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邓小平经济理论概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导论
第一章 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科学概括
第二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
第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六章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七章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九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
第十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后记[1]
版权页: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既反映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过程,也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现实社会主义的产生,决定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以后,不可能立即使生产力发展起来,而必须经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急速建成社会主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只会有碍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作为社会主义目标的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实际过程的结果,但是,要达到这一结果同样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即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显然,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从社会主义历史的、动态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的统一。
邓小平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充满了辩证法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只有立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方面,才能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才能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思维方法也充分体现了辩证法思维。这种思维方法为我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方面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思维方法是:从实际出发,通过否定(即说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达到肯定(即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中,既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本质相一致的方面,也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本质不相一致的方面,社会主义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体现自己的本质的。
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袁宝华校长的鼓励和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招收了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当时,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我们提出讲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作为MBA的政治课。这一意见,随后为MBA指导委员会所接受,因而全国培养MBA的院校都普遍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有许多困难:讲到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涉及面太宽,往往不切合MBA学员的需要;讲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又往往与MBA各门专业课的内容重复,而且也讲不深。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我们觉得,作为MBA的政治课,开设“邓小平经济理论”(取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可能更合适一些。1998年我们向MBA指导委员会主任袁宝华同志汇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了他的充分肯定。于是,从199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的MBA就开设了“邓小平经济理论”这门课。经过两年多教学的实践,在邓小平经济理论教学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这本教材。