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齿蟾

川北齿蟾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动物界
川北齿蟾
中文学名 川北齿蟾
亚纲 滑体亚纲
亚目 始蛙亚目
亚科 角蟾亚科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川北齿蟾   拉丁名:Oreolalax chuanbeiensis Tian   英文名:Chuanbei Toothed Toad   分类地位: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两栖纲(Amphibia)   目: 无尾目(Anura)    锄足蟾科:(Pelobatidae)   属: 齿蟾属(Oreolalax)   形态:雄蟾体长约53.3毫米,雌蟾体长58.4毫米左右。头扁平,吻端钝圆, 瞳孔纵置,无 犁骨齿。皮肤粗糙,背部密布大小不等的圆疣。雄蟾胸部有1对刺团,较大。体背灰黄色,杂以 黑斑;腹面灰色,具黑色麻斑。四肢背面具 横纹。繁殖期5-6月,雌蟾产卵109-227粒。我国特有,仅见于四川平武,栖息在海拔2000-2200米的溪流及其附近地区,以昆虫为食,对林业有益。   分布地区:四川(平武)

生物学特征

雄蟾胸部有1对刺团,繁殖季节后多脱落。股部多有股腺。瞳孔纵置舌后端有缺刻。上颌有齿。背面皮肤多粗糙。成体以陆栖为主,多生活在树木丛生的山溪附近。白天常隐蔽在溪边朽木下、有苔藓腐叶的泥洞或石隙间。夜出活动,多爬行,行动缓慢。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蝌蚪底栖在溪流水荡石下,以水藻等为食。经1~2年完成变态。大多栖于石灰岩溶洞内的溪流附近,可在离洞口数十米深的黑暗环境中生活。蝌蚪全长可达120毫米,在洞内长期无光条件下生活,皮肤颜色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见眼小。如将它置于光亮处饲养,体色渐深,内脏不易看清。齿蟾属,锄足蟾科角蟾亚科的一属。齿蟾是中国的特有属,现有13种。

 

评估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
易危VUD2
依据标准:由于分布面积不足20km2,因此被列为“易危”等级。

 

国内分布

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和南部、云南西北部、贵州北部和湖北的利川等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