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作者 岑参
作品名称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作品出处 全唐诗
目录导航

原文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岑参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枊,相见也依依。

注释

①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

②宛似:好象。归:回到家里。前两句说,我过去曾经在这地方居住过,今日重来,好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般。

③可怜:可爱。

④依依:形容柳树对人依依惜别的情态。后两句说,长在汾河边上娇娜可爱的柳树,也好似对我现出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怀。

赏析

古人写诗,写景写情,都要求写“真景物”、“真感情”。运用形象思维,把“真景物”、“真感情”,交织在一起,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岑参这首《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一二两句是叙事写情,三四两句是写景写情。第一联点出“此地”,即题中的“平阳郡”,扣住题目。“今来宛如归”,抒发了诗人的心情。对于重返旧地,心情是相当快乐的,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第二联独写“汾水枊”。用“也依依”几个字,直写重返旧地时恋恋不舍的情怀。不说自己看到柳树有留恋,不舍之情,而是说柳树对自己有情。这种赋于柳树以生命、感情的拟人手法,别致、动人。这首诗,真景真情,交织在一起,创造了较好的艺术形象。因此,艺术效果是很好的。这可作为这种写法的一例。

作者简介

岑参 (公元715年-770年),唐代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曾祖父、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荆州刺史,父亡后,家道衰落。幼年从兄读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他曾两次出塞,在边塞生活达六年之久。回朝后,任右补阙,后放外任,升嘉州刺史。他是唐代边塞诗人中卓越的代表。其诗急促高亢,常以奇峭俊丽的风格,生动地描绘边地风光和军中将士的战地生活。有《岑参嘉州诗集》传世。

生平

岑参(cén shēn)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事迹

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