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

人民论坛

目录导航

刊物特色

《人民论坛》杂志图片《人民论坛》杂志图片作为中央主流媒体、重点党刊、思想理论传播重要平台,《人民论坛》全方位集结思想动态、深层次研判政策时局、多视角解析热点难点,互动传播名家大家和实践一线官员的精品力作与前沿思考;被读者誉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第一政论期刊”,转载率、引用率、影响力、关注度名列同类期刊前茅,反响巨大。当前,《人民论坛》已成长国内领先的高端思想理论传播平台,旗下品牌包括:政论双周刊、学术前沿、人民论坛网、中国县域科学发展网、第一政论网、问卷调查中心、课题研究、系列图书出版、论坛会议等。

人民论坛杂志创刊于1992年,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江泽民同志题写刊名,2006年1月1日由月刊改成双周刊。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每期杂志60%以上的文章为各领域著名学者专家、学者型高官撰稿。99%以上的文章被各类媒体广泛转载。被学术类期刊转载、评论或引证达25%以上。如2006年,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类全文转载量前30位。被各类大众化报刊及网络媒体转载的达99%以上。被BBC、美联社、新加坡《联合早报》及香港凤凰卫视等海外及港澳台媒体转载评论的达20%;许多文章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人民论坛》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旬刊批准文号为:京新报(2009)159号。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人民论坛》为提高在学术领域的舆论引导能力,每月正式出版一期“学术前沿”,共同构成《人民论坛》旬刊。

每期杂志被送至中央、国家部委及省、市、县党政机关主要领导案头,广泛影响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和知识分子群体。人民论坛订户及读者分布在北美、西欧、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最具影响力的政论期刊”。

《人民论坛》聘请了300余位各领域顶级专家与高级官员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与100多所重点大学及研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近200家遍布全国各地的调研点(基地)。以及创办“中国法学家论坛”、“和谐中国论坛”等品牌论坛会议,形成了以刊物为核心,以调研咨询、论坛会议为特色的现代传媒机构,被誉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第一政论期刊”。2009年6月,人民论坛杂志社发起组织“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课题调研大型公益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担任课题组专家评审委员会主席;李君如、李慎明、李炳坤等100位学者型高官或著名学者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国务院研究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及所属的100家权威学术机构作为课题成员单位,合力建构“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得到中央领导、国家部委、地方县市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影响广泛,反响巨大,人民论坛杂志“中国第一政论期刊”的责任担当与号召力、影响力得以彰显。[3]

杂志栏目

《人民论坛》辟有“卷首语”、“论坛特稿”、“特别策划”、“高端谈话”、“国际论坛”、“第一言论”、"法治视点"、“民生民意”、“热点述评”、“专题调查”、“中外思潮”、“读史札记”等栏目,“高端、前沿、权威、影响”是《人民论坛》始终坚守的理念、追求的目标。

刊物定位

作为中央重点党刊,《人民论坛》紧紧围绕当前重大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策划选题,集结各领域前沿思想,致力推动中国改革发展重大实践理论创新与传播,60%以上的文章为各领域顶级专家、高层官员和新锐作者的最新力作,是现代党政干部、知识精英、管理者和白领阶层把握时代前沿、了解政策走向、透析热点难点的首选期刊。《人民论坛》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力求及时、准确阐述党中央精神,反映群众意愿,交流时代信息,展示思想理论成果。《人民论坛》以“关注民生、传达民声”为己任,立足高端,注重深度;站在前沿,追求前瞻;体现权威,传播影响;引领时代,推进变革;总结经验,探索未来。

获奖情况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双百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出版政府奖;

期刊奖提名奖

国外数据库收录:应用力学评论

收录情况

  • 评价信息
  • (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0.513(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0.227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 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期刊荣誉:社科双百期刊;[4]

投稿须知

1、稿件须在正文前附200字左右的文章摘要和3—5个关键词。其中文章摘要应根据原文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论证进行概括和提炼,摘要的表述不得超越原文内容,并一律使用第三人称,尽量不用“本文”、“笔者”,“我们”等词作主语,力求简明扼要、客观准确、完整连贯。

