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道教思想研究》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1]
孔令宏(1969~),祖籍山东,出生于云南弥勒,现为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出版有《中国道教史话》、《儒道关系视野中的朱熹哲学》、《朱熹哲学与道家道教》等。
第一章 导论——道教的道与术
第一节 道家与道教
第二节 道与术
第三节 道术与道教史的分期
第四节 道教的道术与传统文化
第五节 关于道家、道教哲学
第二章 唐末至北宋时期的道教思想
第一节 唐末至北宋内丹由术向学的转变
第二节 钟吕学派对内丹学理论的初步建构
一 因术识法,因法知道
二 “参同大易显阴阳”的内丹学思想
三 对钟吕学派的评价
第三节 陈抟学派的道教思想
一 陈抟的内丹易学思想
二 陈景元的道教思想
第四节 张伯端的内丹学理论体系
一 精气神的理论
二 性命理论
三 关于三教关系的理论
四 张伯端思想对后世道教的影响
第五节 《道藏》及其文字哲学
一 《道藏》与《云笈七签》
二 文字哲学
三 文字之术
四 道教文学的哲理分析
第六节 晚唐至北宋道教的总体特点
第三章 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道教思想(上)
第一节 南宗先命后性的道术思想
一 南宗概述
二 翁葆光和南宗双修派的思想
三 白玉蟾的丹道哲学思想
第二节 北宗先性后命的道术思想
一 王重阳与北宗
二 马钰的清静修养论
三 郝大通、王志谨与盘山派的心性哲学
四 丘处机与龙门派的功行合一思想
第三节 全真道南北宗合流及其在元代的发展
一 李道纯的中和哲学
二 陈致虚汇合南北宗的丹法思想
三 牧常晁融合南北宗丹道的思想
四 《玄教大公案》以道融禅的思想
第四节 张三丰的隐仙理论
第四章 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道教思想(下)
第一节 太一道和大道教的道术思想
第二节 净明道的真忠至孝之道
一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二 正心修身之学
三 功夫与境界
四 对净明道的评价
第三节 杜道坚的王道之术
第四节 南宋至明代中期符箓派道教的道术重构
一 南宋至元代符箓派道教的宗派分化与合并
二 南宋至明代中期符箓类道教宗派的道术思想
三 张宇初“造乎天人一致之工”的思想
第五节 道教的伦理之术
第六节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第七节 从三一教看三教混融中的道教
第八节 南宋至明代中期道教的总体特点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试论道家道教哲学
附录二 近百年来道教思想史研究述要
后记
后记
近百年来道教思想史研究述要
试论道家道教哲学
主要参考文献
结语
南宋至明代中期道教的总体特点
从三一教看三教混融中的道教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的伦理之术
张宇初“造乎天人一致之工”的思想
南宋至明代中期符箓类道教宗派的道术思想
南宋至元代符箓派道教的宗派分化与合并
南宋至明代中期符箓派道教的道术重构
杜道坚的王道之术
对净明道的评价
功夫与境界
正心修身之学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净明道的真忠至孝之道
太一道和大道教的道术思想
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道教思想(下)
张三丰的隐仙理论
《玄教大公案》以道融禅的思想
牧常晁融合南北宗丹道的思想
陈致虚汇合南北宗的丹法思想
李道纯的中和哲学
全真道南北宗合流及其在元代的发展
丘处机与龙门派的功行合一思想
郝大通、王志谨与盘山派的心性哲学
马钰的清静修养论
王重阳与北宗
北宗先性后命的道术思想
白玉蟾的丹道哲学思想
翁葆光和南宗双修派的思想
南宗概述
南宗先命后性的道术思想
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道教思想(上)
晚唐至北宋道教的总体特点
道教文学的哲理分析
文字之术
文字哲学
《道藏》与《云笈七签》
《道藏》及其文字哲学
张伯端思想对后世道教的影响
关于三教关系的理论
性命理论
精气神的理论
附录二张伯端的内丹学理论体系
附录一陈景元的道教思想
第八节陈抟的内丹易学思想
第七节陈抟学派的道教思想
第四章对钟吕学派的评价
第三章“参同大易显阴阳”的内丹学思想
第六节因术识法,因法知道
四钟吕学派对内丹学理论的初步建构
三唐末至北宋内丹由术向学的转变
二唐末至北宋时期的道教思想
一关于道家、道教哲学
第二章道教的道术与传统文化
第五节道术与道教史的分期
第四节道与术
第三节道家与道教
第二节导论——道教的道与术
第一节一部开拓性的优秀著作
第一章《宗教学博士文库》总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