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鼯鼠海南鼯鼠,鼯鼠的一种,为中国特有,只产于海南,分布在尖峰岭、坝王岭、吊罗山、猕猴岭等大山岭林区。海南鼯鼠体长370~450毫米,尾长440~540毫米,后足长57~90毫米,耳长30~48毫米。身体背面橙褐黑色,其下毛暗褐色,覆盖在上面的较长的上毛主要为黑色,其毛尖为黑色,下面为浅黄褐色到橙褐黄色;前臂、后肢下腿及皮翼大部分为黑褐色或栗色,后足和皮翼前后缘以及前臂下面和整个尾部(尾基部上面除外)均呈闪烁黑色,有时带锈色。头两侧、额和耳后方沿颈两侧也均为闪亮黑色,耳前缘白色,后缘黑色,唇白色,但颏黑色;体腹面呈灰白色,毛尖乳白,毛基灰色。
颅骨相当宽,约为颅长的64.8%;前端至额后部几乎平直。眶间凹陷明显。眶上带细长呈三角形,其前端无凹刻。鼻骨相当长,约为颅长的33.7%。鼻骨前端明显宽于后端。每一鼻骨外侧比内侧短,鼻骨后端尖细,两者在中间合成1小而浅的三角形缺刻,与棕鼯鼠及云南鼯鼠的截然不同。另外,鼻骨后端明显地超出前颔骨后端,并向后超出眼眶前缘水平线。门齿孔与其他鼯鼠类一样短小而窄。腭后缘中间有1短小尖突。听泡不甚发达,长仅为颅长的19.1%。第一上前臼齿很小,呈圆柱形,从外侧尚能看到一部分;第二上前臼齿与第一和第二上臼齿约等大;第三上臼齿略小。臼齿式型与鼯鼠属其他种类基本上相似。乳头3对:胸部1对,腹部2对。
海南鼯鼠为中国特有,只产于海南,分布在尖峰岭、坝王岭、吊罗山、猕猴岭等大山岭林区。
栖息于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的山坑沟谷地带。在高树洞中或枯木洞中营巢。通常夜间活动,黎明回洞,能滑翔几十米,偶尔也有在白天出来活动的。主要以坚果之类果实为食。
海南鼯鼠喜欢栖息在针叶、阔叶混交的山林中。习性类似蝙蝠,白天多躲在悬崖峭壁的岩石洞穴、石隙或树洞中休息,洞内铺有干草,冬季有用干草封洞口御寒的习性。鼯鼠性喜安静,多营独居生活。夜晚则外出寻食,在清晨和黄昏活动得比较频繁,它行动敏捷,善于攀爬和滑翔。[1]
每年可能繁殖2次,每胎多为1仔。
1、牙齿过长 长期食用柔软的食物,牙齿无法正常啮磨而过长生长。生长过度的牙齿会伤害口腔内部,影响食物的摄取。此外还会并发牙龈腐败、鼻炎等症状。这将造成牙齿逐渐松动而掉落。一边牙齿掉落后,另一边的牙齿因缺乏正常的啮磨,需进行定期的切断手术。早期诊断,可望早期治疗。 2、打架造成的伤害 松鼠有攻击团体中弱者的习性。外观状似健康,但已罹患重病的松鼠,将会遭到健康松鼠的攻击。如果解剖这些被攻击而死的松鼠,将会发现早已患有重病。此外,体弱的松鼠,也很容易遭到攻击。发现松鼠打架,应将每只松鼠用笼子隔开。受伤的部位,应用抗生素治疗,以免伤口化脓;较大的伤口,应进行手术缝合。由于有自相残杀的可能,体弱的松鼠应尽早进行隔离。 3、低钙血症 产前、产后的雌松鼠会罹患此病。 由于血液中的钙浓度降低,而出现痉挛、麻痹、运动失调等症状。这时若不及早注射钙剂,将有死亡之虑。可在怀孕以及产后哺乳的雌松鼠的饮食中添加钙剂,作为预防方法。此外,日光浴也很重要。 4、佝偻病 松鼠如同人类一般,也会罹患佝偻病。 除必须经常补充钙及活性维生素D外,日光浴也是不可欠缺的。使用人造太阳灯的效果不错,但紫外线的波长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灼伤,因此使用前,最好详细询问医院。 5、尿道炎 尿道受到细菌感染会形成尿道炎。 雄性松鼠由于阴茎肿大,也会发生排尿困难。由于排尿时产生的疼痛,会发出痛苦的叫声。若发现这些症状,应立刻验尿,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6、骨折 当松鼠在屋内游玩时,可能因不当的跳跃而发生骨折。单纯的骨折,只要遵照医院的指示,不需手术就能痊愈。松鼠不耐麻醉,最好避免进行手术。但若伤及脊椎骨,预后情况可能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