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

目录导航

意义

中国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七年来,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 宏观经济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宏观财政运行所客观存在的隐忧,需要相应地调整财政政策,为此, 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和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是顺时应势之举。

实质

关于什么是稳健性财政政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金人庆主要是从宏观调控方面来谈论稳健性财政政策的。他认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经济学上讲的 中性财政政策,主要是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 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 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 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字方针。

贾康为,宏观调控政策“中性”的导向,是以总量特征的直观形式给出当前财政政策转型的基本 定位与趋向。动态上看,“中性”就是总量上既不扩张也不收缩,其中的基本含义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变化之后,现阶段还不宜简单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方法,既不能“不转弯”,又不能“急转弯”,而应当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按科学发展观实施公共财政职能,既有不少“越位”需要退出,又有许多“缺位”和 “不到位”需要填补和加强。这里强调的是总量控制、松紧适度下的结构优化调整,即对有些项目降低支持、放缓支持或者不支持,而对有些项目继续支持。以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 财政收支的流向与流量,达到总量中性和结构优化的效果。

高培勇认为,所谓 中性财政政策,就其本来含义讲,就是 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 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就当前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而言,对 中性财政政策的基本要求,就是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影响。

陈共发表论文,提出其观点:按财政原理,稳健财政政策维持赤字规模不变,基本上可以称之为中性。现在命名为稳健性财政政策,这种提法的缺陷,是政策目标不够明确,但它的好处是稳妥,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松紧关系,做到松紧适度。并认为,在经济增长和经济调整时期,不可能实行紧缩政策,也不可能实行中性政策。因为第一,既然存在赤字,则说明仍然是松的政策;第二,如果维持赤字的原有规模,而赤字占GDP的比重会出现下降趋势,实际上对 财政支出有所紧缩,则以上两点体现了松中有紧;第三,如果再考虑为了支持体制改革和 体制创新而适度控制 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则是对市场或企业的放松,也是松中有紧。因而认为,保持适度的赤字和国债规模,从 政策类型来看,仍然是一种偏松政策,或者是一种松中有紧的政策。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稳健财政政策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⑴基本维持现有规模的水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⑵合理调整 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增强市场对 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⑶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管理,提高效率;⑷促进 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可以认为,稳健财政政策属中性 政策类型,在总量上,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在具体结构内容方面,则是“有松有紧”、“有保有控”,在涉及到诸如科技创新、教育、能源、农业等薄弱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而在诸如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则需要进行控制。因而,稳健财政政策的目标,首先是配合经济的宏观调控,缓解当前的结构性矛盾,从长远目标着眼,则必须标本兼治,致力于 经济结构调整,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实质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可称为 协调发展政策。

基本内容与地位

中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1.控制 财政赤字;2.推进改革;3.调整结构;4.增收节支。总之既包括 财政收支供需总量的调控平衡;又包括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结构的调整与均衡发展。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本性的、长期性的、基本的财政政策,不是保守的或停滞的财政政策。所谓保守的财政政策它是重在温室保养与保重,维持旧的状态,不求改革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相统一的财政政策,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不是同“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第一要务”相悖的财政政策,而是在坚持“硬道理”,坚持“第一要务”的方向和前提下,解决如何发展和怎样发展的财政政策。

若干对策措施

注重投资政策导向调整

由于当前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投资增长仍然偏快,投资增长的“ 软着陆”目标还未达到,国家对投资的控制应当严格些。出现这种状况,部分是由于政策时滞因素的作用未充分显现,还有,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增长仍然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和严重的结构性投资失衡问题。因此,要继续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完善对投资增长的 宏观调控。

投资调控政策不仅要在“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更要采取灵活的措施,一方面要抑制房地产和城市建设投资继续过热增长,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投资增长下滑过多,主要是为民营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推进投资的市场化。特别是后者,要在进一步加快投资 体制改革上采取更加积极措施,使投资体制或结构尽快实现“两大转变”,即使投资增长真正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政府对投资的监管方式由“硬干预”转变为“软干预”。政府需加快从私人物品供给上(投资和 生产经营)退出,而 公共物品供给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 民营资本参与,实现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软干预”则主要依靠法律法规、技术和环保标准、市场化的手段如利率和 利率杠杆来调控投资的增长。

今后,政府投资要严格控制用 国债资金和 预算内资金上新项目,而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加强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和卫生建设、大型生态工程和大型公共设施工程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其中更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方面的投资、铁路及 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资。

注重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

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上具之一。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下,应当注重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促进经济 内生增长,以实现既定的 财政政策目标。

⑴适当调整 税制结构,提高 资本形成质量。一个良好的税制是兼顾了 税收效率与公平的税制。但中国目前的 税制结构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如 间接税与 直接税的结构不合理,具体 税种设置不合理,还有一些税未开征,如 社会保障税等。目前,应当将 增值税转型、内外资 企业所得税统一并适当降低 税率、改进个人所得税、完善消费税、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 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税费,完善 地方税制度等。通过这样的结构性调整,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推动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基础产业和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结构。

