这样在不断追求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境界。对于自己的追 求,他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取“我自岿然不动”之志。因此他在山水画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的《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才在山西太原拍出了贰仟贰佰万元的高价,震惊了媒体。
古人云:“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无论是画风、画貌、画情、画意、画格皆为此理,此真万古不易之理也。 人之良心,是无价的。人心坏了,当然就是一个“坏”人无疑。 说“良心值多少钱一斤” 的人,其人品必然低劣。人品低劣,为事必恶,为画必俗,时有“媚”品,实亦欺世之作也。 为论在理、在道、在品、在格、在德、在行。 为画在情、在意、在气、在韵、在境,在若谷之心胸。 为文在理,为艺在理,为人更在品、格、道、德、理、仁、意、念中。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也。 为人必须要具铮铮之铁骨,正直为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画出铮铮之画, 铁骨之画。 为人必须具有铮铮之傲骨,然万不可有一丝半点的傲气,须知“叁人行, 必有我师” ,古人云:“谦受益” 是也。 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是万万要不得的,那是“井底之蛙”,实乃最为可悲、可叹又可怜的小人之态。 天下永远没有第一,因为各人有各人的长处、特点,各人有各人的短处与不足及不知,连孔子都说,天下事有牛毛那么多,他却仅知一腿,更何况常人乎。 中国画应全面地继承传统,即:师古人,首先是师古人之心,再也必须要 师古人之迹,然后还必须要“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这样才能“水到渠成”而真正地创出自己的新风、新貌而立足于美术之林。 于山水画,乃吾毕生之事业,予取“非病不休,非老不息”之决心。 于中国山水画之创新,予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决不做“不 肖子孙”,也不做“笨子孙”,但也决不瞎创乱新。 山水画的创新,决不能瞎创乱新,“瞎创乱新”决不是创新。 笔与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功夫,又是至高无上的功夫,中国画用笔自原始社会开始,就知道了线、点、面结合的作画原理。 中国画的用笔有线,如工笔画、特别是李公麟以后的白描,就是讲究线条的变化,而后发展成铁线、高古游丝等十八描法; 中国画的用笔有点,如山水画里的点苔,且“点”还特别难用,北宋的董源、现代的黄宾虹先生就是把“点”用活了,用神了,确是用得妙极了; 中国画的用笔有面,历代山水画里的“远山”不就是“面” 画的典型吗?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不就是“面”画的又一典型吗?现代的张大千不也是“面”画的典型吗? 唯“线”为笔论,这是极其偏面的、狭隘的、甚或是别有用心的误人之谈。 庸碌一生,难以为人。“鸟过留声,人过留名。”否则虚来人世一生也,虚生也。 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胸藏万里江山。 具千丘万壑之胸怀者,方为真画者也。 无情无意之画,无异于无魂人之躯壳。 画,不能似印刷品,似印刷品的画乃工艺品,则“媚”矣、俗极矣,欺世之“画”也。 画,万不能有匠气,有匠气则俗矣。 画,要具至大、至正、至刚之气,否则即属小气、邪气、闺阁气、脂粉气矣。 画有境,境在万卷书中,境在万里路上。 画有境,境在画中,却更在画外。 画有境,境在诗、在文、在道、在理、在心、在性、在情、在意、在气、 在韵、境在人生之正道。 画贵有意,意在空处、意在虚处、意在白处,意在诗中、意在文中、意在 万卷书中、意在万里路上,意在人生修为,意在人生德行,意在人生之正 道。 人生百年一瞬间,无所作为最堪悲。人生务须自立高标,并终生为之奋斗、拼搏,只有这样,即使无大成,亦必有小就;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无所事事而使瞬间人生永不泯没。 不破万卷书,为人缺涵养;不行万里路,为事乏思路,为画不知山外有山,画风画貌无变而无化也。 只有襟怀坦荡、豁达大度、目光远大、挚着追求、痴于探究的人,才能事业成功,只有事业成功的人,才是永生的。 别人的讥讽、妒言和打击,别人的成就,都应使之成为鞭策自己的动力,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直至最高层乃至登峰造极, 只有这样,方不朽于永远。 金钱、地位、职称、职位,皆身外之物,人亡皆亡。唯具深奥之学养,博大之识见,宽阔之胸怀,真才实学而使事业成功,才真正是永不消逝的荣光。 老已至矣,唯有作画、读书、著书立说以了一生,方不负此一生也。
陈洙龙少年时代就喜欢涂涂画画,在读小学的时候,一下课就在地上捡一块“泥灰碇”在地上画画。所以在温州二中初中毕业后就报考了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后因当时的学校领导粗心地、极不负责地把他的籍贯当成住址,迫使他去“老老实实地参加农业生产。” 但是他又不是农村来的,无“农业生产”可参加,回到温州市后,找了半年的工作而无着,结果又考进了温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经班主任叶玉昶老师和吴永良老师的推荐,留校任教,先是任吴永良老师的人物课助教,在叶玉昶老师和吴永良老师无微不至的、方方面面的关心指导下,各方面进步较大,工作比较顺利。但刚工作了一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1980年后才又拿起了画笔,第一张创作《大观园》画好后因老同学池长尧的推荐而顺利地被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独幅画出版了,反映狠好,据说当时的社长还指着画中的“秋爽斋” 说这个地方就是他家住的……。 此后,出版社的稿约不断,后来还扩展到其他好几家出版社。这对当时的画家,可以说是很大的好事、喜事。 1985年,温州工艺美术学校恢复了,先是筹备,很忙,后又任校长兼教务 长,全面主管学校的一切工作,全身心地扑在学校工作上,但因稿约较多,仍抓紧时间画画,出版了很多画。 1988年八月,调温州工大工作,筹办、负责美术专业的一切工作。且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 1993年的春天,对他的人生和艺术来说也是一亇“春天”。一天,温州大学艺术系主任马亦钊来找,要他调温州大学,他欣然答应了,很快就调了过去,协助马亦钊先生办好艺术系。 2000年夏天,他提早四年退休了。退休后,即构思《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 图》的创作。读了很多有关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书,理清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径。于2001年8月登上西北去的火车开始了“红军长征路”之行,一路上画了很多的水墨写生和速写,2003年10月再次“红军长征”路之行,这次是自井冈山至赤水。归后即画《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的铅笔小稿。2004年 7月开始绘制25000厘米长、180厘米高的巨幅长卷山水《二万五千里壮丽山河图》,至2005年7月完成。9月24日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展出,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美术报纷纷报导,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