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陈水扁的“学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硕士,跟民进党前国际事务部主任 萧美琴是校友;后来取得公费留学的 名额前往美国进修,获刑事诉讼学博士学位。
职务:台湾第23期司法官结业。历任台东地检署检察官、台北地检署主任检察官、高等法院检署察查黑中心检察官。
家庭背景:父亲是“ 二二八事件”受害者,母亲曾留学日本
政治色彩:深绿。
2006年11月3日,陈瑞仁检察官在逐一讯问276名嫌犯与证人、逐一清查七百多张发票真实用途后,发表“国务 机要费”侦查报告,宣布“总统” 陈水扁夫妻为“共同贪污正犯”,并起诉“第一夫人” 吴淑珍。
陈瑞仁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台湾“本土政权”,但他不肯因此改变司法独立公正的立场,给台大同门师兄弟 陈水扁偷偷放水。他说: 我虽是“深绿”,但离开投票所的布幔,心中就没有了颜色。 倒是同为“深绿”的80岁老母,看到偶尔回家的儿子,忍不住担心地问: 真的有外面传的这么严重吗? 陈瑞仁跟母亲一样的心思,原本都为台湾本土人士首度执政而欢欣鼓舞,没想到侦查结果让他深深地失望了。他对别人说起深夜在查黑中心撰写起诉书的情形,忍不住语带哽咽。
台湾检方11月3日对 陈水扁和他妻子 吴淑珍的贪污指控,像一枚重磅炸弹引发台湾社会巨大振荡,震得陈水扁和民进党昏头转向,乱作一团,并不可避免地对台湾未来政局产生 实质性的影响。 陈水扁承认,这无异于宣判他的“政治死刑”。有舆论称,这件事对 陈水扁的政治打击,甚至超过百万“ 红衫军”一个月的倒扁行动。而投下这颗重磅炸弹的关键人物,就是台湾高检署查黑中心检察官陈瑞仁。
陈瑞仁在侦办 陈水扁夫妇涉嫌“ 机要费”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操守,受到广泛肯定,即使那些对他恨得牙疼的人,也找不到什么像样的指责理由。陈检察官职业操守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他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有直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 陈水扁政治死穴的勇气。 众所周知, 陈水扁握有动用台湾政、军、警、特各种资源的最高权力,身边聚集了一批忠实的鹰犬和一个执政的“保皇党”。陈本人又是律师出身,是个绝难对付的侦办对象。一般司法人员,在办与自身利益无关或对自己命运不构成威胁的案子时,或许能够秉公执法;但要冒着极大风险侦办像 陈水扁夫妇这样的人物,恐怕就犹豫不决了。而陈瑞仁则在困难的抉择面前,没有选择回避,更没有同流合污,而是选择了公正和危险。这是他的非凡之处。 陈瑞仁是个“绿色”背景很深的人物,他对此毫不隐讳。学生时代就参加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运动”,他在理念和感情上都是倾向民进党的。他为 陈水扁走上贪腐之路感到痛心。但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要求他应该公正执法,不应该受党派立场和感情左右。陈瑞仁曾声言,他的党派立场只表现在投票那一刻,当走出投票站帷幔的时候,他就是一个纯粹的检察官。陈瑞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做到了这一点。这在台湾政党恶斗的政治环境下尤其难得。 “ 机要费”案6月底分案,陈瑞仁和检调中心马不停蹄地进行了4个月侦察,其间约谈了276人次,包括涉案的直接相关人物,并两度约谈 陈水扁。在侦案过程中,陈瑞仁很注意抓关键点。如清查89张假发票的来龙去脉,证明 陈水扁夫人 吴淑珍以及女儿、女婿和儿子拿这些假发票报销,申领“ 机要费”从中贪污,可以说件件铁板钉钉。特别是 吴淑珍购买一只132万元戒指,其中的27万元申领了“ 机要费”的细节,以及吴淑珍报销凭证中涉及的黄金首饰、衣服、皮鞋等,吴在购买时试穿、试戴、量尺寸、送回修改等细节,都弄得确凿无疑,不容抵赖。 陈瑞仁还突破了以用于“秘密外交”为名为 吴淑珍诈领“ 机要费”320万元伪造文书和作伪证的问题。为掩护 吴淑珍贪污罪行,今年六七月间,台湾外贸协会副董事长曾天赐伪造秘密外交工作代号“甲君”的领据三张。初期应讯时,曾天赐和“总统府”办公室主任 林德训等人还编造情节,说这笔钱分三次在北一女校门口当面交给“甲君”。在调查过程中,陈瑞仁得到“甲君”从海外发来的传真,表明甲君从来没有拿到“ 机要费”,而且从这笔费用开立到核销期间,“甲君”一直在海外未归。这一下,一系列编造彻底暴露马脚。在事实面前,曾天赐等人不得不承认伪造文书、作伪证。但这些人又找 陈水扁的旧友、书商吴文清,企图合作再作伪证。陈瑞仁同一天传唤了吴文清,吴不得不坦承配合作伪证。10月27日 陈水扁在接受陈瑞仁讯问时也证实“甲君”与曾天赐等人所编造的领钱者是同一人,从而认定陈水扁完全了解事情真相。在掌握有力证据后,陈瑞仁不失时机地对 吴淑珍起诉,并指控 陈水扁为贪污“共犯”,只是考虑到陈水扁享有“刑事豁免权”,暂不起诉,待任期届满再行追诉。在“ 机要费”案侦结起诉后,陈瑞仁仍未停下脚步,为防止销毁罪证,在一星期后进行了首次“机要费”案赃款搜索,并获得新的重要证据。如此缜密的侦办过程,充分反映了陈瑞仁的刚正作风和决断力。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司法公正是人们的普遍期待。在中国历史上,公正执法的司法官历来受到人们的崇敬。而今天,陈瑞仁在“机经费”案上的表现,也确实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