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率的调节都是由美联储宣布的,但是,其方式则有行政规定和市场作用之分,其调控效果也有高低快慢等差别,这也许正是联邦基金利率逐渐取代再贴现率、发挥调节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作为同业拆借市场的最大的参加者,美联储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调节同业拆借利率的能力的,因为它能够调节的只是自己的拆借利率,所以能够决定整个市场的联邦基金利率。其作用机制应该是这样的,美联储降低其拆借利率,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就会转向商业银行与美联储之间,因为向美联储拆借的成本低,整个市场的拆借利率就将随之下降。如果美联储提高拆借利率,在市场资金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联邦基金利率本身就承受上升的压力,所以它必然随着美联储的拆借利率一起上升。在市场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美联储提高拆借利率,向美联储拆借的商业银行就会转向其它商业银行,听任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孤零零地“高处不胜寒”。
美联储美联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抛出国债,吸纳商业银行过剩的超额准备,造成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紧张,迫使联邦基金利率与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同步上升。因为,美联储有这样干预市场利率的能力,其反复多次的操作,就会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只要美联储提高自己的拆借利率,整个市场就会闻风而动,进而美联储能够直接宣布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至于美联储是否要辅之以其它操作手段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相比较而言,再贴现率的变动只能影响那些要求和符合再贴现资格的商业银行,再通过它们的超额准备余额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因为能够获得再贴现资金的商业银行有限,且从理论上讲,这些资金不能拆出牟利,这就阻断了再贴现率下降的扩张性效应。同样再贴现率的上升,还款的商业银行未必很多,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紧张也比较有限,其紧缩性效应也难以完全作用到位。在这个意义上,美联储运用再贴现率不免有些隔靴搔痒,远不及调节联邦基金利率那样直接有效。
以下为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自1990年以来历次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情况:(1基点等于0.01个百分点)
调整幅度 调整后水平(%)
2022年
2022年6月16日凌晨2时,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50%-1.75%。这是美联储1994年11月以来最大的单次加息幅度。[3]
2022年9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到3%至3.25%之间。这是美联储2022年连续第三次加息75个基点。[2]
2015年
2015年9月,美国联储发表决议,称决定暂不加息,将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0%到0.25%的目标区间不变。[4]
美联储下调2015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预期至0.375%,此前料为0.625%。下调2016年年底预期至1.375%,此前料为1.625%。美国FOMC利率决策(上限) 0.25%,预期0.25%,前值0.25%;美国FOMC利率决策(下限) 0.0%,预期0.0%,前值0.0%。
美联储在决议中声明,近期全球经济和金融局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活动,可能会给短期通胀率造成进一步的下行压力。经济和就业市场风险仍然接近平衡状态,但密切关注海外局势的演变。
2008年-2012年4月
2012年4月2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将维持现有的高度宽松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至0.25%区间至少到2014年下半年。
2008年
美联储logo12月16日调降至少75基点 0-0.25
10月29日 调降50基点1.00
10月8日 调降50基点 1.50
4月30日 调降25基点 2.00
3月18日 调降75基点 2.25
1月30日 调降50基点 3.00
1月22日 调降75基点 3.50
2007年
12月11日 调降25基点 4.25
10月31日 调降25基点 4.50
9月18日 调降50基点 4.75
2006年
6月29日 调升25基点 5.25
5月10日 调升25基点 5.00
3月28日 调升25基点 4.75
1月31日 调升25基点 4.50
2005年
12月13日 调升25基点 4.25
11月 1日 调升25基点 4.00
9月20日 调升25基点 3.75
8月 9日 调升25基点 3.50
6月30日 调升25基点 3.25
5月 3日 调升25基点 3.00
3月22日 调升25基点 2.75
2月 2日 调升25基点 2.50
2004年
12月14日 调升25基点 2.25
11月10日 调升25基点 2.00
9月21日 调升25基点 1.75
8月10日 调升25基点 1.50
6月30日 调升25基点 1.25
2003年
6月25日 调降25基点 1.00
2002年
11月 6日 调降50基点 1.25
2001年
12月12日 调降25基点 1.75
11月 6日 调降50基点 2.00
10月 2日 调降50基点 2.50
9月17日 调降50基点 3.00
8月21日 调降25基点 3.50
6月27日 调降25基点 3.75
5月15日 调降50基点 4.00
4月18日 调降50基点 4.50
3月20日 调降50基点 5.00
1月31日 调降50基点 5.50
1月 3日 调降50基点 6.00
2000年
5月16日 调升50基点 6.50
3月21日 调升25基点 6.00
2月 2日 调升25基点 5.75
1999年
11月16日 调升25基点 5.50
8月24日 调升25基点 5.25
6月30日 调升25基点 5.00
1998年
11月17日 调降25基点 4.75
10月15日 调降25基点 5.00
9月29日 调降25基点 5.25
1997年
3月25日 调升25基点 5.50
1996年
1月31日 调降25基点 5.25
1995年
12月19日 调降25基点 5.50
7月 6日 调降25基点 5.75
2月 1日 调升50基点 6.00
1994年
11月15日 调升75基点 5.50
8月16日 调升50基点 4.75
5月17日 调升50基点 4.25
4月18日 调升25基点 3.75
3月22日 调升25基点 3.50
2月4日 调升25基点 3.25
1993年
未调整
1992年
9月 4日 调降25基点 3.00
7月 2日 调降50基点 3.25
4月 9日 调降25基点 3.75
1991年
12月20日 调降50基点 4.00
12月 6日 调降25基点 4.50
11月 6日 调降25基点 4.75
10月31日 调降25基点 5.00
9月13日 调降25基点 5.25
8月 6日 调降25基点 5.50
4月30日 调降25基点 5.75
3月 8日 调降25基点 6.00
2月 1日 调降50基点 6.25
1月 9日 调降25基点 6.75
1990年
12月18日 调降25基点 7.00
12月 7日 调降25基点 7.25
11月13日 调降25基点 7.50
10月29日 调降25基点 7.75
7月13日 调降25基点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