⑵调整投资课税政策,提高 投资效益。如在增值税方面,首先应加快转型步伐,在增值税税率未变的情况下,将 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后,由于允许抵扣的进项 税款增加,实际上相当于减税。从实践方面看,东北 增值税转型试点工作效应已显现, 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 生产总值和民营经济投资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幅度。可以看出, 民间投资对减税的反应是相当积极的。其次,扩大征税范围。将与 工业生产和 商品流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 建筑业、代理业、 仓储业等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这个过程要注意和税收征管能力相结合,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

⑶改善 人力资本投资的 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逐步由 物质资本刺激经济增长转向由增加 人力资本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首先,开征教育税,增加 税收收入,为国家教育提供尽可能充裕的财力基础。中国目前已征收的城乡 教育费附加及各种名目繁多的教育费,大多已具有准税收性质。应该说,费改税的时机基本成熟。基本思路可以是,实行专税专用,税基由国家统_规定, 税率可由省级政府根据需要和可能自主决定。其次,运用 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对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如对民间办学实行 税收优惠,对社会投资办学实行税收鼓励。个人对人力资本进行自我投资。可以考虑在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中,把教育支出计入费用扣除。

⑷调整 税收政策,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目前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主要目标是启动 民间投资,而中小企业是中国民间投资的主体。但从中国目前增值税运行来看, 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并没有同等对待,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应及时调整 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政策,对建账完整、财务核算健全的小规模纳税人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后,可转为一般纳税人,允许其使用 增值税专用发票。

开征 社会保障税,减少不确定因素,完善和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减少 预防性储蓄占居民 总储蓄的比重,居民的 消费行为和 消费倾向才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消费需求才会真正扩大,进而刺激企业的 投资需求。

完善股票税制,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拓宽投资渠道,增大 直接投资的比例,也有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

注重促进科技进步的财政政策的应用

鉴于科技、 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必须作出相应的政策安排。一是加大 科技投入,积极运用各种财政扶持方式,促进科技进步。从西方 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作为技术进步的主要组织和经费的主要提供者的政府,除了直接的财政拨款或采购的方式对科技发展形成支持手段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间接手段来达到支持科技发展的目的。财政 担保和财政资助是两种比较可行的方法。⑴财政 担保。政府为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真正具有良好前景但也具有较高风险的 科技创新项目或 高新技术企业,以 政府信用为后盾给企业提供担保,保证企业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一方法应成为重要的促进科技发展的财政支撑手段。⑵财政资助。包括直接提供设备与服务的资助,也包括 财政贴息以鼓励银行低息 贷款的间接资助,都是政府可以采用的能有效促进科技发展的财政支持手段。

二是调整 科技投入结构,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我们在加大财政对技术投入力度的同时,要调整对科技的投入结构。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是那些以满足 公共需要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如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技术进步与 科技创新活动。要运用 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税收优惠对 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必须明确的是,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供求今后主要是依靠 市场机制来实现。三是加强 人力资本(教育与培训)投资,为科技的持续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重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中,要建立有利于环保投入稳定增长的预算支出政策措施。

⑴调整和优化 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政府环保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一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清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在环保领域,财政支出主要介入市场完全失灵的领域(如跨流域大江大河的整治等)、通过市场能够解决但解决不好的事项(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二是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环境事权,明确各级政府环境事权划分及其投资范围和责任,使中央和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权责对等,分职治事。在加强中央对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 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充分调动地方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实现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三是优化 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国家环保投入占整体GDP的比重,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⑵进行预算 支出科目改革,为财政履行环境保护职能提供制度保证。在进行预算 支出调整时,应将环境保护作为支出的一大类单列,并下设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子目。把环保支出作为财政的 经常性支出,加强政府财政对环保支出的保障力度,通过公共财政改革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资金支持渠道。

⑶建立预算 绩效评价体系,促进 财政支出效益最大化。此外,要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 产业政策体系。

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

中国下一步 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目标或着力点是“稳定预期、保持景气、防控通胀”,所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继续搭配使用,并且应当促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身微观化,并讲究内部搭配使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有明确的总体性取向,又要在各自本身的内部结构上有松有紧,保持必要的弹性和灵活性。

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运用预算 支出政策进行短期的需求管理,用调节短期 需求量的办法实现短期供求平衡;用 税收政策来调节中长期 供给量变化,改善供给结构,实现中长期供给稳定和结构优化。 税收政策要“有增有减、有松有紧”。预算支出政策应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积极姿态,尤其是 国债投资政策方面,要将着力点放在中长期供给能力建设、结构改进和供给稳定机制建设方面来。

在 货币政策方面,既要保持货币政策必要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以巩固前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成果;又要注意赋予政策一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相机抉择、斟酌使用。考虑到资金供给已经比较紧张而 物价回落有一定的滞后期,下一步不宜出台新的总量性紧缩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进行微调。稳健的 货币政策要,从“ 适度从紧”转变为“总体稳健、适度放松,有紧有松、结构优化”,可以适当扩大公开市场 货币投放、降低准备金率和 再贴现率,同时进一步运用 差别准备金率调整 信贷结构,缓解可能出现的资金紧张局面。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