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黑背燕尾

白眉黑背燕尾

中文名 白眉黑背燕尾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别名 黑背燕尾
脊索动物门
雀形目
鸟纲
亚种 无亚种
燕尾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白眉黑背燕尾白眉黑背燕尾(15)白眉黑背燕尾体长25厘米,体重25-29克。额前部有一块白色斑;头顶后部直至背部均辉黑色;肩羽亦然,但具白色端斑;腰羽和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黑色具白色端斑,最外侧两对尾羽纯白,中央尾羽甚短,其余尾羽渐次变长,形成明显的叉尾状;飞羽黑褐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飞羽基部白色,向内白色逐渐扩大,翅上覆羽黑色,大覆羽具白色端斑,与飞羽基部的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翼斑;内侧次级飞羽具狭窄的白色端缘。眼先、头侧、颏至胸均黑色;下体余部纯白。[2]

背黑,与斑背燕尾的区别在体型较小,胸白;与灰背燕尾的区别在背色较深。幼鸟背部青石灰色或近褐色,胸具灰色鳞状斑纹而似灰背燕尾的幼鸟。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爪、趾等粉红肉白色。[2][3]

近种区别

该种与白额燕尾(Enicurus leschenaulti)均具黑背,但后者广布于中国,西至印度,南抵印度尼西亚等,而前者的分布仅限于缅甸、印度北部及尼泊尔。在中国境内的“Enicurus leschenaulti”也叫“白额燕尾”“白冠燕尾”,最常见的是定名为“黑背燕尾”,《中国动物志》仍依惯例沿用“黑背燕尾”。至于“Enicurus immaculatus”,至今未曾录自中国,它的体形较小而具白眉,拟译订为“白眉黑背燕尾”,以资区别。[2]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山涧溪流与河谷沿岸,尤以水流湍急、河中多石头的林间溪流较喜欢,冬季也见于水流平缓的山脚平原河谷和村庄附近缺少树木隐蔽的溪流岸边。[2]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遇人或受到惊扰时则立刻起飞,沿水面低空飞行,每次飞行距离不远。停息时长尾不停地抽动。叫声:短哨音aut-see;第二声高于第一声。但不如灰背燕尾刺耳。也有短促鸣声。[2]

常在水沟旁及在浅水中活动。食物以水生昆虫为主,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碎片,还有蝗虫、蚱蜢、蚂蚁、蝇蛆、蜘蛛,及昆虫的幼虫等残块,仅食少量的植物性食物。[2]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印度、缅甸、尼泊尔和泰国。[1]

白眉黑背燕尾分布图白眉黑背燕尾分布图

繁殖方式

营巢于急流附近的岩隙间。巢很隐蔽,不易发现。每窝产卵4枚。巢用苔藓、短根编织而成,内垫枯叶。也筑在村寨中住房后的水沟坎壁的土洞中,土洞上边以天然岩块为檐,周围密生蕨叶和野草。巢呈浅盘状,由苔藓和细干草铺垫而成;卵为卵圆形,污白色,上布红褐色斑点;卵4枚,孵卵全由雌鸟担任,雌雄鸟共同育雏。晚上雌鸟与雏鸟同在巢中,雄鸟则在附近的小树上歇息。[2]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1]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1]

全球种群数量尚未确定,但是在尼泊尔和缅甸,该物种被描述为相当普遍,而在泰国西北部则不常见(del Hoyo等,2005)。[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