文章摘要、关键词以及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须同时译成英文。

2、请附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务、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编及联系电话。

3、文中引文请仔细核对原文,注释采用脚注,参考文献采用尾注。注释和参考文献请按下列顺序书写:

主要作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文献类型标识(见图示)、出版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文献起止页码。

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报告R标准S专利P

4、本刊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5、对采用的稿件,本刊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前提下,可对稿件进行技术处理,如不同意请在来稿时声明。

6、凡被采用的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因一稿多投或抄袭、剽窃等侵犯他人著作权给本刊造成不良影响者,本刊保留依法采取适当措施的权力。

期刊范例

人民币国际化如何“水到渠成”贾康

“礼”的中国式纠结 唐钧

警惕官员“调歪”身心 张桂辉

大力发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更好推动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吉炳轩

诉讼诚信的思考与实践 郑鄂

失控的微博 贾立政等

调查:公众最反感哪种微博乱象 刘建

方韩骂战背后的微博因素 王四新

对微博舆论场的四个误读 刘海龙

网络意见领袖群体崛起与挑战 陶文昭

当情绪舆论遭遇政务微博 董立人

发展成就

总编辑:贾立政

团队从10余人发展到当前的160余人,采编岗位人员占三分之一,90%以上为国家重点院校硕士以上学位,素质高、干劲足,专业化的研究型采编及经营团队走向成熟,成为杂志发展的原动力。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30多项,实现了制度管人、制度理事,事事有规范,人人守规则。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搭建了点线结合、立体交叉、优势互补的采编、经营网络支撑体系。搭建专家咨询、学术单位战略合作、理论调研基地(点)、通联员、理事会、全国发行站点网络等八大网络,专家咨询网络知名专家超过500人;学术战略合作单位网络达100家;理论调研基地、调研点200余家,二次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深层次传播合作伙伴50余家。全国发行站点网络、通联员网络覆盖到县市,已向乡镇延伸。高度整合的优势资源网络体系,为人民论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资源支撑。

组织发起“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大型课题项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担任课题组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等100位著名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通过3次大型调查,5次较大规模专家论证,20余个县市的针对性专题调研,搭建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县域科学发展和干部政绩考核立起了新标杆,有效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传播到基层实践当中去。

影响力

95%的文章被国内外各类媒体广泛转载、引用或评论。除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新华网等各类大众媒体广泛转载外,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知名学术类期刊转载的达30%;被美联社、《联合早报》等海外及港澳台媒体转载、引用或评论的达35%;《官员“天花板”困局》、《关于“中国模式”》等一系列重大选题不仅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同时也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或引用、批示,使转载率、引用率、影响力等主要指标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

权威期刊查询权威期刊查询当前,《人民论坛》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第一政论期刊”品牌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品牌价值凸显,不仅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也得到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和青睐。旗下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课题项目等子品牌成为风险投资机构追逐对象,为《人民论坛》顺应文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迅速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5月,国家审计署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审计系统干部学习人民论坛杂志《官油子特征调查》专题文章;海南省、贵州省、湖南省等地许多厅局以上领导在不同场合向同事推荐阅读人民论坛;被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列为全国两会“上会”杂志,受到代表委员和各级党政干部广泛关注与喜爱。

期刊范文

第一言论

既得利益群体该怎么办

“包容”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中国增长红利转换新拐点

巡视监督的“一把手”难题

论坛特稿

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

特别策划

2012中外十大思潮

2012中外十大思潮的特点与走向

2012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动向

世界民族主义当前发展

理论自信渐成新的思想潮流

德国马克思主义的四条路向

新自由主义的危害

新自由主义的中国新变术

拜物主义催生的“精神分裂”

“普世价值”论包裹的“私货”

谨防极端思潮撕裂中国

我们每个人都是新儒家

世界民粹主义趋势透析

2012“最美现象”:超越道德相对主义

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力量的政策调整

难题研究

公众内心最关注最期待的改革究竟是什么?

改革顶层设计如何接地气

下一步改革会不会动真格?

如何构建改革的公共参与机制

100位知名专家解读十八大精要之五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